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南方音樂夢/70年前,屏東私人樂團半數成員進入國家交響樂團


◎文、攝影/陳品君

七月天的屏東夕陽剛斜下,晚風起,盤旋在海豐上空的溽氣四散。這天早用晚飯的人似乎多了些,如果不是平日少見的生面孔,還以為三三兩兩的身影只是飯後散步的晚景。這群人或騎車或走路往同一方向去,循著他們,在三山國王廟旁的巷口內拐幾個彎,傳統閩南式建築映入眼簾,此時,耳邊傳來三四○年代流行歌謠,入口兩座早年農業社會的製糖石磨顯眼,令人有些時空錯置感……


四合院護龍牆上布條大紅字:「吾等再現音樂會」,魚貫進入院埕的街坊鄰居如丈二金剛,開場人蕭永忠娓娓道來:「1924年,海豐已經有現代型態(西樂)的吹奏樂團。」一手促成西洋樂團的是出於這間宅子的故人鄭有忠,那時是18歲的少年兄。

一場音樂會喚起沉寂30年的樂團記憶

重新整理這段歷史,是蕭珍記文化藝術基金會(下稱「基金會」)近年累積屏東研究後順理成章的事。蕭珍記是蕭家早期商號,是屏東市西北方崇蘭聚落的代表家族,2012年基金會規劃崇蘭圳周邊故事道時,串聯起流域中如鹽埔洛陽、九如玉泉、崇蘭等聚落,而海豐也是其中一塊。蕭永忠認為,有忠管絃樂團意味日本時代屏東音樂發展已經在海豐聚落萌芽,是不可忽視的人文記憶。



崇蘭圳流域上聚落相對位置。地圖/Google、繪製/陳品君

日本時代臺灣總督府在出版品中將有忠管絃樂團列為音樂團體之一;美國來臺音樂家也曾南下客席參與演出,可想見樂團知名度。這支民間樂團成員來自各行各業:打鐵人、老師、汽水批發商、務農、軍官、學生、音樂表演者、記者,都是工作之餘或假日練團。1961年一度有60位成員,樂器由絃樂(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木管(長笛、單簧管、雙簧管、低音管、薩克斯風)、銅管(長號、小號、低音號、法國號)及其他(打擊、鋼琴)組成,達中型管絃樂團編制。

樂團推手鄭有忠晚年由兒子照顧居於高雄,因健康狀況不佳停止樂團運作;1982年76歲的鄭有忠撒手人寰後,樂團也隨之解散。屏東縣政府曾在1997年為鄭立傳;迎千禧年的跨年活動第二任妻子張罔邀也曾受邀演唱丈夫的作品。樂團沉寂逾30年,如今成員幾近凋零,一場「吾等再現音樂會」將逐漸湮沒於歷史洪流中的音樂人拾起,後代一聚話當年。


路邊拉琴遇同好,日後一同北上成為國家樂手

黃振國是樂團提琴手黃石頭的三兒子,老家在屏東火車站附近。談起父輩如何結緣:「鄭有忠可能因為教學通勤的關係,經過老家看到我爸爸在拉小提琴。」當時音樂人才少之又少,兩人因同好結識,日後鄭有忠和妻子分別成為黃石頭三兒子和大女兒的小提琴、聲樂老師。

1945年,有忠管絃樂團9位成員入選國家交響樂團,黃石頭名列第二小提琴手。戰後初期國民政府行政不彰,經濟上物價高漲、物資短缺,樂團經營也受波及,黃振國說:「那時臺北的生活不是人過的……我媽媽就把爸爸拉回屏東。」後來他開雜貨店,也成為黑松汽水經銷商,但始終無法忘懷音樂,除了短期回鍋鄭有忠返鄉後續組樂團裡,閒暇時最愛的消遣是在家門前演奏自娛。

「那時候沒什麼車,頂多腳踏車,……路旁是小燈泡的路燈,一個人倚著微弱的燈光,有時候拉小提琴,有時候彈手風琴。……父親每次演奏的第一首曲子一定是《望春風》。」圍觀聽眾還會點歌,黃振國笑稱父親是臺灣第一代街頭藝人。

黃振國保存父親黃石頭的樂器,琴齡超過一甲子。他笑說,當年買一支琴的錢是可以買一棟房子的,買琴是可能引發家庭革命的。

父親和鄭有忠的指導為黃振國奠定音樂基礎,日後學習爵士鼓、吉他、鋼琴都難不倒他。黃振國做生意之餘到舞廳、酒吧兼職樂手,甚至退休後成立爵士樂團,延續父親的音樂夢。錄影/陳品君 

爺爺當過指揮有藝名 從前她都不知道 

基金會董事蕭景文的祖父蕭磬波也是樂團一員。因為這幾年從事屏東學研究,她才知道祖父曾經當過指揮,還有音樂藝名,她笑說:「親友知道的都是『蕭大鼻』這個名字。」蕭磬波就讀臺南師範學校時師承音樂科日籍教師南能衛,學成以後受聘為屏東阿緱公學校訓導並參與鄭有忠二、三○年代私人樂團活動。曾留日的屏東高等女學校(今屏東女中)音樂老師李志傳1934年在報紙上發表樂評,肯定蕭磬波的音樂才能:「……如果蕭先生接受一個正規指揮應有的教育,相信蕭先生一定會有出頭的一天。」

不料隔年蕭磬波再也沒有回去樂團了。蕭景文說,祖父有9個孩子,工作之餘也得料理家務,後來越來越忙便退出樂團,「1942年祖父因公病逝,再也沒辦法回去了。」70年後,沒見過爺爺一面的孫女踏上昔日練琴場地,聞樂思人。

吾等再現音樂會」緬懷屏東早年傑出樂團,另一方面也顯現兩家族間兩百多年來的情誼。主辦單位蕭珍記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蕭景文的祖父曾是有忠管絃樂團指揮。拉長時間看,崇蘭蕭家和海豐鄭家在清朝嘉慶年間(1815年)因籌設屏東書院(今屏東孔廟)便有交集。攝影/陳宏逸

籌辦音樂會的還有海豐三山國王廟管理委員會主委鄭龍雄,是鄭有忠不同房的堂弟。他回憶,每當樂團為演出排練,總能看見親友忙進忙出。「以前人情味濃,喊喊大家就來幫忙。我們年紀小的都在一旁玩耍,像我的哥哥就曾幫忙美工。」鄭龍雄說。

為推廣音樂,他一度包辦製作、演出和發行 

前屏東縣文化中心主任蔡東源分析鄭有忠對音樂的貢獻,第一是引進日本音樂家小野安娜著作《小提琴音階教本》為基本教材,學生可以系統學習小提琴的把位和音階。第二是對音樂的熱情和投入,六○年代就有製作、演出和發行音樂的念頭,為推廣音樂成立唱片行。

1999年屏東縣文化中心邀請鄭有忠二太太,高齡81歲的張罔邀演唱丈夫作曲,同場伴奏為歐陽慧剛(舉手者)指揮屏東女中管絃樂團。提供/蔡東源

碩士論文以「鄭有忠與樂團」為研究主題的洪梅芳提到,有忠管絃樂團演出從三○年代中期持續到六○年代中期,是歷年南部民間西樂團體中,活動時間最久的一支樂團。這批人大多都不是學院出身,接觸音樂大多出於興趣,也來自各行各業。蕭永忠感嘆:「鄭有忠幾乎是一個痴,他已經熱愛音樂到忘掉所有一切。」希望這次活動是個起點,從街頭巷尾的鄰居開始回顧和認識屏東音樂發展的榮光。

有忠管絃樂團成員後代合影,左起蕭磬波孫女蕭景文、黃石頭二女兒蔡黃秀枝、大女兒李黃初枝、三兒子黃振國、大女婿李元濸。

(待續)

報導形成資訊揭露》 開/合

Next  
他,催生洋樓裡的樂團成為南臺灣音樂人才的搖籃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水果王國的未來之星(下)/少蟲害、低人工,專家推薦有機栽培——投入「新興果樹」前這些報你知!

 ◎文/陳品君 隨著氣候暖化,熱帶果樹前景可期,然而從種下樹苗到採收,農民必須耐得住性子。依栽種方式差異,黃金果結果需要2到5年、榴槤蜜能夠採收要等上3到6年、紅毛丹則是2.5到6年才有果子採,甚至也有農家種下樹苗後,望穿秋水10年都還盼不到一顆果實──種植時間拉長、收穫變數增加,誰也無法保證未來果樹的經濟價值。

屏東/屏科大研究台灣猛禽之死,6成樣本驗出老鼠藥殘留

(本文為作者任職《上下游新聞》期間發表作品〈農人與老鼠戰爭,黑鳶大冠鷲流血陪葬!屏科大研究,超過六成猛禽樣本驗出老鼠藥〉,原文刊載 於此 )  ◎文/陳品君 一隻失去翱翔天際神采的病懨懨黑鳶,嘴巴微微開闔開闔地躺在屏東科技大學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一旁獸醫師緊急施打解毒針和輸液,經過一番搶救後,黑鳶仍無法重回蒼穹懷抱,枉死在冰冷的看診檯上。  這隻2013年在東港枉死的黑鳶後經送驗。報告結果顯示,鳥屍內驗出老鼠藥,成分有可滅鼠(Brodifacoum),加上經獸醫解剖確定有內出血,屏東科技大學鳥類生態研究室(下稱「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證實,這隻黑鳶是台灣鳥類研究紀錄中,第一隻因老鼠藥中毒死亡的猛禽。  黑鳶之死,開啟了大規模的台灣猛禽體內老鼠藥殘留調查,由防檢局邀集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臺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路殺社等單位共同投入,總計檢驗自2010至2018年全台各地蒐集21種猛禽物種、200多件肝臟樣本。結果顯示,共有10種猛禽、超過6成的樣本驗出老鼠藥殘留,顯示老鼠藥普遍進入台灣生態食物鏈, 此研究論文在2019年發表於環境科學領域的權威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相較於其他猛禽類獵捕活鼠, 黑鳶還會撿拾鼠屍為食, 因此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也呼籲農家應檢拾鼠屍, 避免黑鳶食用而間接中毒。 (圖片提供/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 屏科大黑鳶研究,老鼠藥抗凝血劑導致出血   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自2011年投入黑鳶研究,後來陸續收到中毒黑鳶,才有為確認黑鳶死因而嘗試不同的檢驗項目。「猛禽會中毒就是從牠的食物下手。」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研究員林惠珊指出,依據猛禽食物來源決定相關檢測,包含農藥、老鼠藥、水產禁藥、甚至還有重金屬等殘留物檢測。 「由於2013年的東港黑鳶體內沒有驗出農藥,加上有血便和胃出血的症狀,於是我們懷疑牠是否吃到中毒老鼠?是否因老鼠藥中的抗凝血劑成分導致內出血?」論文第一作者、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研究員洪孝宇說。 由屏科大教授孫元勳(右)領軍的鳥類生態研究室投入猛禽研究多時, 左為研究員洪孝宇。 (攝影/陳品君) 食蛇鼠連帶中毒,猛禽內臟出血不止而亡 台灣目前核准的老鼠藥都屬於抗凝血劑,猛禽中毒後破壞體內凝血功能,所以會血流不止,包括口腔出血、皮下血腫和貧血等,中毒動物的內臟

馬卡道族文化復振(三)/信耶穌、信媽祖,都拜阿姆姆

攝影/林聰勝 ◎文/陳品君、攝影/林聰勝、陳品君 2015年秋天,內埔老埤老祖祠前一群人身穿深藍色底、「8」字圖樣的T恤,有的拉筋、原地跑跳,一旁八色旗幟醒目。文獻可見18世紀清朝統治一百餘年間,鳳山縣八個平埔熟番社稱「鳳山八社」,也是今日對馬卡道族另一稱號。只見旗幟分別標示:塔樓社、武洛社、阿猴社、上淡水社、下淡水社、力力社、放索社、茄藤社,「鳳山八社」就在這場消失近50年的內埔老埤走鏢儀式中揚向天際。  學界雖然對鳳山八社各社傳統領域還沒有定論,但可以確定的是,如今想在屏東縣里港鄉塔樓村找尋塔樓社,或是想在同縣的崁頂鄉力社村找尋力力社的影子,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隨著生計、婚姻、水患、軍屯、教難、移民拓墾等因素,200多年前居於沿海平原與西部沖積平原的地區馬卡道人便迫於現實,陸續離開家園。

蘭嶼專題/ 特定區計畫的隱憂:蘭嶼島上恐蓋工廠、飯店

撰稿/陳品君、何怡君 責任編輯/陳芛薇、洪育增 7 、 8 月天豔陽高掛,正是蘭嶼觀光旺季,一波波襲來的浪花,混雜海的鹹味, 2014 年的蘭嶼如同往常一般嗎?去年冬天,看似休息的季節,島上卻不得閒,幾紙臺灣發出的公文吹皺蘭嶼的平靜海面,過去一年,達悟族人過得好嗎? 攝影/陳品君

蘭嶼專題/無聲無息 「蘭嶼特定區計畫」進度到哪裡?

撰文/陳品君、何怡君 責任編輯/陳芛薇、洪育增 依照「新訂蘭嶼特定區計畫工作計畫書」草案中排定的規畫進程來看, 2014 年第一季須完成各項計畫書草案以及召開審查會議,並研擬正式的「蘭嶼特定區計畫」。然而截至目前為止,尚未有進一步消息,草案中列出的說明會、工作坊、座談會等前置作業也仍未實行,台東縣政府網站中的公開資訊區也沒有明確資訊。 圖表三:《新訂蘭嶼特定區計畫工作計畫書》草案中的計畫期程甘特圖 圖片來源:《新訂蘭嶼特定區計畫工作計畫書》草案

蘭嶼專題/守護家園不敢大意 達悟族人防範未然

特稿/陳品君、何怡君 責任編輯/陳芛薇、洪育增 當採訪團隊今年( 2014 ) 1 月底至蘭嶼採訪,詢問蘭嶼當地人是否知道「蘭嶼特定區計畫」,以及了解程度時,許多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和居民談到,他們曾參與 2013 年 11 月份在東清部落舉辦的民間座談會。那場座談會上,他們從東清七號地自救會成員的口中,第一次耳聞「蘭嶼特定區計畫」,一直到採訪團隊訪問時,他們都還沒有獲得進一步消息。

蘭嶼專題/談未來發展 蘭嶼的觀光問答題(上)

撰文/陳芛薇、陳品君、何怡君 蘭嶼特定區計畫打著「使蘭嶼發展步入正軌」之名,希望以6個部落發展為重點,納入蘭嶼在地生活、生產、生態設施、文化發展及生命教育。其中提到「計畫的規畫會尊重當地意願,當地的聲音都將作為該案後續規畫參考。」 蘭嶼首家7-11原本預計在今年(2014)父親節開幕,藝人宥勝7月份一篇講述「一旦蘭嶼有了便利商店,台灣就毀了」的部落格文章被媒體報導後,「7-11究竟是否適合進駐蘭嶼?」此議題引發多方於網路上熱烈討論。反對者認為,連鎖企業7-11進駐代表資本力量入侵,然而,不論7-11設立與否,在居民不到5000名的蘭嶼島上,每年要迎接相當於蘭嶼居民10倍以上的6萬名遊客,民宿、租車、餐廳、商店等觀光相關產業早已蓬勃發展。 蘭嶼人多至傳統超市消費;每週二為補貨的日子,超市顯得熱鬧。攝影/何怡君

2014年小誌市集/來和雜誌創辦人面對面(中)

◎文/陳品君、陳顥文 編按:一年一度的 Not Big Issue 小誌/ 獨立刊物市集,今年6月7日、8日同樣在行者沙龍地下室舉行,本文介紹參展的四本報導型雜誌《 24電影誌 》、《 藍鯨 》、《 Solid Zine 》、《 White Fungus 》,訪談出版者的製作歷程。

蘭嶼專題/土地權屬界定 傳統、官方兩歧路

撰文/何怡君、陳品君 責任編輯/陳芛薇、洪育增 「蘭嶼特定區計畫」不僅觸碰當地人敏感的土地問題,此計畫的爭議,也顯示達悟族傳統文化與官方長期以來的落差與不對等關係 。 政府推行的野溪整治工程,遍布蘭嶼島各處。攝影/何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