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南方音樂夢/在屏東崇蘭昌黎殿看見與聽見80年前樂團故事



◎文、攝影/陳品君

80年前,屏東海豐洋樓起家的有忠管絃樂團隨著團員逐漸凋零畫下休止符。財團法人蕭珍記文化藝術基金會近年發起數場「吾等再現音樂會」,邀請樂團成員後人與愛樂人士,透過臺灣經典曲目向曾經在屏東平原上奏起悠揚樂音的先人致意。

無獨有偶,幾個月前,臺北音樂季的活動也曾向這些音樂前輩致意。

2018年10月,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在臺北市音樂季策畫「百年時空逆旅」音樂會。上半場還原臺灣新文化運動時期國內重要西式樂團編制及曲目,1937年有忠管絃樂團便選錄其中,與1923年玲瓏會管絃樂團、1945年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交響樂團(今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同場齊名。而節目規劃包含有忠管絃樂團曾於1935年5月11日在臺南公會堂及1937年3月6日在屏東公學校的演出編制與曲目:普契尼〈我的名字叫咪咪〉(選自歌劇《波西米亞人》)、蔡培火〈咱臺灣〉以及舒伯特〈野玫瑰〉。
 
蕭珍記文化藝術基金會今年5月份舉行「吾等再現音樂會」,地點是2016年新建落成的屏東崇蘭昌黎殿。廟方以「文化建廟」為理念,企圖將當代印象融入建築體,因此拜殿裝飾除了忠孝節義、歷史典故彩繪之外,舉目更可見「屏東飛行聚落」、「六堆轟炮城」等在地地景與故事,而屏東音樂發展史重要人物鄭有忠、李淑德身影則成為畫師許良進筆下的彩繪人物。



基金會邀請鄭有忠學生黃振國與陳月華合作演出等曲目。幾年前透過鄰居牽線,陳月華和黃振國認識,後來才發現原來兩人都曾經在屏東市區向鄭有忠學琴。除了在餐廳駐點演奏外,每周三下午2點半在署立屏東醫院還搭檔演出,至今持續兩年多,還會有固定樂迷專程前來聆聽。



鍵盤手黃振國還記得當初是在屏東市區昌南醫院二樓「有忠音樂研究班」向鄭有忠學習拉小提琴。從國中學到高二,晚上一小時、一周兩次的課。他回憶老師如何指導:「琴要夾緊、弓往外拉……他講求音準,姿勢不僅正確,還要漂亮。」後來出社會黃振國也沒有忘卻音樂,白天做生意,晚上在餐廳、酒店或者是舞廳兼琴手;退休後更成立爵士樂團,在屏東藝術表演、喜宴尾牙場合時常可以看到他彈奏電子琴的身影。

陳月華在國小三年級的時候向鄭有忠學琴。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學琴不久後想參加音樂比賽,被老師說了句「青盲毋驚銃」,指她如初生之犢不畏虎。雖然小學畢業後沒有繼續學琴,卻是一雙子女的音樂啟蒙老師。自報紙經銷業退休後,重拾樂器的她又像是回到小時候習樂的光景,不同的是,現在可以把一首首練成的古典樂、台灣民謠、流行音樂分享給更多聽眾。

蕭珍記文化藝術基金會自2015年以來舉辦第三次「吾等再現音樂會」音樂會。董事長蕭永忠表示,這場和接續在六月份萬丹「振吉家園」舉辦的音樂會,希望彰顯近代臺灣音樂發展史上兩方重要人物,一是起源於海豐的鄭有忠管弦樂團,另一方是萬丹李家,「小提琴教母」李淑德和其父親李明家便是出自於此家族。同時也透過音樂,讓更多人瞭解屏東樂界在近代臺灣音樂發展史上所占一席之地。


 ■受訪名單(依內文出現時序排列)
鄭有忠學生、屏東太陽爵士樂團團長黃振國
鄭有忠學生陳月華
蕭珍記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蕭永忠

 ■諮詢對象
蕭珍記文化藝術基金會基金會董事蕭景文
德國萊比錫大學音樂學博士生王擘元

報導形成資訊揭露》 開/合

「南方音樂夢」系列報導
70年前,一支屏東私人樂團半數成員進入國家交響樂團
他,催生洋樓裡的樂團成為南臺灣音樂人才的搖籃
莊壽臣音樂路:1940年代自學樂器到1960年代高級飯店演出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南方音樂夢/他,催生洋樓裡的樂團成為南臺灣音樂人才的搖籃

◎文/陳品君;照片提供/鄭國勢、洪梅芳、陳美玲、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鄭有忠在80年前創辦私人管絃樂團,經常受邀演出甚至環島巡演,在南臺灣逐漸打響名號。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成立公營交響樂團,他邀集團員徵選,超過半數成為國家樂團第一批成員。五、六○年代,他提著小提琴一周數回往返屏東和高雄、台南之間,啟蒙、培育日後許多樂壇好手和教育者,對南臺灣音樂發展貢獻良多。

水果王國的未來之星(下)/少蟲害、低人工,專家推薦有機栽培——投入「新興果樹」前這些報你知!

 ◎文/陳品君 隨著氣候暖化,熱帶果樹前景可期,然而從種下樹苗到採收,農民必須耐得住性子。依栽種方式差異,黃金果結果需要2到5年、榴槤蜜能夠採收要等上3到6年、紅毛丹則是2.5到6年才有果子採,甚至也有農家種下樹苗後,望穿秋水10年都還盼不到一顆果實──種植時間拉長、收穫變數增加,誰也無法保證未來果樹的經濟價值。

南方音樂夢/70年前,屏東私人樂團半數成員進入國家交響樂團

◎文、攝影/陳品君 七月天的屏東夕陽剛斜下,晚風起,盤旋在海豐上空的溽氣四散。這天早用晚飯的人似乎多了些,如果不是平日少見的生面孔,還以為三三兩兩的身影只是飯後散步的晚景。這群人或騎車或走路往同一方向去,循著他們,在三山國王廟旁的巷口內拐幾個彎,傳統閩南式建築映入眼簾,此時,耳邊傳來三 、 四○年代流行歌謠,入口兩座早年農業社會的製糖石磨顯眼,令人有些時空錯置感……

馬卡道族文化復振(三)/信耶穌、信媽祖,都拜阿姆姆

攝影/林聰勝 ◎文/陳品君、攝影/林聰勝、陳品君 2015年秋天,內埔老埤老祖祠前一群人身穿深藍色底、「8」字圖樣的T恤,有的拉筋、原地跑跳,一旁八色旗幟醒目。文獻可見18世紀清朝統治一百餘年間,鳳山縣八個平埔熟番社稱「鳳山八社」,也是今日對馬卡道族另一稱號。只見旗幟分別標示:塔樓社、武洛社、阿猴社、上淡水社、下淡水社、力力社、放索社、茄藤社,「鳳山八社」就在這場消失近50年的內埔老埤走鏢儀式中揚向天際。  學界雖然對鳳山八社各社傳統領域還沒有定論,但可以確定的是,如今想在屏東縣里港鄉塔樓村找尋塔樓社,或是想在同縣的崁頂鄉力社村找尋力力社的影子,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隨著生計、婚姻、水患、軍屯、教難、移民拓墾等因素,200多年前居於沿海平原與西部沖積平原的地區馬卡道人便迫於現實,陸續離開家園。

馬卡道族文化復振(一)/祭典辦了,錢花了,然後呢?

攝影/陳品君  ◎文/陳品君、攝影/林聰勝、陳品君 2015年12月25日,屏東縣文化處長吳錦發在高樹加蚋埔部落祭典舞台上宣布:「鄉親只要找到日本時代戶籍謄本,上面有登記『熟』字,(未來)就可以到民政處登記為馬卡道族。」一個月後,留著排灣族血液的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在台東謝票時,提到將在今年8月1日履行競選承諾,以元首身分向原住民道歉。在馬卡道族文化復振走了20多年的耆老潘安全問:「向原住民道歉……那包含平埔族嗎?」

馬卡道族文化復振(二)/奮鬥20年,他們仍要不回原本的名字……

攝影/林聰勝   ◎文/陳品君、攝影/林聰勝、陳品君 屏東縣萬巒鄉位於南台灣北大武山腳下,鄉境內座落東邊的是排灣部落、西側是客家村、東南邊則是閩南村。近山鄰近的加匏朗、赤山、萬金等村在1935年日本時代國勢調查中,人口統計有近2000位熟蕃。60歲的潘謙銘住在以聖誕季聞名的萬金天主教堂附近,是操著一口流利閩南話的虔誠天主教徒。35歲以前,有人因他深邃的臉孔問:「是原住民嗎?」他回答:「媽媽那邊有荷蘭血統。」 

北市/臺北機廠指定為國定古蹟 國家鐵道博物館有望

臺北機廠國定古蹟審議當天,臺北機廠文史守護聯盟在北廠門口前繫上黃絲帶祈福。 ◎文、 攝影 /陳品君 歷經近兩年開發、保存爭議,文化部15日審議結果指定臺北機廠為國定古蹟。立法委員管碧玲辦公室代表許陽明表示,接下來將成立公開平台廣邀各界討論,並結合相關團體催生「國立鐵道博物館」,同時也會要求臺北機廠盡快開放導覽。 臺北機廠(下稱「北廠」)過去是臺灣鐵路管理局機具維修與改裝的場所,有「火車醫院」之稱,因高鐵路線、鐵路地下化,2012年底基地遷移到桃園富岡機廠,北廠日後用途頗受注目。 佔地17公頃的臺北機廠位於臺北市松山區精華地段, 北鄰京華城,南鄰大巨蛋、松山文創園區。 2013年底至2015年初,立法委員管碧玲以三次交通委員會提案、一次內政委員會提案、一次總預算決議,要求臺鐵向文化部提送國定古蹟審查案,並且在文資審議未定案前,營建署不得決定都審。最後立法院通過104年總預算決議,要求臺鐵必須向文化部提送國定古蹟審議資料。另外管也拜會臺北市政府副市長林欽榮、文化局長倪重華及都發局長林洲民尋求共識,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才得以辦理這次的國定古蹟審議。 北廠在成為國定古蹟之前,最早在2000年臺北市政府已指定澡堂為市定古蹟,2013年又新增原動室、鍛冶工場、組立工場為市定古蹟,另外登錄總辦公室、柴電工場、客車工場等為為歷史建築。 立法委員鄭麗君辦公室代表李宜修指出,過去北廠內建築被零散指定古蹟,但北廠歷史意義不僅如此,必須以更宏觀角度來看松山區工業遺產。「比如興雅國小一帶,還有日治時期的東興國民住宅在戰後變成臺鐵員工宿舍,都是過去配合臺北機廠形成的聚落。」他認為,從周圍的工業聚落再回頭來看臺北機廠,全區保存才有辦法彰顯歷史紋理和鐵道文化意義。 臺北機廠文史守護聯盟(下稱「機廠守護聯盟」)除了訴求北廠指定為國定古蹟,還有全區保存。機廠守護聯盟認為,工業遺址規畫不能僅就個別建築價值,還必須考量整體生產、修復動線和地景脈絡,促成「活的鐵道博物館」。 他們以北廠東南區的廠房為例,當火車在「客車工場」維修後,會透過「移車台」移送到「油漆工場」噴漆,因此無論是「客車工場」、「移車台」或「油漆工場」,一旦其中一處未獲保留,後人難以瞭解「火車醫院」維護機體的全貌。 聯盟成員黃立品呼籲審議委員 在古蹟審議中能完整保留器具和設施,...

台東/利卡夢部落小孩與他們的菜

(本文為作者任職 《上下游新聞》期間發表作品〈讓靈魂會癢到跑掉的、吃了會尿很遠的植物,利卡夢的小孩與他們的菜〉,原文刊載 於此 ) ◎文/陳品君 部落一角,活動中心斜坡旁幾顆立正站好的檳榔樹間可見裝飾圍籬──今天可能是「捕夢網」、「花環」,隔兩天可能是「人面蜘蛛」。大人先是擬定圖案外形與骨幹,隨季節變化材料;孩子發揮巧思將綠葉紅花填補入裡──學校隔著一道自然系圍籬,與產業道路、住家、活動中心層層疊疊相望。 太陽熱情如火的六月中,自然系圍籬旁的活動中心驪歌響起,台東卑南利嘉國小五位畢業生穿過芋葉、小米、紅藜、黃瓜等蔬果藤木裝飾搭建而成的植物拱門,象徵邁向人生新階段。舞台背景裝飾則有鳳梨、月桃果、腎蕨、山藥等,這些植物好朋友日日夜夜在田間、林道、菜園、校園、部落餐桌上陪伴在場的孩子。而他們與孩子祖先緊密聯繫落下的生活智慧,從山林鄉間、從代代相傳,收進了《你是我的菜:利卡夢生活植物》一書中。 台東卑南利嘉國小畢業典禮布置可見部落生活植物。(攝影/陳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