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品君、攝影/林聰勝、陳品君
2015年秋天,內埔老埤老祖祠前一群人身穿深藍色底、「8」字圖樣的T恤,有的拉筋、原地跑跳,一旁八色旗幟醒目。文獻可見18世紀清朝統治一百餘年間,鳳山縣八個平埔熟番社稱「鳳山八社」,也是今日對馬卡道族另一稱號。只見旗幟分別標示:塔樓社、武洛社、阿猴社、上淡水社、下淡水社、力力社、放索社、茄藤社,「鳳山八社」就在這場消失近50年的內埔老埤走鏢儀式中揚向天際。
1721年,因前一年朱一貴事件,清廷在台灣近山設置番界。歷史上番界範圍隨外在事件或有變化,但不變的是區隔平地和山區。平地人如果越過番界,走一遭是僥倖;刀光血影下,逃不過是身首分離。出草頻傳,1787年林爽文事件發生後,清廷認為過往「以(平地)番制(山地)番」能有效維持治安,更加積極調派「番丁」,促使各社青年攜眷前往沿山駐守並就地耕作。鳳山八社因此大舉遷離傳統領域,人口分布與今日屏東縣沿山公路一帶重疊。馬卡道人除了這一次的大規模移動,日後也有因為生計、婚姻等因素零散往恆春半島、東部地區的遷移。
沿山地帶成為地理、人文獨特的領域,但不是與外隔離的地區。以一支馬卡道家族為例,經過10代200多年間數次遷移,落腳在屏東縣萬巒鄉萬金村。如今,他們每周碰面的教友或許是老家在武潭山上的排灣族人;住家對面的鄰居可能是避教難從內埔老埤遷過來的下淡水社後裔;巷子口的商販也許是先祖因番屯制來到這裡的力力社後人;另外家族中也可能和鄰近客家、閩南庄締結姻親、收養關係。
反映馬卡道族人在顛沛流離下的環境適應、文化變動,可以從「宗教信仰」找到一點蛛絲馬跡。
我們好像覺得你不夠平埔、
你不夠原住民,你不夠排灣……
你不夠原住民,你不夠排灣……
會有一個先入為主的觀念,
你要非常怎樣才符合(原住民的樣子)。
--童元昭
--童元昭
攝影/林聰勝
台大原住民族研究中心主任童元昭以萬金為例,提到許多人談到馬卡道族會想到夜祭,但對於居住在萬金的馬卡道人來說,他可能是天主教徒。「以前參加夜祭的馬卡道人現在成為天主教、基督教教徒,乍看之下會問,你的平埔文化在哪裡?你的夜祭去了哪裡?其實我們忽略文化必須變動才能維持生命。」
西班牙道明會神父郭德剛在1863年落腳萬金傳道,附近教徒時常因為由部落信仰或是民間信仰改信天主教後,受到臨近村落排擠、迫害。1872年教會為確保食物來源、保護教徒人身安全和維持生活而購買土地,並且以教堂為中心,教徒在四周建屋定居,也能低價承租土地耕作。
日後也有教徒向教會借款無法歸還時,土地賣給教會;或是向漢人借錢無法還債而必須抵押土地時,教會代替還款並取得土地等情形。1940年後,教會允許教友購買土地。「教會-墾佃」的土地關係,
兼顧道明會傳教以及維持馬卡道人生計,
當教難發生時,
碉堡式的萬金教堂也能庇護他們。
--簡炯仁
攝影/林聰勝
看似基督宗教勢力影響馬卡道人傳統信仰維持,但在大環境不友善的情況下,教會反倒成為他們安身立命的地方。長期研究屏東族群關係的學者簡炯仁指出馬卡道族傳統信仰禮俗和天主教禮儀雷同,他舉例:「馬卡道族用蒲姜葉灑『向水』(靈水,水是祖靈棲身之處)、天主教也有祝聖聖水;兩邊信仰也都是一神教。」,加上教會宣教活動入境隨俗,利於萬金馬卡道族的宗教轉移。
馬卡道族祖靈信仰與其他宗教的互動,在部落祭典中也見巧妙。距離萬金村約3公里外的加匏朗部落,臨近的民間信仰先帝廟和部落仙姑祖廟相距約500公尺,同屬一管理委員會。祭典一開始,一行人前往先帝廟邀請眾神同歡,顯示兩廟間的平等關係。至於庄外的信仰互動,耆老潘謙銘表示,加匏朗部落歡迎外界的宮廟、私壇交流、同樂,「這是台灣民間可愛的地方。」
過去曾有不明就理的賓客認定身穿鮮豔服飾的外來團體喧賓奪主,他強調:「這些外面的儀式並不屬於祭典一部分,一碼歸一碼。」不過確實也有不清楚狀況的參與者反客為主,潘謙銘提到:「曾有外面的人起乩說『你們是我們那裡來的,你們要回去刈香。』」他表示,這是超過信仰交流的「尊重」界線,當場斥責對方。
過去曾有不明就理的賓客認定身穿鮮豔服飾的外來團體喧賓奪主,他強調:「這些外面的儀式並不屬於祭典一部分,一碼歸一碼。」不過確實也有不清楚狀況的參與者反客為主,潘謙銘提到:「曾有外面的人起乩說『你們是我們那裡來的,你們要回去刈香。』」他表示,這是超過信仰交流的「尊重」界線,當場斥責對方。
馬卡道族內埔老埤部落老祖祠舉行祭典當天,
同時也是附近五穀宮神農大帝千秋日。
在廟陣遶境經過老祖祠時,
部分宮廟人員停步並參拜行禮。
攝影/陳品君
200年前迫分離 今祭典會親相聚
「看到很多人幫忙祭典,其實他們可能是不同宗教系統的人。」馬卡道青年潘豪興以11月份在中林老埤祭典為例,帶領儀式的族親潘新財是萬巒先帝廟的桌頭、屏東馬卡道文化促進會召集人潘安全是基督教會系統的長老,自己則是天主教徒。他回憶,剛開始接觸祖靈信仰時,內心是衝突、掙扎的,怕家裡長輩認為家族信奉天主教150年了,為什麼又回來搞傳統的東西。
「我認為天主教、基督教還沒進來前,這些是祖先的信仰。在這裡拿香拜拜是為了祖先,和上教堂禱告是不一樣的。」但潘豪興認為,並不表示回到最原始信仰才是馬卡道人,「就像一棵樹長上來,種子落在這頭是教會信仰,落在那邊是老祖信仰、落在另一頭是土地公信仰,可是母體是這棵樹,你不能排斥它。」
潘豪興說,祭典不分族群、宗教展現出來的包容力量,將鄰近村民、族人聚集起來,也召喚遠方的族親。他感嘆:「過去因為災害、屯番政策使族人離開原鄉、四散各地,現在我們藉由祭典回來會親,以牽曲紀念、告知祖先我們在這塊土地一樣過得很好。」
(完)
我們藉由祭典回來會親,
以牽曲紀念、告知祖先我們在這塊土地一樣過得很好。
--潘豪興
攝影/林聰勝
(完)
Previous
────────────受訪名單
(依首字筆畫排列)
屏東縣文化處處長吳錦發
馬卡道族潘安全
馬卡道族陳以箴
馬卡道族潘豪興
馬卡道族潘謙銘
研究馬卡道學者簡炯仁
────────────感謝名單
■ 建議
(依首字筆畫排列)
何怡君、陳芛薇
報導者
■ 協助
(依首字筆畫排列)
平埔族群-馬卡道(Makatao)
汪進忠
林慈坤
屏東縣文化處藝文推廣科李孟霖
屏東縣文化處藝文推廣科長溫佳真
屏東縣萬巒鄉加匏朗平埔族生活促進會理事長林榮宗
屏東縣萬巒鄉新厝村村長張欽泰
屏東縣議員潘長成
馬卡道族潘志儒
馬卡道族潘宗緯
馬卡道族潘啟新
馬卡道族潘智傑
張晉豪
萬巒鄉新厝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潘金營
葉慶元
潘平順
潘惠閔
潘新財
簡文敏
────────────製作團隊
攝影:林聰勝、陳品君
採訪撰稿:陳品君
在地馬卡道族文化值得探索,真用心。
回覆刪除謝謝您的感想,喜歡的話還請幫我們多多分享。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