跳到主要內容

南方音樂夢/莊壽臣音樂路:1940年代自學樂器到1960年代高級飯店演出

1960年代晚期,國防部藝工隊在臨海大舞廳欣賞樂團演出後,與莊壽臣(前排左一)及其家人合影。右一為歌手余天。
提供/莊佶霖

編按:今年3月,本站收到莊佶霖留言與來信。他在「南方音樂夢」系列報導中看見阿公「莊壽臣」的名字,想知道報導中的文件、照片從何而來。

莊壽臣曾經是屏東音樂聞人鄭有忠創辦的樂團一員,1940年代晚期北上參加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成立的公營交響樂團(今日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數月。本站近日與莊佶霖聯繫,訪談他所知道的祖父過往,雖然有更多細節需要再確認,但為了讓更多人瞭解臺灣音樂史以及更多有忠管絃樂團成員後人可以查詢到類似資料,本站刊登部份訪談內容,讀者如果有更多補充資料,或是類似背景的後人願意接受本站訪談,歡迎留言或來信:cultureintw@gmail.com

◎文/陳品君、影像提供/莊佶霖

莊壽臣在1976年50歲離世,今年46歲的莊佶霖沒有太多關於阿公的記憶。「年紀到了,會翻一些以前的東西來瞭解家族。去問了姑姑、叔叔,現在不問以後就沒得問了……第三代還可以問的到,第四代應該就沒機會了,像我現在(得到的消息)已經很零散。」他從親友口中、老照片和網路資料一點一滴拼湊阿公的樣子:頂著三七分頭、戴著圓框眼鏡、配上講究裝束。從小自學音樂,為了更上一層樓,師從當時赫赫有名的有忠管絃樂團團長鄭有忠,後來以單簧管項目考進「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交響樂團」(下稱「省交」),而在不同時期,可以在戲院、禮堂、舞廳看見他演奏各式各樣樂器的身影。

愛樂青年從名師提升琴技

莊壽臣生於1926年,屏東市人,高雄州立屏東農業學校畢業。根據太太莊楊銀杏手稿紀錄,他在17歲時(1943年,日治時期)和姊夫前往屏東海豐找鄭有忠學習古典樂,當時鄭有忠剛從日本二度習樂返臺,重啟有忠管絃樂團。

1941年15、16歲的莊壽臣(中)在高雄 パラダイス喫茶站(可譯為「天堂咖啡店」。パラダイス是日文外來語:Paradise,意「天堂」)持單簧管與樂友合影,並在照片上註記「大家恰巧有開始一起學音樂的機會」。右一為莊壽臣的小提琴老師鄭有忠。

在一場1945年11月戰後「慶祝臺灣光復節」展演紀錄中,莊壽臣在樂團中吹奏小號。幾個月後,20歲的他和幾位年紀相仿的屏東小夥子北上赴省交徵選,以「單簧管」獲職。然而戰後時局動盪,還沒辦法站穩國家音樂舞臺,1947年2月中莊壽臣和陳添桂、李思保(如果此人同是有忠管絃樂團成員,名字可能是李恩保)、曾金量一同離職。

1946年7月莊壽臣成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交響樂團管弦隊隊員,月薪120元(參考〈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對臺籍行政人員之接收與安置〉一文,當時公務機關臺籍職員月薪為50至220元不等)。來源/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1947年2月,莊壽臣等人自省交提請離職。據莊佶霖表示,阿公1月時就已經離開省交,2月時公務機關才完成文件辦理流程。來源/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國家樂手曇花現,沒有澆熄他的音樂熱忱

現存節目單中顯示,莊壽臣離開省交後,至少在1953、1960、1961、1966年都有參與有忠管絃樂團演出,在樂團成員流動頻繁的年代,莊壽臣參與記錄相對完整。除此之外,參與樂團期間,莊壽臣還橫跨管絃樂器演出。莊佶霖表示,雖然親友知道阿公會鋼琴、小提琴、薩克斯風、單簧管和長笛,從文獻中還意外發現他會中提琴、小號和雙簧管。雖然碩士論文研究鄭有忠與其樂團的洪梅芳分析,1970年代以前由於臺灣演奏人才有限,一人會上好幾樣樂器是普遍現象,不過像莊壽臣橫跨多種樂器參與演出還是少見。

莊佶霖把阿公的樂器留在身邊。這支單簧管可能是本文第一張照片中莊壽臣所持單簧管。


莊佶霖把阿公的樂器留在身邊。1946年出廠薩克斯風,還能正常演奏。

職業樂士音樂傳後

1940年代除了參加樂團公演之外,莊壽臣還以職業樂師為努力方向,可說是工作和生活都離不開音樂。據太太莊楊銀杏手稿紀錄,1947年21歲的莊壽臣在高雄舞ラ上班。

1956年莊壽臣(左三)參與樂隊演出。


1958年莊壽臣(最後排右四)參與日本東方歌舞團演出。


1958年莊壽臣(前排右二)參與「文夏音樂會」演出,前排右七為歌手文夏。


1950年莊壽臣舉家搬到臺南,日後大多在高雄、臺南各大飯店、舞廳以及美軍俱樂部工作。「那時候臺灣有美國駐軍,……(後來也)在美軍俱樂部上班賺美金。阿公21歲時我父親出生,13歲就被阿公教薩克斯風跟單簧管。……他們很潮,都是很早就玩樂器了。」莊佶霖說,受到阿公影響,父執輩有許多人以音樂維生,父親莊清峰16歲就跟著阿公在美軍俱樂部上班。

「我爸說,他那時候練到很苦,所以他3年就可以變成職業等級出師賺錢:6點起床,吃完飯7點開始練;中午休息,下午2點一直練到吃完飯;吃完飯繼續練到晚上9點,每天只有樂器。」或許父親是苦過來的、或許是學音樂的人越來越多,莊佶霖說,父親並沒有像阿公一樣鼓勵孩子走音樂這一行。「假設我從小受栽培到美國紐約茱莉亞學院,畢業回來不見得有好的工作維生。以前是競爭少,但是開始想跟誰學根本都不知道;現在是競爭太大。」他感慨。

在父親指導下,莊清峰學會薩克斯風與單簧管並邁向表演工作,1975年在統一大飯店演出,後來受到指揮林家慶邀請進入中視大樂隊擔綱樂手直到1998年樂隊解散。


1997年6月22日臺北音樂職業工會明星大樂團於大安森林公園演出 Louis Prima搖擺樂〈Sing, Sing, Sing〉。影片2分17秒有莊清峰單獨表演單簧管。


第三代轉彎,音樂調劑身心

無論是有忠管絃樂團發展,或者是音樂對莊家影響,都反映音樂風氣與時俱變。洪梅芳在論文中分析,由於樂器與人數缺乏,雖然在1930年代有忠管絃樂團一度被樂評人建議轉型為「爵士樂團」(爵士樂通常為小型樂團,常見樂器編制有小號、長號、薩克斯風、鋼琴、低音提琴、鼓等),但由後期樂團演出絃樂器增加,可知鄭有忠力圖改善管、絃樂不均情形、維持「西洋管絃樂團」形式,甚至達中型管絃樂團編制。莊佶霖說,阿公當年向鄭有忠學習古典樂,不過日後美軍進駐臺帶來音樂文化,他在職業演奏上轉向爵士風格。

「而我父親就無法接受太過流行的音樂,只能接受古典樂、爵士樂。」莊佶霖說,像他這樣沒有走音樂的第三代,後來歌仔戲、布袋戲配樂以及大眾流行歌曲都能進到手機的音樂播放單,曾有朋友疑惑向他說:「你怎麼可以差異性這麼大,可以聽幾號交響曲,然後馬上接霹靂布袋戲,還是接素還真?」

自莊佶霖有記憶以來,家中無論是打擊樂器、管樂、絃樂器都是觸手可及,音響流瀉出來的各國曲調散佈在家中每個角落;每每有歌星和樂手造訪,家中在眾人即興演出之下,彷彿成為高級飯店演奏現場……如今雖然他沒吃音樂飯,但興致一來,吹奏薩克斯風倒也調劑身心、陶冶性情——而不為生計奔波的單純吹奏,或許更能貼近阿公16歲時剛接觸音樂時的那份心境。

■資料提供
影像資料:莊佶霖、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諮詢:蕭珍記文化藝術基金會基金會董事蕭景文

報導形成資訊揭露》 開/合

「南方音樂夢」系列報導
70年前,一支屏東私人樂團半數成員進入國家交響樂團
他,催生洋樓裡的樂團成為南臺灣音樂人才的搖籃
屏東崇蘭昌黎殿 看見與聽見80年前樂團故事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水果王國的未來之星(下)/少蟲害、低人工,專家推薦有機栽培——投入「新興果樹」前這些報你知!

 ◎文/陳品君 隨著氣候暖化,熱帶果樹前景可期,然而從種下樹苗到採收,農民必須耐得住性子。依栽種方式差異,黃金果結果需要2到5年、榴槤蜜能夠採收要等上3到6年、紅毛丹則是2.5到6年才有果子採,甚至也有農家種下樹苗後,望穿秋水10年都還盼不到一顆果實──種植時間拉長、收穫變數增加,誰也無法保證未來果樹的經濟價值。

水果王國的未來之星(上)/紅毛丹、榴槤蜜、黃金果之外,這些水果台灣也吃的到

◎文/陳品君 紅龍果、紅毛丹、榴槤蜜、黃金果、星蘋果、巴西櫻桃、白柿、嘉寶果,這些近幾年在台灣各地慢慢培育起來的新型水果,你吃過哪些? 這些水果是經過試種與研究,2011年由學者劉碧娟、顏昌瑞提出適合在台灣種植的熱帶果樹,其中只有紅龍果是今日在大賣場、菜市場常見的水果,也反映新興水果在市場上仍待開拓。 以學者評估未來可商業栽培的潛力水果──紅毛丹、榴槤蜜、黃金果為例,新興果樹帶給台灣農業哪些機會?這些水果有哪些潛力?  台灣中南部果園越來越能看見原產於東南亞的紅毛丹。 (攝影/陳品君) 台灣是水果寶島,氣候暖化有助榴槤蜜繁衍 「熱帶、亞熱帶、溫帶的果樹大多可以在台灣找到地方種,栽培環境上沒有太大問題。」果樹專家、屏科大農園系教授顏昌瑞表示,台灣是生產水果的寶島,兩、三百年來都有如芒果、蓮霧、芭樂、釋迦等外來水果陸續引進台灣,逐漸適應氣候與土壤而穩定栽培。 受到氣候暖化影響,新興熱帶果樹在台灣的生長環境上,「氣候」與「天氣」既是機會也是威脅。以原產馬來西亞及印尼一帶的榴槤蜜為例,最適宜生長溫度為年均溫27至31℃,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顯示,歷年恆春測站測得年均溫在2015年首次突破26 °C,近年來在中南部鄉村逐漸可以看得到這些熱帶果樹。 早在1990年代,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下稱「農試所鳳山分所」)就已引進榴槤蜜,但因為台灣偶有寒流,幼株無法順利越冬存活下來,近幾年透過嫁接技術,利用對台灣氣候適應較強的波羅蜜為砧木,才逐漸試種成功。雖然氣候暖化賦予榴槤蜜在台灣生長的機會,但一旦有持續幾天的低溫出現,幼株還是可能無法耐寒而死去。 近年來屏東鄉村不少農家檳榔轉作, 許多人選擇種植如榴槤蜜、 黃金果等好管理的新興果樹。 (攝影/陳品君) 天時地利的風土條件,孕育甜美黃金果 含有豐富膠質,果肉呈半透明狀的黃金果,也是在台灣落地生根的熱帶果樹之一。台東太麻里果農廖俊盛曾經分別在平地、山坡測試種植黃金果的差異,發現種在海拔350至400公尺、面東、山巒懷抱的果樹,吸收了空氣中的太平洋水氣與礦物質,加上半日照及溫差較大的環境,讓結出的果實口感緊實、甜度提高。 天時地利的風土是上天的饋贈,「早上吹海風,下午山風下來,果園位於包覆式山谷間,海風裡面很多海洋微量元素如鈉離子,就會飄上來囤積在山谷裏面──在山風、海風吹拂下,豐富的天然物質留在果...

台東/利卡夢部落小孩與他們的菜

(本文為作者任職 《上下游新聞》期間發表作品〈讓靈魂會癢到跑掉的、吃了會尿很遠的植物,利卡夢的小孩與他們的菜〉,原文刊載 於此 ) ◎文/陳品君 部落一角,活動中心斜坡旁幾顆立正站好的檳榔樹間可見裝飾圍籬──今天可能是「捕夢網」、「花環」,隔兩天可能是「人面蜘蛛」。大人先是擬定圖案外形與骨幹,隨季節變化材料;孩子發揮巧思將綠葉紅花填補入裡──學校隔著一道自然系圍籬,與產業道路、住家、活動中心層層疊疊相望。 太陽熱情如火的六月中,自然系圍籬旁的活動中心驪歌響起,台東卑南利嘉國小五位畢業生穿過芋葉、小米、紅藜、黃瓜等蔬果藤木裝飾搭建而成的植物拱門,象徵邁向人生新階段。舞台背景裝飾則有鳳梨、月桃果、腎蕨、山藥等,這些植物好朋友日日夜夜在田間、林道、菜園、校園、部落餐桌上陪伴在場的孩子。而他們與孩子祖先緊密聯繫落下的生活智慧,從山林鄉間、從代代相傳,收進了《你是我的菜:利卡夢生活植物》一書中。 台東卑南利嘉國小畢業典禮布置可見部落生活植物。(攝影/陳品君)

屏東/屏科大研究台灣猛禽之死,6成樣本驗出老鼠藥殘留

(本文為作者任職《上下游新聞》期間發表作品〈農人與老鼠戰爭,黑鳶大冠鷲流血陪葬!屏科大研究,超過六成猛禽樣本驗出老鼠藥〉,原文刊載 於此 )  ◎文/陳品君 一隻失去翱翔天際神采的病懨懨黑鳶,嘴巴微微開闔開闔地躺在屏東科技大學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一旁獸醫師緊急施打解毒針和輸液,經過一番搶救後,黑鳶仍無法重回蒼穹懷抱,枉死在冰冷的看診檯上。  這隻2013年在東港枉死的黑鳶後經送驗。報告結果顯示,鳥屍內驗出老鼠藥,成分有可滅鼠(Brodifacoum),加上經獸醫解剖確定有內出血,屏東科技大學鳥類生態研究室(下稱「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證實,這隻黑鳶是台灣鳥類研究紀錄中,第一隻因老鼠藥中毒死亡的猛禽。  黑鳶之死,開啟了大規模的台灣猛禽體內老鼠藥殘留調查,由防檢局邀集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臺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路殺社等單位共同投入,總計檢驗自2010至2018年全台各地蒐集21種猛禽物種、200多件肝臟樣本。結果顯示,共有10種猛禽、超過6成的樣本驗出老鼠藥殘留,顯示老鼠藥普遍進入台灣生態食物鏈, 此研究論文在2019年發表於環境科學領域的權威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相較於其他猛禽類獵捕活鼠, 黑鳶還會撿拾鼠屍為食, 因此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也呼籲農家應檢拾鼠屍, 避免黑鳶食用而間接中毒。 (圖片提供/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 屏科大黑鳶研究,老鼠藥抗凝血劑導致出血   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自2011年投入黑鳶研究,後來陸續收到中毒黑鳶,才有為確認黑鳶死因而嘗試不同的檢驗項目。「猛禽會中毒就是從牠的食物下手。」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研究員林惠珊指出,依據猛禽食物來源決定相關檢測,包含農藥、老鼠藥、水產禁藥、甚至還有重金屬等殘留物檢測。 「由於2013年的東港黑鳶體內沒有驗出農藥,加上有血便和胃出血的症狀,於是我們懷疑牠是否吃到中毒老鼠?是否因老鼠藥中的抗凝血劑成分導致內出血?」論文第一作者、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研究員洪孝宇說。 由屏科大教授孫元勳(右)領軍的鳥類生態研究室投入猛禽研究多時, 左為研究員洪孝宇。 (攝影/陳品君) 食蛇鼠連帶中毒,猛禽內臟出血不止而亡 台灣目前核准的老鼠藥都屬於抗凝血劑,猛禽中毒後破壞體內凝血功能,所以會血流不止...

屏東內埔/保種本土黑豬,東寶不僅有畜牧場、肉棧,還開餐館辦講座

  ◎文/陳品君 位於屏東內埔與竹田一帶的豬農,承襲先民選育適應臺灣氣候的本土黑豬。2018年末為了防堵廚餘中的碎肉可能散播「非洲豬瘟」病毒而引發的「廚餘禁令」討論,本土黑豬產業受到不少負面聲浪,一旦政府禁令一下,不僅可能引發中北部肉豬棄養潮,屏東客庄本土黑豬更會面臨絕種的危機。 屏東內埔的東寶牧場便是專養本土黑豬,而負責人謝旭忠在30年前開始布局家業轉型,近年更成立肉棧、投入電商,還開設WUZUE餐館,一步步實現東寶團隊「從產地到餐桌」的願望,而同時持續生產肉品更是保種本土黑豬。

馬卡道族文化復振(一)/祭典辦了,錢花了,然後呢?

攝影/陳品君  ◎文/陳品君、攝影/林聰勝、陳品君 2015年12月25日,屏東縣文化處長吳錦發在高樹加蚋埔部落祭典舞台上宣布:「鄉親只要找到日本時代戶籍謄本,上面有登記『熟』字,(未來)就可以到民政處登記為馬卡道族。」一個月後,留著排灣族血液的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在台東謝票時,提到將在今年8月1日履行競選承諾,以元首身分向原住民道歉。在馬卡道族文化復振走了20多年的耆老潘安全問:「向原住民道歉……那包含平埔族嗎?」

南方音樂夢/他,催生洋樓裡的樂團成為南臺灣音樂人才的搖籃

◎文/陳品君;照片提供/鄭國勢、洪梅芳、陳美玲、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鄭有忠在80年前創辦私人管絃樂團,經常受邀演出甚至環島巡演,在南臺灣逐漸打響名號。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成立公營交響樂團,他邀集團員徵選,超過半數成為國家樂團第一批成員。五、六○年代,他提著小提琴一周數回往返屏東和高雄、台南之間,啟蒙、培育日後許多樂壇好手和教育者,對南臺灣音樂發展貢獻良多。

馬卡道族文化復振(三)/信耶穌、信媽祖,都拜阿姆姆

攝影/林聰勝 ◎文/陳品君、攝影/林聰勝、陳品君 2015年秋天,內埔老埤老祖祠前一群人身穿深藍色底、「8」字圖樣的T恤,有的拉筋、原地跑跳,一旁八色旗幟醒目。文獻可見18世紀清朝統治一百餘年間,鳳山縣八個平埔熟番社稱「鳳山八社」,也是今日對馬卡道族另一稱號。只見旗幟分別標示:塔樓社、武洛社、阿猴社、上淡水社、下淡水社、力力社、放索社、茄藤社,「鳳山八社」就在這場消失近50年的內埔老埤走鏢儀式中揚向天際。  學界雖然對鳳山八社各社傳統領域還沒有定論,但可以確定的是,如今想在屏東縣里港鄉塔樓村找尋塔樓社,或是想在同縣的崁頂鄉力社村找尋力力社的影子,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隨著生計、婚姻、水患、軍屯、教難、移民拓墾等因素,200多年前居於沿海平原與西部沖積平原的地區馬卡道人便迫於現實,陸續離開家園。

馬卡道族文化復振(二)/奮鬥20年,他們仍要不回原本的名字……

攝影/林聰勝   ◎文/陳品君、攝影/林聰勝、陳品君 屏東縣萬巒鄉位於南台灣北大武山腳下,鄉境內座落東邊的是排灣部落、西側是客家村、東南邊則是閩南村。近山鄰近的加匏朗、赤山、萬金等村在1935年日本時代國勢調查中,人口統計有近2000位熟蕃。60歲的潘謙銘住在以聖誕季聞名的萬金天主教堂附近,是操著一口流利閩南話的虔誠天主教徒。35歲以前,有人因他深邃的臉孔問:「是原住民嗎?」他回答:「媽媽那邊有荷蘭血統。」 

蘭嶼專題/談未來發展 蘭嶼的觀光問答題(上)

撰文/陳芛薇、陳品君、何怡君 蘭嶼特定區計畫打著「使蘭嶼發展步入正軌」之名,希望以6個部落發展為重點,納入蘭嶼在地生活、生產、生態設施、文化發展及生命教育。其中提到「計畫的規畫會尊重當地意願,當地的聲音都將作為該案後續規畫參考。」 蘭嶼首家7-11原本預計在今年(2014)父親節開幕,藝人宥勝7月份一篇講述「一旦蘭嶼有了便利商店,台灣就毀了」的部落格文章被媒體報導後,「7-11究竟是否適合進駐蘭嶼?」此議題引發多方於網路上熱烈討論。反對者認為,連鎖企業7-11進駐代表資本力量入侵,然而,不論7-11設立與否,在居民不到5000名的蘭嶼島上,每年要迎接相當於蘭嶼居民10倍以上的6萬名遊客,民宿、租車、餐廳、商店等觀光相關產業早已蓬勃發展。 蘭嶼人多至傳統超市消費;每週二為補貨的日子,超市顯得熱鬧。攝影/何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