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南方音樂夢/他,催生洋樓裡的樂團成為南臺灣音樂人才的搖籃


◎文/陳品君;照片提供/鄭國勢、洪梅芳、陳美玲、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鄭有忠在80年前創辦私人管絃樂團,經常受邀演出甚至環島巡演,在南臺灣逐漸打響名號。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成立公營交響樂團,他邀集團員徵選,超過半數成為國家樂團第一批成員。五、六○年代,他提著小提琴一周數回往返屏東和高雄、台南之間,啟蒙、培育日後許多樂壇好手和教育者,對南臺灣音樂發展貢獻良多。


鄭有忠生於1906年,家族是從中國大陸三遷定居於屏東市海豐的望族。18歲時和鄉里同好籌組「海豐吹奏樂團」,不過地方型的音樂組織並不能滿足他,日後樂團幾次易名,團員也擴及屏東其他地區甚至外縣市,1935年定名為「有忠管絃樂團」。

鄭有忠在供奉先祖的三進四合院旁興建洋樓,日本時代與二戰後,這棟洋樓成為樂團練習場所。如今人去樓空,老舊樓舍也年久失修,荒草遮掩昔日風華。攝影/陳品君 

成立「海豐吹奏樂團」的那年,鄭有忠也接管因病早逝的父親鄭清春留下的家產。承襲地主身分的他,無後顧之憂投入音樂世界。

二○年代西方音樂在臺發展除了經由教會傳播,另一則是日本政府推動新式教育,音樂成為學科一環。不過當時沒有音樂專門學校,西洋音樂是間接由日本傳入,因此西樂資訊在臺並不普及,當時鄭有忠與許多團員都是自學。三○年代報紙曾針對全臺社會領導人士調查興趣,「音樂」在屏東地區排名第四(第一是「讀書」)。不過鄭有忠組樂團並非玩票性質,為了增進音樂學識和技術,兩度赴日精進琴藝和作曲,拜小提琴家小野安娜以及作曲家菅原明朗、須賀田磯太郎為師,期間也結識專長聲樂的第二任妻子張罔邀。

1934年吾等フイルハ-モニア管絃樂團時期合影。照片左起藍漏蔭、李旺樹、林氏好、鄭有忠、李清舟;右起蕭磬波、陳文博、曾金量(大提琴手)、魏誠(持長號者)。翻攝/陳品君

兩次赴日間因家業問題返臺,鄭有忠不間斷音樂活動。1935年2月從南到北巡迴演出,其中6場次不僅獲得泰平唱片公司贊助,也與〈月夜愁〉原唱林氏好合作。這次巡迴公演,音樂工作者富田嘉明和李志傳等評論給予「勝於台北放送局管絃樂」的肯定,但也指出成員不足導致管絃樂團中樂器比例失衡,無法充分掌握樂曲。

二戰後日本撤退臺灣,國民政府指派蔡繼琨為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交響樂團(日後幾度易名,仍稱「省交」)首任團長及指揮,並在報紙上刊登第一支官辦交響樂團的團員招募啟事。在南部重整家園的鄭有忠獲知消息後,隨即北上考試,獲二等軍樂佐並兼任絃樂隊幹事。他任職後發現樂團編制不齊,邀集屏東同好參加徵選。幾位二十來歲的小夥子葉貽楫、黃石頭、黃鶴松、曾金量、李恩保、莊壽臣、李旺樹、林通原本只是參與業餘活動,卻沒想「興趣當飯吃」,成為今日國立交響樂團的一批成員,攜家帶眷北上赴職。

赴日幾年雖不是學成歸國,但鄭有忠過往帶團經驗和作曲能力成為樂團資源匱乏的及時雨,上級因此提拔他為一等軍樂佐,並擔任管絃樂團第一小提琴首席。翻攝/陳品君

但好景不常,由於戰後社會動盪,原本蓄勢待發的省交也連受波及,面臨經費短缺的窘境,甚至得調高票價填補收支。在入不敷出以及背井離鄉的情況下,幾位團員動了返鄉念頭,而鄭有忠更是早先一步辭去工作回到屏東。

1947年1月,鄭有忠回到海豐後馬不停蹄重整樂團。由於原先團員大多還在臺北,因此鄭有忠重新招募成員。此時加入者多是愛好音樂,不見得有音樂底子。四、五○年代音樂環境不如現今音樂才藝班滿街林立,加上1968年以前南臺灣學校教育沒有設立音樂專科,師資及教學資源十分匱乏。過去鄭有忠在二度赴日期間,一來為求更好師資,二來因地主身分不愁生計,因此放棄文憑師從校外音樂家,率性任真卻也讓他不具正規音樂教師資格。1949年政府推行社會教育,准許民間開辦補習教育。在前述背景下,鄭有忠決然創辦音樂研究班培育鋼琴、小提琴、聲樂人才,也藉此補充樂手。


四○年代晚期,學校教育陸續設立音樂專門科系,也有學生為準備報考而師從鄭有忠,這段時間,他時常因為教學往返屏東和高雄、臺南之間。臺灣音樂史研究者陳義雄認為,出身高雄的音樂人陳主稅、陳文山、張傳芳都曾求教鄭有忠,日後也繼承師業,鄭有忠是早年高雄地區音樂教育的奠基者之一。

1949年對樂團經營也是經濟轉捩點。國民政府遷臺提出土地改革,鄭家地租收入比例從70%至80%銳減為37.5%,加上土地放領政策,樂團財源大不如前。雖光復後有售票演出,但當時有娛樂稅徵收,一場活動下來往往入不敷出。由於政府的文化補助政策自六○年代才開始,因此創團以來的支出絕大多數是鄭有忠自掏腰包。不過環境的變化並沒有減低鄭有忠對樂團的投入,直到六○年代樂團暫停運作前,他仍堅持每年至少有一場公開演出。

六○年代中期,鄭有忠開設「八仙唱片公司」,錄製由妻子張罔邀演唱日本時代的流行歌曲。翻攝/陳品君

1966年,這年60大壽的鄭有忠在屏東仙宮戲院率領樂團第60場演出後,長達14年未有公開活動,只持續音樂教學。次年他為推廣音樂開設唱片工廠,但銷售不如預期匆匆收場。1980年有忠管絃樂團在高雄中山堂舉行第61次公開演出,這也是樂團最後一場公開演奏,兩年後,76歲的鄭有忠因糖尿病畫下人生的休止符。

從二○年到到八○年代,歷經政權更迭、匱乏環境,鄭有忠投入音樂不留餘力近一甲子時間,也對南臺灣西洋音樂的普及累積深厚的根基。


以下「鄭有忠事記及有忠管絃樂團發展」時間軸,您可以手指滑動,或是透過滑鼠、鍵盤移動內容。對於以上兩篇報導有任何問題,請留言或來信 cultureintw@gmail.com聯繫。
受訪名單(依內文出現時序排列)
蕭珍記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蕭永忠
有忠管絃樂團成員黃石頭兒子、屏東太陽爵士樂團團長黃振國
樂團成員蕭磬波孫女、蕭珍記文化藝術基金會基金會董事蕭景文
〈鄭有忠與其樂團之研究-以1920至1960年代為主〉作者洪梅芳
鄭有忠堂弟、海豐三山國王廟管理委員會主委鄭龍雄
前屏東縣文化中心主任蔡東源

資料提供
影像資料:鄭國勢、洪梅芳、陳美玲、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諮詢:蔡金茂、葉慶元、洪梅芳、鄭國憲

協力
攝影:陳宏逸
校稿:劉秋雪

報導形成資訊揭露》 開/合


--
文章修訂紀錄
2015.08.10
經讀者指正,「......國民政府遷臺提出土地改革,鄭家地租收入比例從70%至80%銳減為3.55%......」修訂為「......國民政府遷臺提出土地改革,鄭家地租收入比例從70%至80%銳減為37.5%......」。至於「小提琴教母」李淑德是否曾受教於鄭有忠,還需多方資料參照,因此先移除原內容「曾經指點『小提琴教母』李淑德的鄭有忠」,疏漏之處還請讀者見諒。

2015.08.30
原文「同時他認為這樣的人物只在地方很可惜,而基金會也向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申請『屏東音樂發展』的研究案,也為明年開幕的屏東縣演藝廳累積能量」,因受訪者表示此一研究案申請結果仍未定數,因此原文內容暫且移除。

 Previous  
南方音樂夢/70年前,一支屏東私人樂團半數成員進入國家交響樂團

Next  
南方音樂夢/屏東崇蘭昌黎殿 看見與聽見80年前樂團故事

留言

  1. Hi 你好,
    我是文章內莊壽臣的孫子, 很想了解, 這些內容您是如何訪談而得, 而這些文件照片又是從何而來。
    有機會再向您請教!

    回覆刪除
  2. 您好:

    很開心能收到您的留言。

    這篇文章是我自主專題報導之一。一開始(2015年7月)是知道蕭珍記文化藝術基金會舉辦「吾等再現音樂會」(http://cultureintaiwan.blogspot.com/2015/08/70.html),我藉著這個活動爬梳鄭有忠和其樂團的歷史,後續也很幸運能在報導中記錄到您祖父的名字而有此次信件往返的緣分。

    透過「吾等再現音樂會」活動,我也有採訪到吾等フイルハ-モニア成員黃石頭兒子和成員蕭磬波孫女。2017年聽說還有辦過「吾等再現音樂會」,只是去年就沒聽說有這項活動了。

    報導中歷史資料的部分,參考自洪梅芳(2006),〈鄭有忠與其樂團之研究-以1920至1960年代為主〉;陳美玲(1997),《鄭有忠的音樂世界》。

    若您方便,也很期待能獲知更多您祖父的故事。

    敬祝平安順心

    記者陳品君敬啟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水果王國的未來之星(下)/少蟲害、低人工,專家推薦有機栽培——投入「新興果樹」前這些報你知!

 ◎文/陳品君 隨著氣候暖化,熱帶果樹前景可期,然而從種下樹苗到採收,農民必須耐得住性子。依栽種方式差異,黃金果結果需要2到5年、榴槤蜜能夠採收要等上3到6年、紅毛丹則是2.5到6年才有果子採,甚至也有農家種下樹苗後,望穿秋水10年都還盼不到一顆果實──種植時間拉長、收穫變數增加,誰也無法保證未來果樹的經濟價值。

屏東竹田/為了守住老人家的健康與歡笑,濃情客家庄打造阿婆阿伯个快樂天堂!

◎文/陳品君 想像一下,一個身體機能慢慢退化的老人家,他變得時常忘東忘西,有時候聽不懂別人表達的意思,對於他人不時的提醒感到懷疑,待人處事上也再三出錯,甚至影響與家人間的關係。 老人家一方面身體病痛不斷,一方面對於生活亂了步調感到情緒低落,種種的身心煎熬,上了年紀的長輩,難道只能接受這樣的自己嗎?位於屏東縣的一個客家村落,社區居民為了守住高齡與失智長者的健康與歡笑,正攜手為他們編織一張安全守護網。 自古鄰里守望相助,高齡友善社區 西勢打頭陣 位於屏東縣竹田鄉的西勢社區,北接麟洛與萬丹鄉,這裡是以客家族群為主的聚落,屬於「六堆」之一,在清代,客家人曾在此保鄉衛土集結成隊(堆)。 相中西勢社區自古以來鄰里守望相助的背景,縣政府希望可以營造這裡成為友善長者的示範社區。對六堆民眾來說,社區內的忠義亭不僅是先祖在清代出戰前的誓師地,也是現代感念先烈的祭祀場所,而忠義亭旁邊的客家文物館,則是民眾學習並傳承客家文化的根據地。 從這兩個場所與老人文康中心為蛋黃區向外延伸,並以文物館內的樂智屋為基地,在政府資源挹注下,社區與學術、公務機關合作,不僅規劃友善環境與空間,也培訓居民和商家學習如何陪伴高齡與失智長者,以及面對自己的老後生活。  國中生從小旅行認識友善社區      2019年,屏東市區的公正國中學生,因參與「台灣設計展x屏東超級南—竹田西勢樂智友善社區小旅行」來到竹田鄉西勢村。 一行人從西勢火車站出發後,導覽員阮鍾月英向他們介紹西勢車站在竹田鄉一帶交通上的重要性:「(車站)以前是比較舊的建築,因為配合(鐵路)高架的關係,所以都重新改建。我們西勢車站應該是(旅客)從內埔那邊過來的,還有竹田本身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交通地點。」 在這幾年鐵路高架化後,乘載村民記憶的西勢火車站,經由改建煥然一新。入口名為《等待》的3D地畫作品,重現一幕幕旅人離別或是回鄉的場景。 離開西勢車站的隊伍前往下個定點,在過馬路時,行人專用號誌傳出一連串的人聲。 「大哥大姐紅燈了,莫過喔! 大哥大姊綠燈了,可以過了!緊緊來。 」 全台灣只有在竹田西勢才看得到的「長輩版」行人專用號誌,不僅有小綠人牽著老綠人的動畫顯示,還放大倒數秒數字體,並且傳來縣長潘孟安的小心過馬路叮嚀聲,這些都是結合生活與科技的設計巧思。 而在社區內的竹田國中則從2015年學期開始,在課堂中教...

屏東內埔/保種本土黑豬,東寶不僅有畜牧場、肉棧,還開餐館辦講座

  ◎文/陳品君 位於屏東內埔與竹田一帶的豬農,承襲先民選育適應臺灣氣候的本土黑豬。2018年末為了防堵廚餘中的碎肉可能散播「非洲豬瘟」病毒而引發的「廚餘禁令」討論,本土黑豬產業受到不少負面聲浪,一旦政府禁令一下,不僅可能引發中北部肉豬棄養潮,屏東客庄本土黑豬更會面臨絕種的危機。 屏東內埔的東寶牧場便是專養本土黑豬,而負責人謝旭忠在30年前開始布局家業轉型,近年更成立肉棧、投入電商,還開設WUZUE餐館,一步步實現東寶團隊「從產地到餐桌」的願望,而同時持續生產肉品更是保種本土黑豬。

善用數位出版,NPO宣傳事半功倍

◎文/陳品君 一本電子書網路標價0元,但如果上架者在底下標註「如果你覺得內容好,請以100元支持我們」,這樣的實際購買人數會有多少?

南方音樂夢/70年前,屏東私人樂團半數成員進入國家交響樂團

◎文、攝影/陳品君 七月天的屏東夕陽剛斜下,晚風起,盤旋在海豐上空的溽氣四散。這天早用晚飯的人似乎多了些,如果不是平日少見的生面孔,還以為三三兩兩的身影只是飯後散步的晚景。這群人或騎車或走路往同一方向去,循著他們,在三山國王廟旁的巷口內拐幾個彎,傳統閩南式建築映入眼簾,此時,耳邊傳來三 、 四○年代流行歌謠,入口兩座早年農業社會的製糖石磨顯眼,令人有些時空錯置感……

水果王國的未來之星(上)/紅毛丹、榴槤蜜、黃金果之外,這些水果台灣也吃的到

◎文/陳品君 紅龍果、紅毛丹、榴槤蜜、黃金果、星蘋果、巴西櫻桃、白柿、嘉寶果,這些近幾年在台灣各地慢慢培育起來的新型水果,你吃過哪些? 這些水果是經過試種與研究,2011年由學者劉碧娟、顏昌瑞提出適合在台灣種植的熱帶果樹,其中只有紅龍果是今日在大賣場、菜市場常見的水果,也反映新興水果在市場上仍待開拓。 以學者評估未來可商業栽培的潛力水果──紅毛丹、榴槤蜜、黃金果為例,新興果樹帶給台灣農業哪些機會?這些水果有哪些潛力?  台灣中南部果園越來越能看見原產於東南亞的紅毛丹。 (攝影/陳品君) 台灣是水果寶島,氣候暖化有助榴槤蜜繁衍 「熱帶、亞熱帶、溫帶的果樹大多可以在台灣找到地方種,栽培環境上沒有太大問題。」果樹專家、屏科大農園系教授顏昌瑞表示,台灣是生產水果的寶島,兩、三百年來都有如芒果、蓮霧、芭樂、釋迦等外來水果陸續引進台灣,逐漸適應氣候與土壤而穩定栽培。 受到氣候暖化影響,新興熱帶果樹在台灣的生長環境上,「氣候」與「天氣」既是機會也是威脅。以原產馬來西亞及印尼一帶的榴槤蜜為例,最適宜生長溫度為年均溫27至31℃,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顯示,歷年恆春測站測得年均溫在2015年首次突破26 °C,近年來在中南部鄉村逐漸可以看得到這些熱帶果樹。 早在1990年代,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下稱「農試所鳳山分所」)就已引進榴槤蜜,但因為台灣偶有寒流,幼株無法順利越冬存活下來,近幾年透過嫁接技術,利用對台灣氣候適應較強的波羅蜜為砧木,才逐漸試種成功。雖然氣候暖化賦予榴槤蜜在台灣生長的機會,但一旦有持續幾天的低溫出現,幼株還是可能無法耐寒而死去。 近年來屏東鄉村不少農家檳榔轉作, 許多人選擇種植如榴槤蜜、 黃金果等好管理的新興果樹。 (攝影/陳品君) 天時地利的風土條件,孕育甜美黃金果 含有豐富膠質,果肉呈半透明狀的黃金果,也是在台灣落地生根的熱帶果樹之一。台東太麻里果農廖俊盛曾經分別在平地、山坡測試種植黃金果的差異,發現種在海拔350至400公尺、面東、山巒懷抱的果樹,吸收了空氣中的太平洋水氣與礦物質,加上半日照及溫差較大的環境,讓結出的果實口感緊實、甜度提高。 天時地利的風土是上天的饋贈,「早上吹海風,下午山風下來,果園位於包覆式山谷間,海風裡面很多海洋微量元素如鈉離子,就會飄上來囤積在山谷裏面──在山風、海風吹拂下,豐富的天然物質留在果...

馬卡道族文化復振(二)/奮鬥20年,他們仍要不回原本的名字……

攝影/林聰勝   ◎文/陳品君、攝影/林聰勝、陳品君 屏東縣萬巒鄉位於南台灣北大武山腳下,鄉境內座落東邊的是排灣部落、西側是客家村、東南邊則是閩南村。近山鄰近的加匏朗、赤山、萬金等村在1935年日本時代國勢調查中,人口統計有近2000位熟蕃。60歲的潘謙銘住在以聖誕季聞名的萬金天主教堂附近,是操著一口流利閩南話的虔誠天主教徒。35歲以前,有人因他深邃的臉孔問:「是原住民嗎?」他回答:「媽媽那邊有荷蘭血統。」 

北市/臺北機廠指定為國定古蹟 國家鐵道博物館有望

臺北機廠國定古蹟審議當天,臺北機廠文史守護聯盟在北廠門口前繫上黃絲帶祈福。 ◎文、 攝影 /陳品君 歷經近兩年開發、保存爭議,文化部15日審議結果指定臺北機廠為國定古蹟。立法委員管碧玲辦公室代表許陽明表示,接下來將成立公開平台廣邀各界討論,並結合相關團體催生「國立鐵道博物館」,同時也會要求臺北機廠盡快開放導覽。 臺北機廠(下稱「北廠」)過去是臺灣鐵路管理局機具維修與改裝的場所,有「火車醫院」之稱,因高鐵路線、鐵路地下化,2012年底基地遷移到桃園富岡機廠,北廠日後用途頗受注目。 佔地17公頃的臺北機廠位於臺北市松山區精華地段, 北鄰京華城,南鄰大巨蛋、松山文創園區。 2013年底至2015年初,立法委員管碧玲以三次交通委員會提案、一次內政委員會提案、一次總預算決議,要求臺鐵向文化部提送國定古蹟審查案,並且在文資審議未定案前,營建署不得決定都審。最後立法院通過104年總預算決議,要求臺鐵必須向文化部提送國定古蹟審議資料。另外管也拜會臺北市政府副市長林欽榮、文化局長倪重華及都發局長林洲民尋求共識,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才得以辦理這次的國定古蹟審議。 北廠在成為國定古蹟之前,最早在2000年臺北市政府已指定澡堂為市定古蹟,2013年又新增原動室、鍛冶工場、組立工場為市定古蹟,另外登錄總辦公室、柴電工場、客車工場等為為歷史建築。 立法委員鄭麗君辦公室代表李宜修指出,過去北廠內建築被零散指定古蹟,但北廠歷史意義不僅如此,必須以更宏觀角度來看松山區工業遺產。「比如興雅國小一帶,還有日治時期的東興國民住宅在戰後變成臺鐵員工宿舍,都是過去配合臺北機廠形成的聚落。」他認為,從周圍的工業聚落再回頭來看臺北機廠,全區保存才有辦法彰顯歷史紋理和鐵道文化意義。 臺北機廠文史守護聯盟(下稱「機廠守護聯盟」)除了訴求北廠指定為國定古蹟,還有全區保存。機廠守護聯盟認為,工業遺址規畫不能僅就個別建築價值,還必須考量整體生產、修復動線和地景脈絡,促成「活的鐵道博物館」。 他們以北廠東南區的廠房為例,當火車在「客車工場」維修後,會透過「移車台」移送到「油漆工場」噴漆,因此無論是「客車工場」、「移車台」或「油漆工場」,一旦其中一處未獲保留,後人難以瞭解「火車醫院」維護機體的全貌。 聯盟成員黃立品呼籲審議委員 在古蹟審議中能完整保留器具和設施,...

屏東里港/在頑石地建立家園,定遠居民用香草料理傳承孤軍記憶

  ◎文/陳品君 來自金三角的滇緬游擊隊義民與家眷,他們在鄰荖濃溪岸的貧瘠頑石地建立起家園。居民在2015年成立滇緬民俗文化協會,希望可以藉由種植香草植物、手作滇緬美食來傳承老一輩在金三角孤軍奮戰的集體記憶。 在屏東縣里港定遠社區裡的公園一角,在居民印象中,這裡是從前曬稻穀、曬毛豆的水泥地,後來經過大家填土整理後,成為空氣中飄散清香味的香草植物園。10多歲時與家人遷移到此定居的社區媽媽魯小招,介紹社區的小天地裡面種了哪些滇緬料理不可或缺的原鄉味。  緬甸老芥菜、刺芫荽、鼻舌菜……這些植物都可以在屏東里港定遠社區的香草園找的到。而居民打造香草園的歷程,一如滇緬孤軍與眷屬胼手胝足,從金三角來到台灣開闢新天地。 村子裡遷台後的第一代男性越來越少了。 社區耆老鍾志大在年輕的時候加入國民政府軍隊,對於剛來台灣的日子,他仍然記憶猶新。民國50、60年代在這片荒埔石地開墾的克難程度,可不亞於在金三角浴血奮戰,他的雙手記錄了這段歲月的痕跡。放下槍桿子改拿起鋤頭並不容易,鍾志大還得想辦法賺外快養家。喏,他用手比了比,撿砲皮也在他身上留下印記。 五年級生李亞芳生於台灣,是孤軍第二代,她分享老一輩昔日在滇緬寮國交界金三角常見的香料植物,隨著部隊遷移來台消失。而多年以後,一株株香草能在定遠村子種植、入菜,那得是多少居無定所的日子、多少流血流汗的酸楚,方能有撲鼻而來的清香味。 接近中午的時候,社區媽媽又走進香草園裡去,這回兩人採摘新鮮葉子備料,在她們的巧手下,一道道滇緬料理飄香,令人口水直流。媽媽們嚴選本土黑豬肉、摻入自栽刺芫荽、馬蜂橙、香茅提味,以58°金門高粱防腐,他們拿出自豪的雲南原鄉手藝,與社區年輕人合作推出品牌香料香腸。 從過往滇緬民俗文化協會創會成員發起社區營造,到近幾年有越來越多的定遠年輕人投入社區發展,以品牌為針、定遠生活為線,透過食物拉近社區與外界的距離,也經由一連串策展活動,傳承滇緬孤軍的集體記憶。 來自異域滇緬孤軍與家眷後裔,歷經叢林游擊的漂泊歲月,部分人員在里港臨荖濃溪畔這塊寸草不生的頑石地建立起家園。雖然目前滇緬民俗文化協會成員多數是在台灣出生的孤軍後裔,並沒有歷經金三角的游擊歲月,不過前人的事蹟、原鄉的味道他們不曾忘記,如同聽聞無數次的傳奇故事,未來他們將持續傳述下去。

屏東/復辦祭典第二年,老埤重現馬卡道族古謠

◎文字、攝影/陳品君 頭戴埔姜葉飾品,臉上顯露幾分羞澀,84歲的老埤村民潘阿採在主持人邀請下緩步走到廣場中央。眾人手牽起手環繞耆老,引領她進入記憶漩渦。緊閉雙眼,她回到跟著阿嬤參與祭典的16歲那年,彷彿時空隔閡不曾磨損隱去的名,阿採輕擺身子,一字字唱出彼時迴繞耳畔的馬卡道古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