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馬卡道族文化復振(三)/信耶穌、信媽祖,都拜阿姆姆

攝影/林聰勝
◎文/陳品君、攝影/林聰勝、陳品君

2015年秋天,內埔老埤老祖祠前一群人身穿深藍色底、「8」字圖樣的T恤,有的拉筋、原地跑跳,一旁八色旗幟醒目。文獻可見18世紀清朝統治一百餘年間,鳳山縣八個平埔熟番社稱「鳳山八社」,也是今日對馬卡道族另一稱號。只見旗幟分別標示:塔樓社、武洛社、阿猴社、上淡水社、下淡水社、力力社、放索社、茄藤社,「鳳山八社」就在這場消失近50年的內埔老埤走鏢儀式中揚向天際。 

學界雖然對鳳山八社各社傳統領域還沒有定論,但可以確定的是,如今想在屏東縣里港鄉塔樓村找尋塔樓社,或是想在同縣的崁頂鄉力社村找尋力力社的影子,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隨著生計、婚姻、水患、軍屯、教難、移民拓墾等因素,200多年前居於沿海平原與西部沖積平原的地區馬卡道人便迫於現實,陸續離開家園。

外族皇帝一紙令下 鳳山八社迫離家園

攝影/陳品君

1721年,因前一年朱一貴事件,清廷在台灣近山設置番界。歷史上番界範圍隨外在事件或有變化,但不變的是區隔平地和山區。平地人如果越過番界,走一遭是僥倖;刀光血影下,逃不過是身首分離。出草頻傳,1787年林爽文事件發生後,清廷認為過往「以(平地)番制(山地)番」能有效維持治安,更加積極調派「番丁」,促使各社青年攜眷前往沿山駐守並就地耕作。鳳山八社因此大舉遷離傳統領域,人口分布與今日屏東縣沿山公路一帶重疊。馬卡道人除了這一次的大規模移動,日後也有因為生計、婚姻等因素零散往恆春半島、東部地區的遷移。

沿山地帶成為地理、人文獨特的領域,但不是與外隔離的地區。以一支馬卡道家族為例,經過10代200多年間數次遷移,落腳在屏東縣萬巒鄉萬金村。如今,他們每周碰面的教友或許是老家在武潭山上的排灣族人;住家對面的鄰居可能是避教難從內埔老埤遷過來的下淡水社後裔;巷子口的商販也許是先祖因番屯制來到這裡的力力社後人;另外家族中也可能和鄰近客家、閩南庄締結姻親、收養關係。

反映馬卡道族人在顛沛流離下的環境適應、文化變動,可以從「宗教信仰」找到一點蛛絲馬跡。


我們好像覺得你不夠平埔、
你不夠原住民,你不夠排灣……

會有一個先入為主的觀念,
你要非常怎樣才符合(原住民的樣子)。

--童元昭
攝影/林聰勝

萬巒萬金 信天主教的馬卡道人

台大原住民族研究中心主任童元昭以萬金為例,提到許多人談到馬卡道族會想到夜祭,但對於居住在萬金的馬卡道人來說,他可能是天主教徒。「以前參加夜祭的馬卡道人現在成為天主教、基督教教徒,乍看之下會問,你的平埔文化在哪裡?你的夜祭去了哪裡?其實我們忽略文化必須變動才能維持生命。」

西班牙道明會神父郭德剛在1863年落腳萬金傳道,附近教徒時常因為由部落信仰或是民間信仰改信天主教後,受到臨近村落排擠、迫害。1872年教會為確保食物來源、保護教徒人身安全和維持生活而購買土地,並且以教堂為中心,教徒在四周建屋定居,也能低價承租土地耕作。

日後也有教徒向教會借款無法歸還時,土地賣給教會;或是向漢人借錢無法還債而必須抵押土地時,教會代替還款並取得土地等情形。1940年後,教會允許教友購買土地。



「教會-墾佃」的土地關係,
 兼顧道明會傳教以及維持馬卡道人生計,

 當教難發生時,
 碉堡式的萬金教堂也能庇護他們。 

 --簡炯仁
攝影/林聰勝

看似基督宗教勢力影響馬卡道人傳統信仰維持,但在大環境不友善的情況下,教會反倒成為他們安身立命的地方。長期研究屏東族群關係的學者簡炯仁指出馬卡道族傳統信仰禮俗和天主教禮儀雷同,他舉例:「馬卡道族用蒲姜葉灑『向水』(靈水,水是祖靈棲身之處)、天主教也有祝聖聖水;兩邊信仰也都是一神教。」,加上教會宣教活動入境隨俗,利於萬金馬卡道族的宗教轉移。

馬卡道族祖靈信仰與其他宗教的互動,在部落祭典中也見巧妙。距離萬金村約3公里外的加匏朗部落,臨近的民間信仰先帝廟和部落仙姑祖廟相距約500公尺,同屬一管理委員會。祭典一開始,一行人前往先帝廟邀請眾神同歡,顯示兩廟間的平等關係。至於庄外的信仰互動,耆老潘謙銘表示,加匏朗部落歡迎外界的宮廟、私壇交流、同樂,「這是台灣民間可愛的地方。」

過去曾有不明就理的賓客認定身穿鮮豔服飾的外來團體喧賓奪主,他強調:「這些外面的儀式並不屬於祭典一部分,一碼歸一碼。」不過確實也有不清楚狀況的參與者反客為主,潘謙銘提到:「曾有外面的人起乩說『你們是我們那裡來的,你們要回去刈香。』」他表示,這是超過信仰交流的「尊重」界線,當場斥責對方。


馬卡道族內埔老埤部落老祖祠舉行祭典當天,
同時也是附近五穀宮神農大帝千秋日。

在廟陣遶境經過老祖祠時,
部分宮廟人員停步並參拜行禮。
攝影/陳品君 

200年前迫分離 今祭典會親相聚  

「看到很多人幫忙祭典,其實他們可能是不同宗教系統的人。」馬卡道青年潘豪興以11月份在中林老埤祭典為例,帶領儀式的族親潘新財是萬巒先帝廟的桌頭、屏東馬卡道文化促進會召集人潘安全是基督教會系統的長老,自己則是天主教徒。他回憶,剛開始接觸祖靈信仰時,內心是衝突、掙扎的,怕家裡長輩認為家族信奉天主教150年了,為什麼又回來搞傳統的東西。

「我認為天主教、基督教還沒進來前,這些是祖先的信仰。在這裡拿香拜拜是為了祖先,和上教堂禱告是不一樣的。」但潘豪興認為,並不表示回到最原始信仰才是馬卡道人,「就像一棵樹長上來,種子落在這頭是教會信仰,落在那邊是老祖信仰、落在另一頭是土地公信仰,可是母體是這棵樹,你不能排斥它。」

潘豪興說,祭典不分族群、宗教展現出來的包容力量,將鄰近村民、族人聚集起來,也召喚遠方的族親。他感嘆:「過去因為災害、屯番政策使族人離開原鄉、四散各地,現在我們藉由祭典回來會親,以牽曲紀念、告知祖先我們在這塊土地一樣過得很好。」


我們藉由祭典回來會親,
以牽曲紀念、告知祖先我們在這塊土地一樣過得很好。

--潘豪興

攝影/林聰勝 

(完)


 Previous  


────────────受訪名單

(依首字筆畫排列)

屏東縣文化處處長吳錦發
馬卡道族潘安全
馬卡道族陳以箴
馬卡道族潘豪興
馬卡道族潘謙銘
研究馬卡道學者簡炯仁

────────────感謝名單
建議

(依首字筆畫排列)

何怡君、陳芛薇
報導者

■ 協助 

(依首字筆畫排列)

平埔族群-馬卡道(Makatao)
汪進忠
林慈坤
屏東縣文化處藝文推廣科李孟霖
屏東縣文化處藝文推廣科長溫佳真
屏東縣萬巒鄉加匏朗平埔族生活促進會理事長林榮宗
屏東縣萬巒鄉新厝村村長張欽泰
屏東縣議員潘長成
馬卡道族潘志儒
馬卡道族潘宗緯
馬卡道族潘啟新
馬卡道族潘智傑
張晉豪
萬巒鄉新厝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潘金營
葉慶元
潘平順
潘惠閔
潘新財
簡文敏

────────────製作團隊

攝影:林聰勝、陳品君
採訪撰稿:陳品君


留言

  1. 在地馬卡道族文化值得探索,真用心。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您的感想,喜歡的話還請幫我們多多分享。

      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水果王國的未來之星(下)/少蟲害、低人工,專家推薦有機栽培——投入「新興果樹」前這些報你知!

 ◎文/陳品君 隨著氣候暖化,熱帶果樹前景可期,然而從種下樹苗到採收,農民必須耐得住性子。依栽種方式差異,黃金果結果需要2到5年、榴槤蜜能夠採收要等上3到6年、紅毛丹則是2.5到6年才有果子採,甚至也有農家種下樹苗後,望穿秋水10年都還盼不到一顆果實──種植時間拉長、收穫變數增加,誰也無法保證未來果樹的經濟價值。

水果王國的未來之星(上)/紅毛丹、榴槤蜜、黃金果之外,這些水果台灣也吃的到

◎文/陳品君 紅龍果、紅毛丹、榴槤蜜、黃金果、星蘋果、巴西櫻桃、白柿、嘉寶果,這些近幾年在台灣各地慢慢培育起來的新型水果,你吃過哪些? 這些水果是經過試種與研究,2011年由學者劉碧娟、顏昌瑞提出適合在台灣種植的熱帶果樹,其中只有紅龍果是今日在大賣場、菜市場常見的水果,也反映新興水果在市場上仍待開拓。 以學者評估未來可商業栽培的潛力水果──紅毛丹、榴槤蜜、黃金果為例,新興果樹帶給台灣農業哪些機會?這些水果有哪些潛力?  台灣中南部果園越來越能看見原產於東南亞的紅毛丹。 (攝影/陳品君) 台灣是水果寶島,氣候暖化有助榴槤蜜繁衍 「熱帶、亞熱帶、溫帶的果樹大多可以在台灣找到地方種,栽培環境上沒有太大問題。」果樹專家、屏科大農園系教授顏昌瑞表示,台灣是生產水果的寶島,兩、三百年來都有如芒果、蓮霧、芭樂、釋迦等外來水果陸續引進台灣,逐漸適應氣候與土壤而穩定栽培。 受到氣候暖化影響,新興熱帶果樹在台灣的生長環境上,「氣候」與「天氣」既是機會也是威脅。以原產馬來西亞及印尼一帶的榴槤蜜為例,最適宜生長溫度為年均溫27至31℃,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顯示,歷年恆春測站測得年均溫在2015年首次突破26 °C,近年來在中南部鄉村逐漸可以看得到這些熱帶果樹。 早在1990年代,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下稱「農試所鳳山分所」)就已引進榴槤蜜,但因為台灣偶有寒流,幼株無法順利越冬存活下來,近幾年透過嫁接技術,利用對台灣氣候適應較強的波羅蜜為砧木,才逐漸試種成功。雖然氣候暖化賦予榴槤蜜在台灣生長的機會,但一旦有持續幾天的低溫出現,幼株還是可能無法耐寒而死去。 近年來屏東鄉村不少農家檳榔轉作, 許多人選擇種植如榴槤蜜、 黃金果等好管理的新興果樹。 (攝影/陳品君) 天時地利的風土條件,孕育甜美黃金果 含有豐富膠質,果肉呈半透明狀的黃金果,也是在台灣落地生根的熱帶果樹之一。台東太麻里果農廖俊盛曾經分別在平地、山坡測試種植黃金果的差異,發現種在海拔350至400公尺、面東、山巒懷抱的果樹,吸收了空氣中的太平洋水氣與礦物質,加上半日照及溫差較大的環境,讓結出的果實口感緊實、甜度提高。 天時地利的風土是上天的饋贈,「早上吹海風,下午山風下來,果園位於包覆式山谷間,海風裡面很多海洋微量元素如鈉離子,就會飄上來囤積在山谷裏面──在山風、海風吹拂下,豐富的天然物質留在果園內,果

「馬卡道在哪裡?」──沿山70公里的文化復振/專題目錄

攝影/陳品君 「 請問院長,你是山上漢人還是山下漢人? 」時代力量立委高潞.以用在上任第一場質詢中這樣詢問行政院長張善政。從清朝「生番」/「熟番」到山地/平地行政區,都是統治者為了行政管理而對台灣南島語族群的區別。其中1940、50年代,更因選舉區域劃分和行政程序將平埔族群排除在今日法定原住民身分之外。 目前平埔族群大致可分為:噶瑪蘭(Kavalan)、凱達格蘭(Ketagalan)、道卡斯(Taokas)、巴宰(Pazeh)、拍瀑拉(Papora)、巴布薩(Babuza)、洪雅(Hoanya)、西拉雅(Siraya)、大武壠(Taivuan)、馬卡道(Makatao)。  本專題報導採訪 2015年入冬以後,在屏東沿山一帶舉行數場祭典的馬卡道族人,希望從「文化復振難題」、「耆老生命故事」、「族群遷移中的文化交流」三種面向,幫助讀者瞭解平埔族群在當代社會中,可能面臨的文化復振困境與挑戰。 目錄 馬卡道族文化復振(一)/祭典辦了,錢花了,然後呢? 馬卡道族文化復振(二)/奮鬥20年,他們仍要不回原本的名字…… 馬卡道族文化復振(三)/信耶穌、信媽祖,都拜阿姆姆 註: 本專題部分內容(一、二篇合併調整版)刊載於 《報導者》〈 馬卡道在哪裡?沿山公路的平埔族群認同之旅 〉

屏東/民團文資提報 崇仁新村通海區未獲全數登錄

◎文字、攝影/陳品君 屏東市區擁有全國少數大面積日治時期飛行部隊眷舍群,2015年民間團體屏東縣愛鄉協會提報崇仁新村通海區為古蹟,17日縣政府文化資產審議會通過該區北側12棟官舍登錄歷史建築。

馬卡道族文化復振(一)/祭典辦了,錢花了,然後呢?

攝影/陳品君  ◎文/陳品君、攝影/林聰勝、陳品君 2015年12月25日,屏東縣文化處長吳錦發在高樹加蚋埔部落祭典舞台上宣布:「鄉親只要找到日本時代戶籍謄本,上面有登記『熟』字,(未來)就可以到民政處登記為馬卡道族。」一個月後,留著排灣族血液的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在台東謝票時,提到將在今年8月1日履行競選承諾,以元首身分向原住民道歉。在馬卡道族文化復振走了20多年的耆老潘安全問:「向原住民道歉……那包含平埔族嗎?」

善用數位出版,NPO宣傳事半功倍

◎文/陳品君 一本電子書網路標價0元,但如果上架者在底下標註「如果你覺得內容好,請以100元支持我們」,這樣的實際購買人數會有多少?

2014年小誌市集/在這個手感時代,我們媚紙

◎文/陳品君、陳顥文  自網路出現後,資訊取得越來越方便,數位媒體亦開始與紙本競爭。早些年有部落格,後來有臉書、Line等社群媒體,近年來數位出版的聲勢也水漲船高,在眾聲喧嘩的網路時代,紙本失去昔日光彩,一如明日黃花。  雖然如此,還是有一群人,即使在結束一天工作後,必須拖著疲累的身軀繼續挑燈夜戰,他們仍甘之如飴。這群獨立刊物創作者,緣著對紙本的堅持與熱愛,就算廢寢忘食、捱更抵夜,也要讓人們在冷漠、快速的資訊社會裡,重新感受紙本的溫度。 

蘭嶼專題/蘭嶼發展的首要條件 建立溝通機制

撰文/陳品君、何怡君 責任編輯/陳芛薇、洪育增 夕陽映照著蘭嶼街道,也映照著達悟族人世世代代的居所。攝影/陳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