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馬卡道族文化復振(三)/信耶穌、信媽祖,都拜阿姆姆

攝影/林聰勝
◎文/陳品君、攝影/林聰勝、陳品君

2015年秋天,內埔老埤老祖祠前一群人身穿深藍色底、「8」字圖樣的T恤,有的拉筋、原地跑跳,一旁八色旗幟醒目。文獻可見18世紀清朝統治一百餘年間,鳳山縣八個平埔熟番社稱「鳳山八社」,也是今日對馬卡道族另一稱號。只見旗幟分別標示:塔樓社、武洛社、阿猴社、上淡水社、下淡水社、力力社、放索社、茄藤社,「鳳山八社」就在這場消失近50年的內埔老埤走鏢儀式中揚向天際。 

學界雖然對鳳山八社各社傳統領域還沒有定論,但可以確定的是,如今想在屏東縣里港鄉塔樓村找尋塔樓社,或是想在同縣的崁頂鄉力社村找尋力力社的影子,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隨著生計、婚姻、水患、軍屯、教難、移民拓墾等因素,200多年前居於沿海平原與西部沖積平原的地區馬卡道人便迫於現實,陸續離開家園。

外族皇帝一紙令下 鳳山八社迫離家園

攝影/陳品君

1721年,因前一年朱一貴事件,清廷在台灣近山設置番界。歷史上番界範圍隨外在事件或有變化,但不變的是區隔平地和山區。平地人如果越過番界,走一遭是僥倖;刀光血影下,逃不過是身首分離。出草頻傳,1787年林爽文事件發生後,清廷認為過往「以(平地)番制(山地)番」能有效維持治安,更加積極調派「番丁」,促使各社青年攜眷前往沿山駐守並就地耕作。鳳山八社因此大舉遷離傳統領域,人口分布與今日屏東縣沿山公路一帶重疊。馬卡道人除了這一次的大規模移動,日後也有因為生計、婚姻等因素零散往恆春半島、東部地區的遷移。

沿山地帶成為地理、人文獨特的領域,但不是與外隔離的地區。以一支馬卡道家族為例,經過10代200多年間數次遷移,落腳在屏東縣萬巒鄉萬金村。如今,他們每周碰面的教友或許是老家在武潭山上的排灣族人;住家對面的鄰居可能是避教難從內埔老埤遷過來的下淡水社後裔;巷子口的商販也許是先祖因番屯制來到這裡的力力社後人;另外家族中也可能和鄰近客家、閩南庄締結姻親、收養關係。

反映馬卡道族人在顛沛流離下的環境適應、文化變動,可以從「宗教信仰」找到一點蛛絲馬跡。


我們好像覺得你不夠平埔、
你不夠原住民,你不夠排灣……

會有一個先入為主的觀念,
你要非常怎樣才符合(原住民的樣子)。

--童元昭
攝影/林聰勝

萬巒萬金 信天主教的馬卡道人

台大原住民族研究中心主任童元昭以萬金為例,提到許多人談到馬卡道族會想到夜祭,但對於居住在萬金的馬卡道人來說,他可能是天主教徒。「以前參加夜祭的馬卡道人現在成為天主教、基督教教徒,乍看之下會問,你的平埔文化在哪裡?你的夜祭去了哪裡?其實我們忽略文化必須變動才能維持生命。」

西班牙道明會神父郭德剛在1863年落腳萬金傳道,附近教徒時常因為由部落信仰或是民間信仰改信天主教後,受到臨近村落排擠、迫害。1872年教會為確保食物來源、保護教徒人身安全和維持生活而購買土地,並且以教堂為中心,教徒在四周建屋定居,也能低價承租土地耕作。

日後也有教徒向教會借款無法歸還時,土地賣給教會;或是向漢人借錢無法還債而必須抵押土地時,教會代替還款並取得土地等情形。1940年後,教會允許教友購買土地。



「教會-墾佃」的土地關係,
 兼顧道明會傳教以及維持馬卡道人生計,

 當教難發生時,
 碉堡式的萬金教堂也能庇護他們。 

 --簡炯仁
攝影/林聰勝

看似基督宗教勢力影響馬卡道人傳統信仰維持,但在大環境不友善的情況下,教會反倒成為他們安身立命的地方。長期研究屏東族群關係的學者簡炯仁指出馬卡道族傳統信仰禮俗和天主教禮儀雷同,他舉例:「馬卡道族用蒲姜葉灑『向水』(靈水,水是祖靈棲身之處)、天主教也有祝聖聖水;兩邊信仰也都是一神教。」,加上教會宣教活動入境隨俗,利於萬金馬卡道族的宗教轉移。

馬卡道族祖靈信仰與其他宗教的互動,在部落祭典中也見巧妙。距離萬金村約3公里外的加匏朗部落,臨近的民間信仰先帝廟和部落仙姑祖廟相距約500公尺,同屬一管理委員會。祭典一開始,一行人前往先帝廟邀請眾神同歡,顯示兩廟間的平等關係。至於庄外的信仰互動,耆老潘謙銘表示,加匏朗部落歡迎外界的宮廟、私壇交流、同樂,「這是台灣民間可愛的地方。」

過去曾有不明就理的賓客認定身穿鮮豔服飾的外來團體喧賓奪主,他強調:「這些外面的儀式並不屬於祭典一部分,一碼歸一碼。」不過確實也有不清楚狀況的參與者反客為主,潘謙銘提到:「曾有外面的人起乩說『你們是我們那裡來的,你們要回去刈香。』」他表示,這是超過信仰交流的「尊重」界線,當場斥責對方。


馬卡道族內埔老埤部落老祖祠舉行祭典當天,
同時也是附近五穀宮神農大帝千秋日。

在廟陣遶境經過老祖祠時,
部分宮廟人員停步並參拜行禮。
攝影/陳品君 

200年前迫分離 今祭典會親相聚  

「看到很多人幫忙祭典,其實他們可能是不同宗教系統的人。」馬卡道青年潘豪興以11月份在中林老埤祭典為例,帶領儀式的族親潘新財是萬巒先帝廟的桌頭、屏東馬卡道文化促進會召集人潘安全是基督教會系統的長老,自己則是天主教徒。他回憶,剛開始接觸祖靈信仰時,內心是衝突、掙扎的,怕家裡長輩認為家族信奉天主教150年了,為什麼又回來搞傳統的東西。

「我認為天主教、基督教還沒進來前,這些是祖先的信仰。在這裡拿香拜拜是為了祖先,和上教堂禱告是不一樣的。」但潘豪興認為,並不表示回到最原始信仰才是馬卡道人,「就像一棵樹長上來,種子落在這頭是教會信仰,落在那邊是老祖信仰、落在另一頭是土地公信仰,可是母體是這棵樹,你不能排斥它。」

潘豪興說,祭典不分族群、宗教展現出來的包容力量,將鄰近村民、族人聚集起來,也召喚遠方的族親。他感嘆:「過去因為災害、屯番政策使族人離開原鄉、四散各地,現在我們藉由祭典回來會親,以牽曲紀念、告知祖先我們在這塊土地一樣過得很好。」


我們藉由祭典回來會親,
以牽曲紀念、告知祖先我們在這塊土地一樣過得很好。

--潘豪興

攝影/林聰勝 

(完)


 Previous  


────────────受訪名單

(依首字筆畫排列)

屏東縣文化處處長吳錦發
馬卡道族潘安全
馬卡道族陳以箴
馬卡道族潘豪興
馬卡道族潘謙銘
研究馬卡道學者簡炯仁

────────────感謝名單
建議

(依首字筆畫排列)

何怡君、陳芛薇
報導者

■ 協助 

(依首字筆畫排列)

平埔族群-馬卡道(Makatao)
汪進忠
林慈坤
屏東縣文化處藝文推廣科李孟霖
屏東縣文化處藝文推廣科長溫佳真
屏東縣萬巒鄉加匏朗平埔族生活促進會理事長林榮宗
屏東縣萬巒鄉新厝村村長張欽泰
屏東縣議員潘長成
馬卡道族潘志儒
馬卡道族潘宗緯
馬卡道族潘啟新
馬卡道族潘智傑
張晉豪
萬巒鄉新厝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潘金營
葉慶元
潘平順
潘惠閔
潘新財
簡文敏

────────────製作團隊

攝影:林聰勝、陳品君
採訪撰稿:陳品君


留言

  1. 在地馬卡道族文化值得探索,真用心。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您的感想,喜歡的話還請幫我們多多分享。

      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水果王國的未來之星(下)/少蟲害、低人工,專家推薦有機栽培——投入「新興果樹」前這些報你知!

 ◎文/陳品君 隨著氣候暖化,熱帶果樹前景可期,然而從種下樹苗到採收,農民必須耐得住性子。依栽種方式差異,黃金果結果需要2到5年、榴槤蜜能夠採收要等上3到6年、紅毛丹則是2.5到6年才有果子採,甚至也有農家種下樹苗後,望穿秋水10年都還盼不到一顆果實──種植時間拉長、收穫變數增加,誰也無法保證未來果樹的經濟價值。

屏東竹田/為了守住老人家的健康與歡笑,濃情客家庄打造阿婆阿伯个快樂天堂!

◎文/陳品君 想像一下,一個身體機能慢慢退化的老人家,他變得時常忘東忘西,有時候聽不懂別人表達的意思,對於他人不時的提醒感到懷疑,待人處事上也再三出錯,甚至影響與家人間的關係。 老人家一方面身體病痛不斷,一方面對於生活亂了步調感到情緒低落,種種的身心煎熬,上了年紀的長輩,難道只能接受這樣的自己嗎?位於屏東縣的一個客家村落,社區居民為了守住高齡與失智長者的健康與歡笑,正攜手為他們編織一張安全守護網。 自古鄰里守望相助,高齡友善社區 西勢打頭陣 位於屏東縣竹田鄉的西勢社區,北接麟洛與萬丹鄉,這裡是以客家族群為主的聚落,屬於「六堆」之一,在清代,客家人曾在此保鄉衛土集結成隊(堆)。 相中西勢社區自古以來鄰里守望相助的背景,縣政府希望可以營造這裡成為友善長者的示範社區。對六堆民眾來說,社區內的忠義亭不僅是先祖在清代出戰前的誓師地,也是現代感念先烈的祭祀場所,而忠義亭旁邊的客家文物館,則是民眾學習並傳承客家文化的根據地。 從這兩個場所與老人文康中心為蛋黃區向外延伸,並以文物館內的樂智屋為基地,在政府資源挹注下,社區與學術、公務機關合作,不僅規劃友善環境與空間,也培訓居民和商家學習如何陪伴高齡與失智長者,以及面對自己的老後生活。  國中生從小旅行認識友善社區      2019年,屏東市區的公正國中學生,因參與「台灣設計展x屏東超級南—竹田西勢樂智友善社區小旅行」來到竹田鄉西勢村。 一行人從西勢火車站出發後,導覽員阮鍾月英向他們介紹西勢車站在竹田鄉一帶交通上的重要性:「(車站)以前是比較舊的建築,因為配合(鐵路)高架的關係,所以都重新改建。我們西勢車站應該是(旅客)從內埔那邊過來的,還有竹田本身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交通地點。」 在這幾年鐵路高架化後,乘載村民記憶的西勢火車站,經由改建煥然一新。入口名為《等待》的3D地畫作品,重現一幕幕旅人離別或是回鄉的場景。 離開西勢車站的隊伍前往下個定點,在過馬路時,行人專用號誌傳出一連串的人聲。 「大哥大姐紅燈了,莫過喔! 大哥大姊綠燈了,可以過了!緊緊來。 」 全台灣只有在竹田西勢才看得到的「長輩版」行人專用號誌,不僅有小綠人牽著老綠人的動畫顯示,還放大倒數秒數字體,並且傳來縣長潘孟安的小心過馬路叮嚀聲,這些都是結合生活與科技的設計巧思。 而在社區內的竹田國中則從2015年學期開始,在課堂中教...

屏東/屏科大研究台灣猛禽之死,6成樣本驗出老鼠藥殘留

(本文為作者任職《上下游新聞》期間發表作品〈農人與老鼠戰爭,黑鳶大冠鷲流血陪葬!屏科大研究,超過六成猛禽樣本驗出老鼠藥〉,原文刊載 於此 )  ◎文/陳品君 一隻失去翱翔天際神采的病懨懨黑鳶,嘴巴微微開闔開闔地躺在屏東科技大學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一旁獸醫師緊急施打解毒針和輸液,經過一番搶救後,黑鳶仍無法重回蒼穹懷抱,枉死在冰冷的看診檯上。  這隻2013年在東港枉死的黑鳶後經送驗。報告結果顯示,鳥屍內驗出老鼠藥,成分有可滅鼠(Brodifacoum),加上經獸醫解剖確定有內出血,屏東科技大學鳥類生態研究室(下稱「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證實,這隻黑鳶是台灣鳥類研究紀錄中,第一隻因老鼠藥中毒死亡的猛禽。  黑鳶之死,開啟了大規模的台灣猛禽體內老鼠藥殘留調查,由防檢局邀集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臺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路殺社等單位共同投入,總計檢驗自2010至2018年全台各地蒐集21種猛禽物種、200多件肝臟樣本。結果顯示,共有10種猛禽、超過6成的樣本驗出老鼠藥殘留,顯示老鼠藥普遍進入台灣生態食物鏈, 此研究論文在2019年發表於環境科學領域的權威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相較於其他猛禽類獵捕活鼠, 黑鳶還會撿拾鼠屍為食, 因此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也呼籲農家應檢拾鼠屍, 避免黑鳶食用而間接中毒。 (圖片提供/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 屏科大黑鳶研究,老鼠藥抗凝血劑導致出血   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自2011年投入黑鳶研究,後來陸續收到中毒黑鳶,才有為確認黑鳶死因而嘗試不同的檢驗項目。「猛禽會中毒就是從牠的食物下手。」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研究員林惠珊指出,依據猛禽食物來源決定相關檢測,包含農藥、老鼠藥、水產禁藥、甚至還有重金屬等殘留物檢測。 「由於2013年的東港黑鳶體內沒有驗出農藥,加上有血便和胃出血的症狀,於是我們懷疑牠是否吃到中毒老鼠?是否因老鼠藥中的抗凝血劑成分導致內出血?」論文第一作者、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研究員洪孝宇說。 由屏科大教授孫元勳(右)領軍的鳥類生態研究室投入猛禽研究多時, 左為研究員洪孝宇。 (攝影/陳品君) 食蛇鼠連帶中毒,猛禽內臟出血不止而亡 台灣目前核准的老鼠藥都屬於抗凝血劑,猛禽中毒後破壞體內凝血功能,所以會血流不止...

蘭嶼專題/談未來發展 蘭嶼的觀光問答題(上)

撰文/陳芛薇、陳品君、何怡君 蘭嶼特定區計畫打著「使蘭嶼發展步入正軌」之名,希望以6個部落發展為重點,納入蘭嶼在地生活、生產、生態設施、文化發展及生命教育。其中提到「計畫的規畫會尊重當地意願,當地的聲音都將作為該案後續規畫參考。」 蘭嶼首家7-11原本預計在今年(2014)父親節開幕,藝人宥勝7月份一篇講述「一旦蘭嶼有了便利商店,台灣就毀了」的部落格文章被媒體報導後,「7-11究竟是否適合進駐蘭嶼?」此議題引發多方於網路上熱烈討論。反對者認為,連鎖企業7-11進駐代表資本力量入侵,然而,不論7-11設立與否,在居民不到5000名的蘭嶼島上,每年要迎接相當於蘭嶼居民10倍以上的6萬名遊客,民宿、租車、餐廳、商店等觀光相關產業早已蓬勃發展。 蘭嶼人多至傳統超市消費;每週二為補貨的日子,超市顯得熱鬧。攝影/何怡君

蘭嶼專題/土地權屬界定 傳統、官方兩歧路

撰文/何怡君、陳品君 責任編輯/陳芛薇、洪育增 「蘭嶼特定區計畫」不僅觸碰當地人敏感的土地問題,此計畫的爭議,也顯示達悟族傳統文化與官方長期以來的落差與不對等關係 。 政府推行的野溪整治工程,遍布蘭嶼島各處。攝影/何怡君

南方音樂夢/他,催生洋樓裡的樂團成為南臺灣音樂人才的搖籃

◎文/陳品君;照片提供/鄭國勢、洪梅芳、陳美玲、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鄭有忠在80年前創辦私人管絃樂團,經常受邀演出甚至環島巡演,在南臺灣逐漸打響名號。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成立公營交響樂團,他邀集團員徵選,超過半數成為國家樂團第一批成員。五、六○年代,他提著小提琴一周數回往返屏東和高雄、台南之間,啟蒙、培育日後許多樂壇好手和教育者,對南臺灣音樂發展貢獻良多。

馬卡道族文化復振(一)/祭典辦了,錢花了,然後呢?

攝影/陳品君  ◎文/陳品君、攝影/林聰勝、陳品君 2015年12月25日,屏東縣文化處長吳錦發在高樹加蚋埔部落祭典舞台上宣布:「鄉親只要找到日本時代戶籍謄本,上面有登記『熟』字,(未來)就可以到民政處登記為馬卡道族。」一個月後,留著排灣族血液的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在台東謝票時,提到將在今年8月1日履行競選承諾,以元首身分向原住民道歉。在馬卡道族文化復振走了20多年的耆老潘安全問:「向原住民道歉……那包含平埔族嗎?」

馬卡道族文化復振(二)/奮鬥20年,他們仍要不回原本的名字……

攝影/林聰勝   ◎文/陳品君、攝影/林聰勝、陳品君 屏東縣萬巒鄉位於南台灣北大武山腳下,鄉境內座落東邊的是排灣部落、西側是客家村、東南邊則是閩南村。近山鄰近的加匏朗、赤山、萬金等村在1935年日本時代國勢調查中,人口統計有近2000位熟蕃。60歲的潘謙銘住在以聖誕季聞名的萬金天主教堂附近,是操著一口流利閩南話的虔誠天主教徒。35歲以前,有人因他深邃的臉孔問:「是原住民嗎?」他回答:「媽媽那邊有荷蘭血統。」 

台東/利卡夢部落小孩與他們的菜

(本文為作者任職 《上下游新聞》期間發表作品〈讓靈魂會癢到跑掉的、吃了會尿很遠的植物,利卡夢的小孩與他們的菜〉,原文刊載 於此 ) ◎文/陳品君 部落一角,活動中心斜坡旁幾顆立正站好的檳榔樹間可見裝飾圍籬──今天可能是「捕夢網」、「花環」,隔兩天可能是「人面蜘蛛」。大人先是擬定圖案外形與骨幹,隨季節變化材料;孩子發揮巧思將綠葉紅花填補入裡──學校隔著一道自然系圍籬,與產業道路、住家、活動中心層層疊疊相望。 太陽熱情如火的六月中,自然系圍籬旁的活動中心驪歌響起,台東卑南利嘉國小五位畢業生穿過芋葉、小米、紅藜、黃瓜等蔬果藤木裝飾搭建而成的植物拱門,象徵邁向人生新階段。舞台背景裝飾則有鳳梨、月桃果、腎蕨、山藥等,這些植物好朋友日日夜夜在田間、林道、菜園、校園、部落餐桌上陪伴在場的孩子。而他們與孩子祖先緊密聯繫落下的生活智慧,從山林鄉間、從代代相傳,收進了《你是我的菜:利卡夢生活植物》一書中。 台東卑南利嘉國小畢業典禮布置可見部落生活植物。(攝影/陳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