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水果王國的未來之星(下)/少蟲害、低人工,專家推薦有機栽培——投入「新興果樹」前這些報你知!

 ◎文/陳品君

隨著氣候暖化,熱帶果樹前景可期,然而從種下樹苗到採收,農民必須耐得住性子。依栽種方式差異,黃金果結果需要2到5年、榴槤蜜能夠採收要等上3到6年、紅毛丹則是2.5到6年才有果子採,甚至也有農家種下樹苗後,望穿秋水10年都還盼不到一顆果實──種植時間拉長、收穫變數增加,誰也無法保證未來果樹的經濟價值。

農業試驗所所熱帶園藝試驗分所副研究員劉碧鵑表示:「種這些新東西的農民是先驅還是先烈?他有可能失敗,承受的風險很大。」由於新興果樹需適應環境的不確定性,目前農家大多少量試種。不過沒有太多病蟲害、不太需要噴農藥,加上低度人工作業等特質,吸引不少退休後的銀髮族栽種或是一般民眾活化閒置土地使用。
新興果樹專家、農試所鳳山分所副研究員劉碧鵑。
(攝影/陳品君) 

栽種方式?我想種,怎樣取得苗源?

屏科大農園系教授顏昌瑞分析,比起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粗放作業,台灣栽培熱帶果樹管理較為精緻,像是以疏果留存品質較好的果實,也有產期調節面對市場供應,而台灣農民跟研究機關不斷改良品種及技術,結出來的果子又大又甜,「這也是現在東南亞跟大陸幾乎採用我們品種跟栽培技術的原因。」

想要維持較好的品種、提高存活率以及縮短果樹幼年期,顏昌瑞建議採用嫁接繁殖,像是紅毛丹、榴槤蜜。「黃金果可以用實生苗,種籽播下去大概一年半到兩年就結果,但會有點變異的情況,算是還可以接受的範圍。」

顏昌瑞也提醒有意嘗試種植的農友,因為產業特殊性,新興果樹種苗常淪為苗商炒作工具。「有一陣子我不敢辦觀摩會,因為只要辦觀摩會,過一年之後種苗價格就炒起來了,本來一棵200塊變成2000塊。水果就是水果,不要把它當作炒作工具,栽培者也要有這種概念,不需要買到一棵2000、3000塊的種苗。」

顏昌瑞建議農友,購買種苗前除了做好功課、貨比三家,也可先從公信力較高的學術研究機關如農試所、農改場或是大專院校農業推廣委員會,取得少量種苗試種。 

顏昌瑞提醒有意種植新興水果的農友應貨比三家,
避免購買到價格受到有心人士操弄的樹苗。
(圖片提供/屏東科技大學) 

延續少病蟲害優勢,免於走上惡性循環

如何維持新興果樹「較少病蟲害」的優勢,也是自然環境交給農人的功課。顏昌瑞回憶30年前剛開始研究紅龍果時並沒有什麼病蟲害問題,但現在現在越來越嚴重,「農民在栽培管理的時候施肥不當、噴藥又噴多,導致害蟲產生抗藥性。」

顏昌瑞說:「以前許多農民一有病蟲害就噴藥,現在經過宣導之後,大家可能慢慢地知道病蟲害生態──其實你只要抓對時間噴藥就會比較好控制。」近幾年,產官學倡導農民友善環境耕作,也利於新興水果免於走上惡性循環一途。

顏表示:「有機栽培上我們也會推薦這些新的水果,病蟲危害較少,比較好管理。」廖俊盛對於黃金果栽培採自然農法,他說:「我們每個月要噴甲殼素、放線菌、枯草桿菌實施生物防治,我們在前面一端就防治好,不做後面噴灑農藥一端。」

新興水果多自產自銷,產銷班走履歷驗證

榴槤蜜、黃金果與紅毛丹目前市場單價高,業者走的多是自產自銷、網路宅配,也有少部分水果進入拍賣市場,要有市場競爭力、突顯產品價值,取得標章或驗證也是一條途徑。

催生農糧署與農試所建立黃金果與榴槤蜜「台灣良好農業規範」(Taiwan Good Agriculture Practice, TGAP)的一群人,是來自屏東潮州果樹產銷班第31班班員。班員多是公教職員退休,2010年一次高雄六龜果園參訪後,大夥兒興起種植榴槤蜜、黃金果的念頭。為提高水果品質,產銷班協請農試所鳳山分所編寫TGAP,後來榴槤蜜和黃金果遵從TGAP標準化作業流程及模式生產,皆獲得農產品產銷履歷驗證。

 「我們每年還會辦理農業觀摩及兩次大型農業栽培技術研習。」班員羅秀美提到在觀摩過程中吸取別人經驗,也會聘請國內學者專家來到產銷班講解栽培技術。

潮州果農羅秀美所屬的果樹產銷班第31班促成黃金果與榴槤蜜「台灣良好農業規範(TGAP)」建立。
(攝影/陳品君) 

台東果農廖俊盛生產的黃金果則以網路宅配為主要通路。他的銷售策略是不要進到市場批發,拉低自家產品價格,「我們果樹採用成本較高的自然農法,果實拿到市場,價格會被打成和採用慣行農法的價格一樣,所以說我們不要進到市場銷售,寧願比較不好或是生產過剩的果實做成醋酒、酵素。」

廖俊盛不僅提高種植成本,也採用較好的資材包裝,讓碩大的亮黃鮮果呈現在顧客面前,廖俊盛自產的高品質黃金果宅配售價,可以比起市場批價至少高上2倍。

新興水果熱,農政單位是否加碼推廣?

除了農友自產自銷,農政單位是否加碼推廣新興水果?服務於屏東九如鄉農會推廣部的龔泰安指出其中矛盾:「現在誰都不敢說『我要推廣什麼』,因為很沉重,講這句話人家檢視你一輩子──不是今年很好就代表你成功,一段時間後任何一個因素把市場價格打下來,人家就會拿出來檢討你當初講推廣什麼很好這件事。」 

他在自家園子試種紅毛丹、黃金果、黃金山竹、龍貢、白柿等熱帶果樹,農友有興趣他便分享經驗加以協助。後續再因為媒體與網路曝光吸引客戶上門,龔泰安樂於居中牽線,協助年長的叔伯嬸姨銷售產品,每年農會在鄉內舉行的台灣蘭花節,也可見九如農家種植的新興水果發表與展示。

在農試所工作內容包含推廣業務的劉碧鵑也頗有感觸:「農政單位其實推廣種什麼都不對,萬一以後出現像紅龍果產銷失衡的問題,人家又會說『當初都是你在推,你要保證價格收購』。」她界定自己是農民的諮詢對象,農民找上她時,她會清楚告知種植風險,而農民應承擔選擇後的好壞。

屏東九如鄉農會推廣部主任龔泰安協助農友自檳榔轉作種植榴槤蜜。
(攝影/陳品君)

先做功課降低種植風險

農民若想降低種植新興水果風險,除了先做功課,找對諮詢對象、接受正確資訊也很重要。顏昌瑞表示,各區農業改良場、農試所以及大專院校農業系所都是可以聯繫的諮詢單位,如果想要系統學習相關知識,則可以報名農民學院課程,或是如地方政府開設的屏東農業大學以及雲林農民大學。

提到傳統水果的惡性循環,曾被視為明日之星的紅龍果可是殷鑑不遠的例子。自2009年起,紅龍果每年種植面積及產量節節攀高,近10年增加2000多公頃,2016交易年均價來到每公斤53.3塊最高峰後大幅走下坡,2018年僅剩32.4元,屢被點名為「下一個崩盤水果」。

逐漸量產的新興水果怎樣避免走上紅龍果老路?顏昌瑞提出解方:「第一,產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應該適可而止;第二,發展二級產業加工;第三,盡量嘗試外銷。」他解釋,水果產量上限會隨著加工發展或外銷管道調節,但單就內需市場消耗量是固定的,農民可多參照歷年市價調整產量。

種植黃金果的廖俊盛,儘管鮮果銷路不成問題,仍積極進行加工分散風險。黃金果因富含鐵質,使得過熟或輕微的碰撞容易使果肉變色,為了將次級品善加利用,廖俊盛研發黃金果精華液、面膜、醋酒與酵素。「我從事過汽車銷售,對於產業升級比較了解,應用在回來務農,讓大家知道農民其實是可以這樣經濟開發的。」

有銷售背景的廖俊盛向經濟部申請計畫,
將附近農家與自家產品研發加工成商品販售。
(圖片提供/廖俊盛)

他國大力投入經費研發,台灣新興果樹需更多支持

儘管台灣農民跟研究機關不斷改良品種及技術品種,但顏昌瑞感嘆,這方面的研究並不容易,「我們以前跟農政單位推薦不錯水果要來做研究,但經常計畫都是拿不到經費,得用其他經費來補充新興果樹研究。」

顏昌瑞舉例,1990年代曾提出紅龍果的研究計畫,當時承辦人回答「那是沒有希望的水果」,奉勸他不要研究。「後來越南、中國大陸……這麼多的地方都在種紅龍果,你說沒有希望嗎?不可能沒希望!可是那時候農政機關就告訴你說沒希望,不給計畫經費。」

「幾年前到貴州,有個試驗所所長跟我說,地方政府10年來花了1億台幣支持紅龍果經費研究。」顏表示,許多過去引入台灣技術與品種的國家正投入國家資源迎頭趕上,對照國內學術研究單位人員、經費縮減以及行政事務增加,台灣新興果樹技術在國際間的優勢地位只怕會大不如前。

「民間走在前面的」新興果樹,品種與栽培技術受到國際肯定,如何保持既有優勢,甚至未雨綢繆避免掉入傳統水果產銷上的惡性循環,則是農政單位的「新興功課」,如何以更開放的思維促進產業良性發展,也是產官學應該正視並攜手面對的課題。

(本文為作者任職《上下游新聞》期間發表作品〈想投入熱帶水果必看!買苗找對單位,嫁接品質較好,學者:國家應投入經費研發〉,原文刊載於此

 Previous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南方音樂夢/他,催生洋樓裡的樂團成為南臺灣音樂人才的搖籃

◎文/陳品君;照片提供/鄭國勢、洪梅芳、陳美玲、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鄭有忠在80年前創辦私人管絃樂團,經常受邀演出甚至環島巡演,在南臺灣逐漸打響名號。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成立公營交響樂團,他邀集團員徵選,超過半數成為國家樂團第一批成員。五、六○年代,他提著小提琴一周數回往返屏東和高雄、台南之間,啟蒙、培育日後許多樂壇好手和教育者,對南臺灣音樂發展貢獻良多。

屏東竹田/為了守住老人家的健康與歡笑,濃情客家庄打造阿婆阿伯个快樂天堂!

◎文/陳品君 想像一下,一個身體機能慢慢退化的老人家,他變得時常忘東忘西,有時候聽不懂別人表達的意思,對於他人不時的提醒感到懷疑,待人處事上也再三出錯,甚至影響與家人間的關係。 老人家一方面身體病痛不斷,一方面對於生活亂了步調感到情緒低落,種種的身心煎熬,上了年紀的長輩,難道只能接受這樣的自己嗎?位於屏東縣的一個客家村落,社區居民為了守住高齡與失智長者的健康與歡笑,正攜手為他們編織一張安全守護網。 自古鄰里守望相助,高齡友善社區 西勢打頭陣 位於屏東縣竹田鄉的西勢社區,北接麟洛與萬丹鄉,這裡是以客家族群為主的聚落,屬於「六堆」之一,在清代,客家人曾在此保鄉衛土集結成隊(堆)。 相中西勢社區自古以來鄰里守望相助的背景,縣政府希望可以營造這裡成為友善長者的示範社區。對六堆民眾來說,社區內的忠義亭不僅是先祖在清代出戰前的誓師地,也是現代感念先烈的祭祀場所,而忠義亭旁邊的客家文物館,則是民眾學習並傳承客家文化的根據地。 從這兩個場所與老人文康中心為蛋黃區向外延伸,並以文物館內的樂智屋為基地,在政府資源挹注下,社區與學術、公務機關合作,不僅規劃友善環境與空間,也培訓居民和商家學習如何陪伴高齡與失智長者,以及面對自己的老後生活。  國中生從小旅行認識友善社區      2019年,屏東市區的公正國中學生,因參與「台灣設計展x屏東超級南—竹田西勢樂智友善社區小旅行」來到竹田鄉西勢村。 一行人從西勢火車站出發後,導覽員阮鍾月英向他們介紹西勢車站在竹田鄉一帶交通上的重要性:「(車站)以前是比較舊的建築,因為配合(鐵路)高架的關係,所以都重新改建。我們西勢車站應該是(旅客)從內埔那邊過來的,還有竹田本身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交通地點。」 在這幾年鐵路高架化後,乘載村民記憶的西勢火車站,經由改建煥然一新。入口名為《等待》的3D地畫作品,重現一幕幕旅人離別或是回鄉的場景。 離開西勢車站的隊伍前往下個定點,在過馬路時,行人專用號誌傳出一連串的人聲。 「大哥大姐紅燈了,莫過喔! 大哥大姊綠燈了,可以過了!緊緊來。 」 全台灣只有在竹田西勢才看得到的「長輩版」行人專用號誌,不僅有小綠人牽著老綠人的動畫顯示,還放大倒數秒數字體,並且傳來縣長潘孟安的小心過馬路叮嚀聲,這些都是結合生活與科技的設計巧思。 而在社區內的竹田國中則從2015年學期開始,在課堂中教...

屏東/屏科大研究台灣猛禽之死,6成樣本驗出老鼠藥殘留

(本文為作者任職《上下游新聞》期間發表作品〈農人與老鼠戰爭,黑鳶大冠鷲流血陪葬!屏科大研究,超過六成猛禽樣本驗出老鼠藥〉,原文刊載 於此 )  ◎文/陳品君 一隻失去翱翔天際神采的病懨懨黑鳶,嘴巴微微開闔開闔地躺在屏東科技大學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一旁獸醫師緊急施打解毒針和輸液,經過一番搶救後,黑鳶仍無法重回蒼穹懷抱,枉死在冰冷的看診檯上。  這隻2013年在東港枉死的黑鳶後經送驗。報告結果顯示,鳥屍內驗出老鼠藥,成分有可滅鼠(Brodifacoum),加上經獸醫解剖確定有內出血,屏東科技大學鳥類生態研究室(下稱「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證實,這隻黑鳶是台灣鳥類研究紀錄中,第一隻因老鼠藥中毒死亡的猛禽。  黑鳶之死,開啟了大規模的台灣猛禽體內老鼠藥殘留調查,由防檢局邀集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臺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路殺社等單位共同投入,總計檢驗自2010至2018年全台各地蒐集21種猛禽物種、200多件肝臟樣本。結果顯示,共有10種猛禽、超過6成的樣本驗出老鼠藥殘留,顯示老鼠藥普遍進入台灣生態食物鏈, 此研究論文在2019年發表於環境科學領域的權威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相較於其他猛禽類獵捕活鼠, 黑鳶還會撿拾鼠屍為食, 因此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也呼籲農家應檢拾鼠屍, 避免黑鳶食用而間接中毒。 (圖片提供/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 屏科大黑鳶研究,老鼠藥抗凝血劑導致出血   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自2011年投入黑鳶研究,後來陸續收到中毒黑鳶,才有為確認黑鳶死因而嘗試不同的檢驗項目。「猛禽會中毒就是從牠的食物下手。」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研究員林惠珊指出,依據猛禽食物來源決定相關檢測,包含農藥、老鼠藥、水產禁藥、甚至還有重金屬等殘留物檢測。 「由於2013年的東港黑鳶體內沒有驗出農藥,加上有血便和胃出血的症狀,於是我們懷疑牠是否吃到中毒老鼠?是否因老鼠藥中的抗凝血劑成分導致內出血?」論文第一作者、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研究員洪孝宇說。 由屏科大教授孫元勳(右)領軍的鳥類生態研究室投入猛禽研究多時, 左為研究員洪孝宇。 (攝影/陳品君) 食蛇鼠連帶中毒,猛禽內臟出血不止而亡 台灣目前核准的老鼠藥都屬於抗凝血劑,猛禽中毒後破壞體內凝血功能,所以會血流不止...

馬卡道族文化復振(二)/奮鬥20年,他們仍要不回原本的名字……

攝影/林聰勝   ◎文/陳品君、攝影/林聰勝、陳品君 屏東縣萬巒鄉位於南台灣北大武山腳下,鄉境內座落東邊的是排灣部落、西側是客家村、東南邊則是閩南村。近山鄰近的加匏朗、赤山、萬金等村在1935年日本時代國勢調查中,人口統計有近2000位熟蕃。60歲的潘謙銘住在以聖誕季聞名的萬金天主教堂附近,是操著一口流利閩南話的虔誠天主教徒。35歲以前,有人因他深邃的臉孔問:「是原住民嗎?」他回答:「媽媽那邊有荷蘭血統。」 

蘭嶼專題/談未來發展 蘭嶼的觀光問答題(上)

撰文/陳芛薇、陳品君、何怡君 蘭嶼特定區計畫打著「使蘭嶼發展步入正軌」之名,希望以6個部落發展為重點,納入蘭嶼在地生活、生產、生態設施、文化發展及生命教育。其中提到「計畫的規畫會尊重當地意願,當地的聲音都將作為該案後續規畫參考。」 蘭嶼首家7-11原本預計在今年(2014)父親節開幕,藝人宥勝7月份一篇講述「一旦蘭嶼有了便利商店,台灣就毀了」的部落格文章被媒體報導後,「7-11究竟是否適合進駐蘭嶼?」此議題引發多方於網路上熱烈討論。反對者認為,連鎖企業7-11進駐代表資本力量入侵,然而,不論7-11設立與否,在居民不到5000名的蘭嶼島上,每年要迎接相當於蘭嶼居民10倍以上的6萬名遊客,民宿、租車、餐廳、商店等觀光相關產業早已蓬勃發展。 蘭嶼人多至傳統超市消費;每週二為補貨的日子,超市顯得熱鬧。攝影/何怡君

蘭嶼專題/土地權屬界定 傳統、官方兩歧路

撰文/何怡君、陳品君 責任編輯/陳芛薇、洪育增 「蘭嶼特定區計畫」不僅觸碰當地人敏感的土地問題,此計畫的爭議,也顯示達悟族傳統文化與官方長期以來的落差與不對等關係 。 政府推行的野溪整治工程,遍布蘭嶼島各處。攝影/何怡君

馬卡道族文化復振(三)/信耶穌、信媽祖,都拜阿姆姆

攝影/林聰勝 ◎文/陳品君、攝影/林聰勝、陳品君 2015年秋天,內埔老埤老祖祠前一群人身穿深藍色底、「8」字圖樣的T恤,有的拉筋、原地跑跳,一旁八色旗幟醒目。文獻可見18世紀清朝統治一百餘年間,鳳山縣八個平埔熟番社稱「鳳山八社」,也是今日對馬卡道族另一稱號。只見旗幟分別標示:塔樓社、武洛社、阿猴社、上淡水社、下淡水社、力力社、放索社、茄藤社,「鳳山八社」就在這場消失近50年的內埔老埤走鏢儀式中揚向天際。  學界雖然對鳳山八社各社傳統領域還沒有定論,但可以確定的是,如今想在屏東縣里港鄉塔樓村找尋塔樓社,或是想在同縣的崁頂鄉力社村找尋力力社的影子,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隨著生計、婚姻、水患、軍屯、教難、移民拓墾等因素,200多年前居於沿海平原與西部沖積平原的地區馬卡道人便迫於現實,陸續離開家園。

馬卡道族文化復振(一)/祭典辦了,錢花了,然後呢?

攝影/陳品君  ◎文/陳品君、攝影/林聰勝、陳品君 2015年12月25日,屏東縣文化處長吳錦發在高樹加蚋埔部落祭典舞台上宣布:「鄉親只要找到日本時代戶籍謄本,上面有登記『熟』字,(未來)就可以到民政處登記為馬卡道族。」一個月後,留著排灣族血液的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在台東謝票時,提到將在今年8月1日履行競選承諾,以元首身分向原住民道歉。在馬卡道族文化復振走了20多年的耆老潘安全問:「向原住民道歉……那包含平埔族嗎?」

台東/利卡夢部落小孩與他們的菜

(本文為作者任職 《上下游新聞》期間發表作品〈讓靈魂會癢到跑掉的、吃了會尿很遠的植物,利卡夢的小孩與他們的菜〉,原文刊載 於此 ) ◎文/陳品君 部落一角,活動中心斜坡旁幾顆立正站好的檳榔樹間可見裝飾圍籬──今天可能是「捕夢網」、「花環」,隔兩天可能是「人面蜘蛛」。大人先是擬定圖案外形與骨幹,隨季節變化材料;孩子發揮巧思將綠葉紅花填補入裡──學校隔著一道自然系圍籬,與產業道路、住家、活動中心層層疊疊相望。 太陽熱情如火的六月中,自然系圍籬旁的活動中心驪歌響起,台東卑南利嘉國小五位畢業生穿過芋葉、小米、紅藜、黃瓜等蔬果藤木裝飾搭建而成的植物拱門,象徵邁向人生新階段。舞台背景裝飾則有鳳梨、月桃果、腎蕨、山藥等,這些植物好朋友日日夜夜在田間、林道、菜園、校園、部落餐桌上陪伴在場的孩子。而他們與孩子祖先緊密聯繫落下的生活智慧,從山林鄉間、從代代相傳,收進了《你是我的菜:利卡夢生活植物》一書中。 台東卑南利嘉國小畢業典禮布置可見部落生活植物。(攝影/陳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