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台東/利卡夢部落小孩與他們的菜

(本文為作者任職《上下游新聞》期間發表作品〈讓靈魂會癢到跑掉的、吃了會尿很遠的植物,利卡夢的小孩與他們的菜〉,原文刊載於此

◎文/陳品君

部落一角,活動中心斜坡旁幾顆立正站好的檳榔樹間可見裝飾圍籬──今天可能是「捕夢網」、「花環」,隔兩天可能是「人面蜘蛛」。大人先是擬定圖案外形與骨幹,隨季節變化材料;孩子發揮巧思將綠葉紅花填補入裡──學校隔著一道自然系圍籬,與產業道路、住家、活動中心層層疊疊相望。

太陽熱情如火的六月中,自然系圍籬旁的活動中心驪歌響起,台東卑南利嘉國小五位畢業生穿過芋葉、小米、紅藜、黃瓜等蔬果藤木裝飾搭建而成的植物拱門,象徵邁向人生新階段。舞台背景裝飾則有鳳梨、月桃果、腎蕨、山藥等,這些植物好朋友日日夜夜在田間、林道、菜園、校園、部落餐桌上陪伴在場的孩子。而他們與孩子祖先緊密聯繫落下的生活智慧,從山林鄉間、從代代相傳,收進了《你是我的菜:利卡夢生活植物》一書中。

台東卑南利嘉國小畢業典禮布置可見部落生活植物。(攝影/陳品君)

(照片提供/林務局臺東林區管理處)
卑南族部落利卡夢,民族植物傳承文化 

「利卡夢」是台東卑南族其一部落傳統名稱,外界多稱「利嘉」,源自卑南語Likavung。相傳Likavung祖先在這片土地種植芋頭,收成時不僅長得又多又茂盛,芋葉形狀更是大如帽。卑南語帽子叫kabung,因此族人稱此地Likavung(利卡夢)。

 延續利嘉林道植物調查研究基礎,由林務局台東林區管理處與台東縣永續發展學會結合部落耆老、利嘉國小師生以及社區巡守隊,歷經3年共同參與「民族植物」課程與專書製作。

「植物的生活文化是很重要的事情。透過小朋友學習與調查、耆老與中生代報導或者是再學習最後成書,這些對族人認識周遭生活植物與文化傳承有大大提升作用。」台東縣永續發展學會總幹事黃正德提到,到了學期尾聲,小朋友都能認識20種以上植物,大人也為了教小孩再向長輩學習和詢問。透過系統性資料整理和編排,民族植物課程資料還能加以留存。

台東縣永續發展學會總幹事黃正德期望
《你是我的菜:利卡夢生活植物》
不僅是部落參考書,
還能將文化記憶傳承下去。
(攝影/陳品君)

書中編排風格除了貼近日常生活,
還可以從繪圖與書寫中看見利嘉族人、師生、長輩齊力參與。
(翻攝/陳品君)
《你是我的菜:利卡夢生活植物》

 《你是我的菜:利卡夢生活植物》書中節選55種利嘉在山林、原野、部落常見的生活植物。版面編排上,左半邊上方是植物實景照;下方是學生觀察植物特徵、詢問耆老植物特徵與用途的口述整理記錄,也包含低年級拓印和高年級學生繪圖;右半邊則是台東縣永續發展學會執行秘書陽美花根據文獻和耆老口述綜合書寫,有時穿插簡單家常料理方式。

陽美花說,書寫上屏除生硬敘述,採用平易近人直白描寫,像是「咬人貓lingatren—讓靈魂會癢到跑掉的植物」、「野牡丹adas—吃了可以尿很遠的植物」、「臺灣山蘇lukutr-美味下酒菜」。

「書中把植物母語突顯出來,讓年輕小孩也能學習,傳承意義在裡面。我們也把這本書送給部落──著作權就給部落永久使用。」台東林區管理處處長劉瓊蓮在新書發表會上強調專書的傳承意義,她提到書中的生活智慧歸於部落,無償開放專書授權讓部落日後自由運用。

台東林區管理處處長劉瓊蓮(左)
(照片提供/臺東林區管理處)
漢人以為是雜草,部落知道是寶

利嘉社區發展協會理事吳金朗是書中報導人之一,從小和 mumu(卑南語中長輩之意)上山工作,他隨口一提與部落密切相關的植物:山柚。「山柚是可以食用和製作生活器具的植物。它的嫩葉可以食用;傳統器具裡面,可以拿來做木碗、木湯匙。」

吳金朗補充,山柚是低海拔灌木,原本容易在100公尺到500公尺山坡地都可以看到蹤跡,只是山坡地經一定程度開發後,便沒有那麼容易見到。山柚對部落的重要性還可以從這方面觀察:「在漢人村莊不會去食用,可能會當作野草處理掉;不過在我們部落田裡面有就會留著,甚至還會刻意繁殖起來。」

吳金朗與媽媽吳丁妹從小在利嘉部落長大,
也常到後山工作,
對生活植物如數家珍。
(攝影/陳品君)
從山林引發教育,師生一起認識植物
學校老師並沒有人是從小就在部落長大,如何從每週一節課的鄉土教育課程帶領學生認識家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加上傳承中斷是部落的難題。而這次學校在與林務局、國本農場合作主題教學設計上,讓孩子大量提問和對話。

負責一年級班級的老師陳佳淇認為:「透過孩子去問家長,讓家長知道:第一,學校正在進行這樣的活動;第二,這也是你應該教孩子,因為野菜來自這片山林。」從孩子提問中,可以讓學校教育銜接家庭教育,而孩子找不到答案,學校也有安排耆老與孩子對話,讓他們從蒐集資料、觀察記錄實作中,跳脫課堂、課本向地方學習。

畢業生圍坐一圈,說起印象深刻的植物。雖然大家不見得可以馬上說出植物名稱,但是七嘴八舌討論起「那個可以做掃把的植物」──其中一位孩子突然想起:「那是山棕,可以綁阿粨(卑南族的糯米粽)。」另一位孩子則想起:「假酸漿葉,年祭的時候,阿嬤會拿來包阿粨。」一位一年級學生溫王佳貞也對假酸漿葉印象深刻,「有一點點苦,很好吃。」她在學校學到以後,成為阿嬤的小幫手,之後和阿嬤一起上山採葉的時候,她能幫忙辨識出來。
看到熱騰騰新書,
利嘉國小老師與學生翻閱指認自己的名字與作品。
(攝影/陳品君)
卑南族人用月桃葉包覆阿粨裡面的餡料;
糯米與月桃葉間隔著假酸漿帶有鹼性,
可以幫助消化。
兩者都是利嘉部落的生活植物。
(攝影/陳品君)
「自然系圍籬」裝飾地景

部落一角的「自然系圍籬」地景裝飾,恰恰是學生連同族人善用生活植物的熱情展現。黃正德說:「裡面可以體現幾個東西:構圖、創意,接下來是對植物的使用,過程中也可以學習植物名稱和特性。」

前些日子裡,利嘉村村長林肯毅在民俗植物田野編織課堂上,指著圍籬上的編織品對學生說:「很多人登山在山上為什麼死掉?他們是凍死不是餓死!學會這個可以就地取材遮風、避雨、保暖,而且動物聞不到你──因為身上有草味,黑熊也不會找上你。」學生聽了這段有趣的經驗分享,不禁哈哈大笑。
利嘉產業道路上,
自然系圍籬是部落族人和利嘉國小學生運用花草的集體創作。
(照片提供/林務局臺東林區管理處)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水果王國的未來之星(下)/少蟲害、低人工,專家推薦有機栽培——投入「新興果樹」前這些報你知!

 ◎文/陳品君 隨著氣候暖化,熱帶果樹前景可期,然而從種下樹苗到採收,農民必須耐得住性子。依栽種方式差異,黃金果結果需要2到5年、榴槤蜜能夠採收要等上3到6年、紅毛丹則是2.5到6年才有果子採,甚至也有農家種下樹苗後,望穿秋水10年都還盼不到一顆果實──種植時間拉長、收穫變數增加,誰也無法保證未來果樹的經濟價值。

水果王國的未來之星(上)/紅毛丹、榴槤蜜、黃金果之外,這些水果台灣也吃的到

◎文/陳品君 紅龍果、紅毛丹、榴槤蜜、黃金果、星蘋果、巴西櫻桃、白柿、嘉寶果,這些近幾年在台灣各地慢慢培育起來的新型水果,你吃過哪些? 這些水果是經過試種與研究,2011年由學者劉碧娟、顏昌瑞提出適合在台灣種植的熱帶果樹,其中只有紅龍果是今日在大賣場、菜市場常見的水果,也反映新興水果在市場上仍待開拓。 以學者評估未來可商業栽培的潛力水果──紅毛丹、榴槤蜜、黃金果為例,新興果樹帶給台灣農業哪些機會?這些水果有哪些潛力?  台灣中南部果園越來越能看見原產於東南亞的紅毛丹。 (攝影/陳品君) 台灣是水果寶島,氣候暖化有助榴槤蜜繁衍 「熱帶、亞熱帶、溫帶的果樹大多可以在台灣找到地方種,栽培環境上沒有太大問題。」果樹專家、屏科大農園系教授顏昌瑞表示,台灣是生產水果的寶島,兩、三百年來都有如芒果、蓮霧、芭樂、釋迦等外來水果陸續引進台灣,逐漸適應氣候與土壤而穩定栽培。 受到氣候暖化影響,新興熱帶果樹在台灣的生長環境上,「氣候」與「天氣」既是機會也是威脅。以原產馬來西亞及印尼一帶的榴槤蜜為例,最適宜生長溫度為年均溫27至31℃,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顯示,歷年恆春測站測得年均溫在2015年首次突破26 °C,近年來在中南部鄉村逐漸可以看得到這些熱帶果樹。 早在1990年代,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下稱「農試所鳳山分所」)就已引進榴槤蜜,但因為台灣偶有寒流,幼株無法順利越冬存活下來,近幾年透過嫁接技術,利用對台灣氣候適應較強的波羅蜜為砧木,才逐漸試種成功。雖然氣候暖化賦予榴槤蜜在台灣生長的機會,但一旦有持續幾天的低溫出現,幼株還是可能無法耐寒而死去。 近年來屏東鄉村不少農家檳榔轉作, 許多人選擇種植如榴槤蜜、 黃金果等好管理的新興果樹。 (攝影/陳品君) 天時地利的風土條件,孕育甜美黃金果 含有豐富膠質,果肉呈半透明狀的黃金果,也是在台灣落地生根的熱帶果樹之一。台東太麻里果農廖俊盛曾經分別在平地、山坡測試種植黃金果的差異,發現種在海拔350至400公尺、面東、山巒懷抱的果樹,吸收了空氣中的太平洋水氣與礦物質,加上半日照及溫差較大的環境,讓結出的果實口感緊實、甜度提高。 天時地利的風土是上天的饋贈,「早上吹海風,下午山風下來,果園位於包覆式山谷間,海風裡面很多海洋微量元素如鈉離子,就會飄上來囤積在山谷裏面──在山風、海風吹拂下,豐富的天然物質留在果...

馬卡道族文化復振(二)/奮鬥20年,他們仍要不回原本的名字……

攝影/林聰勝   ◎文/陳品君、攝影/林聰勝、陳品君 屏東縣萬巒鄉位於南台灣北大武山腳下,鄉境內座落東邊的是排灣部落、西側是客家村、東南邊則是閩南村。近山鄰近的加匏朗、赤山、萬金等村在1935年日本時代國勢調查中,人口統計有近2000位熟蕃。60歲的潘謙銘住在以聖誕季聞名的萬金天主教堂附近,是操著一口流利閩南話的虔誠天主教徒。35歲以前,有人因他深邃的臉孔問:「是原住民嗎?」他回答:「媽媽那邊有荷蘭血統。」 

2014年小誌市集/來和雜誌創辦人面對面(中)

◎文/陳品君、陳顥文 編按:一年一度的 Not Big Issue 小誌/ 獨立刊物市集,今年6月7日、8日同樣在行者沙龍地下室舉行,本文介紹參展的四本報導型雜誌《 24電影誌 》、《 藍鯨 》、《 Solid Zine 》、《 White Fungus 》,訪談出版者的製作歷程。

南方音樂夢/他,催生洋樓裡的樂團成為南臺灣音樂人才的搖籃

◎文/陳品君;照片提供/鄭國勢、洪梅芳、陳美玲、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鄭有忠在80年前創辦私人管絃樂團,經常受邀演出甚至環島巡演,在南臺灣逐漸打響名號。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成立公營交響樂團,他邀集團員徵選,超過半數成為國家樂團第一批成員。五、六○年代,他提著小提琴一周數回往返屏東和高雄、台南之間,啟蒙、培育日後許多樂壇好手和教育者,對南臺灣音樂發展貢獻良多。

馬卡道族文化復振(一)/祭典辦了,錢花了,然後呢?

攝影/陳品君  ◎文/陳品君、攝影/林聰勝、陳品君 2015年12月25日,屏東縣文化處長吳錦發在高樹加蚋埔部落祭典舞台上宣布:「鄉親只要找到日本時代戶籍謄本,上面有登記『熟』字,(未來)就可以到民政處登記為馬卡道族。」一個月後,留著排灣族血液的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在台東謝票時,提到將在今年8月1日履行競選承諾,以元首身分向原住民道歉。在馬卡道族文化復振走了20多年的耆老潘安全問:「向原住民道歉……那包含平埔族嗎?」

屏東竹田/為了守住老人家的健康與歡笑,濃情客家庄打造阿婆阿伯个快樂天堂!

◎文/陳品君 想像一下,一個身體機能慢慢退化的老人家,他變得時常忘東忘西,有時候聽不懂別人表達的意思,對於他人不時的提醒感到懷疑,待人處事上也再三出錯,甚至影響與家人間的關係。 老人家一方面身體病痛不斷,一方面對於生活亂了步調感到情緒低落,種種的身心煎熬,上了年紀的長輩,難道只能接受這樣的自己嗎?位於屏東縣的一個客家村落,社區居民為了守住高齡與失智長者的健康與歡笑,正攜手為他們編織一張安全守護網。 自古鄰里守望相助,高齡友善社區 西勢打頭陣 位於屏東縣竹田鄉的西勢社區,北接麟洛與萬丹鄉,這裡是以客家族群為主的聚落,屬於「六堆」之一,在清代,客家人曾在此保鄉衛土集結成隊(堆)。 相中西勢社區自古以來鄰里守望相助的背景,縣政府希望可以營造這裡成為友善長者的示範社區。對六堆民眾來說,社區內的忠義亭不僅是先祖在清代出戰前的誓師地,也是現代感念先烈的祭祀場所,而忠義亭旁邊的客家文物館,則是民眾學習並傳承客家文化的根據地。 從這兩個場所與老人文康中心為蛋黃區向外延伸,並以文物館內的樂智屋為基地,在政府資源挹注下,社區與學術、公務機關合作,不僅規劃友善環境與空間,也培訓居民和商家學習如何陪伴高齡與失智長者,以及面對自己的老後生活。  國中生從小旅行認識友善社區      2019年,屏東市區的公正國中學生,因參與「台灣設計展x屏東超級南—竹田西勢樂智友善社區小旅行」來到竹田鄉西勢村。 一行人從西勢火車站出發後,導覽員阮鍾月英向他們介紹西勢車站在竹田鄉一帶交通上的重要性:「(車站)以前是比較舊的建築,因為配合(鐵路)高架的關係,所以都重新改建。我們西勢車站應該是(旅客)從內埔那邊過來的,還有竹田本身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交通地點。」 在這幾年鐵路高架化後,乘載村民記憶的西勢火車站,經由改建煥然一新。入口名為《等待》的3D地畫作品,重現一幕幕旅人離別或是回鄉的場景。 離開西勢車站的隊伍前往下個定點,在過馬路時,行人專用號誌傳出一連串的人聲。 「大哥大姐紅燈了,莫過喔! 大哥大姊綠燈了,可以過了!緊緊來。 」 全台灣只有在竹田西勢才看得到的「長輩版」行人專用號誌,不僅有小綠人牽著老綠人的動畫顯示,還放大倒數秒數字體,並且傳來縣長潘孟安的小心過馬路叮嚀聲,這些都是結合生活與科技的設計巧思。 而在社區內的竹田國中則從2015年學期開始,在課堂中教...

南方音樂夢/莊壽臣音樂路:1940年代自學樂器到1960年代高級飯店演出

1960年代晚期,國防部藝工隊在臨海大舞廳欣賞樂團演出後,與莊壽臣(前排左一)及其家人合影。右一為歌手余天。 提供/莊佶霖 編按:今年3月,本站收到莊佶霖 留言 與來信。他在「 南方音樂夢 」系列報導中看見阿公「莊壽臣」的名字,想知道報導中的文件、照片從何而來。 莊壽臣曾經是屏東音樂聞人鄭有忠創辦的樂團一員,1940年代晚期北上參加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成立的公營交響樂團(今日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數月。本站近日與莊佶霖聯繫,訪談他所知道的祖父過往,雖然有更多細節需要再確認,但為了讓更多人瞭解臺灣音樂史以及更多有忠管絃樂團成員後人可以查詢到類似資料,本站刊登部份訪談內容,讀者如果有更多補充資料,或是類似背景的後人願意接受本站訪談,歡迎留言或來信: cultureintw@gmail.com 。 ◎文/陳品君、影像提供/莊佶霖 莊壽臣在1976年50歲離世,今年46歲的莊佶霖沒有太多關於阿公的記憶。「年紀到了,會翻一些以前的東西來瞭解家族。去問了姑姑、叔叔,現在不問以後就沒得問了……第三代還可以問的到,第四代應該就沒機會了,像我現在(得到的消息)已經很零散。」他從親友口中、老照片和網路資料一點一滴拼湊阿公的樣子:頂著三七分頭、戴著圓框眼鏡、配上講究裝束。從小自學音樂,為了更上一層樓,師從當時赫赫有名的有忠管絃樂團團長鄭有忠,後來以單簧管項目考進「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交響樂團」(下稱「省交」),而在不同時期,可以在戲院、禮堂、舞廳看見他演奏各式各樣樂器的身影。

北市/臺北機廠指定為國定古蹟 國家鐵道博物館有望

臺北機廠國定古蹟審議當天,臺北機廠文史守護聯盟在北廠門口前繫上黃絲帶祈福。 ◎文、 攝影 /陳品君 歷經近兩年開發、保存爭議,文化部15日審議結果指定臺北機廠為國定古蹟。立法委員管碧玲辦公室代表許陽明表示,接下來將成立公開平台廣邀各界討論,並結合相關團體催生「國立鐵道博物館」,同時也會要求臺北機廠盡快開放導覽。 臺北機廠(下稱「北廠」)過去是臺灣鐵路管理局機具維修與改裝的場所,有「火車醫院」之稱,因高鐵路線、鐵路地下化,2012年底基地遷移到桃園富岡機廠,北廠日後用途頗受注目。 佔地17公頃的臺北機廠位於臺北市松山區精華地段, 北鄰京華城,南鄰大巨蛋、松山文創園區。 2013年底至2015年初,立法委員管碧玲以三次交通委員會提案、一次內政委員會提案、一次總預算決議,要求臺鐵向文化部提送國定古蹟審查案,並且在文資審議未定案前,營建署不得決定都審。最後立法院通過104年總預算決議,要求臺鐵必須向文化部提送國定古蹟審議資料。另外管也拜會臺北市政府副市長林欽榮、文化局長倪重華及都發局長林洲民尋求共識,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才得以辦理這次的國定古蹟審議。 北廠在成為國定古蹟之前,最早在2000年臺北市政府已指定澡堂為市定古蹟,2013年又新增原動室、鍛冶工場、組立工場為市定古蹟,另外登錄總辦公室、柴電工場、客車工場等為為歷史建築。 立法委員鄭麗君辦公室代表李宜修指出,過去北廠內建築被零散指定古蹟,但北廠歷史意義不僅如此,必須以更宏觀角度來看松山區工業遺產。「比如興雅國小一帶,還有日治時期的東興國民住宅在戰後變成臺鐵員工宿舍,都是過去配合臺北機廠形成的聚落。」他認為,從周圍的工業聚落再回頭來看臺北機廠,全區保存才有辦法彰顯歷史紋理和鐵道文化意義。 臺北機廠文史守護聯盟(下稱「機廠守護聯盟」)除了訴求北廠指定為國定古蹟,還有全區保存。機廠守護聯盟認為,工業遺址規畫不能僅就個別建築價值,還必須考量整體生產、修復動線和地景脈絡,促成「活的鐵道博物館」。 他們以北廠東南區的廠房為例,當火車在「客車工場」維修後,會透過「移車台」移送到「油漆工場」噴漆,因此無論是「客車工場」、「移車台」或「油漆工場」,一旦其中一處未獲保留,後人難以瞭解「火車醫院」維護機體的全貌。 聯盟成員黃立品呼籲審議委員 在古蹟審議中能完整保留器具和設施,...

屏東/民團文資提報 崇仁新村通海區未獲全數登錄

◎文字、攝影/陳品君 屏東市區擁有全國少數大面積日治時期飛行部隊眷舍群,2015年民間團體屏東縣愛鄉協會提報崇仁新村通海區為古蹟,17日縣政府文化資產審議會通過該區北側12棟官舍登錄歷史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