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何怡君
攝影/何怡君
起初:送進門的一切,毫無拒絕的權利
1958年,蘭嶼島上出現10處零散的「蘭嶼農場」。農場裡,台灣來的「場員」管理「隊員」,他們一待就是21年。在這期間,達悟族人慢慢明白,屬於部落傳統領域的土地改建成農場後,土地所有權就跟著變成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所有,農場中的「場員」原來是退除役官兵,受管理的「隊員」是罪犯,農場的真面目則是離島監獄。離島監獄管制寬鬆,罪犯脫逃問題為民風純樸的蘭嶼埋下多顆未爆彈,偷竊、搶劫、強暴成為族人日常生活中的威脅。
1958年,蘭嶼島上出現10處零散的「蘭嶼農場」。農場裡,台灣來的「場員」管理「隊員」,他們一待就是21年。在這期間,達悟族人慢慢明白,屬於部落傳統領域的土地改建成農場後,土地所有權就跟著變成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所有,農場中的「場員」原來是退除役官兵,受管理的「隊員」是罪犯,農場的真面目則是離島監獄。離島監獄管制寬鬆,罪犯脫逃問題為民風純樸的蘭嶼埋下多顆未爆彈,偷竊、搶劫、強暴成為族人日常生活中的威脅。
1966年,頭梳小圓髻、一身合身旗袍的前總統夫人蔣宋美齡,足蹬高跟鞋踏上國境邊陲。她見到身穿丁字褲的達悟族人衣不蔽體,深感同情,募集衣物給族人穿上,自此成為海洋民族一代傳一代的束縛。接著,她又見族人住在半穴居地下屋中,她即貫徹「改善山胞生活改善計畫」的思維,由台灣省政府民政廳拆除蘭嶼具備耐震、防颱功能,又有主屋、工作房、涼台等多重使用空間的傳統建築,輔導興建566戶兩房一廳的國宅。取而代之的水泥房則是夏季烤爐,是耐不住風霜的海砂屋,是圈住族人奔放生命的牢籠,6部落僅剩野銀和朗島兩部落仍保有蘊含祖先智慧的地下屋。
中途:問題一一浮現,達悟族人奮力一搏
1974年是牽起蘭嶼過去、現在、未來命運的一年。這一年,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下稱「原委會」)展開「蘭嶼計畫」,選擇蘭嶼作為核廢場存放地。1982年第一批10,008桶核廢料正式入住,成為達悟族人的新鄰居。口耳相傳說,新鄰居不是個老實人,門牌上寫著蘭嶼貯存場,但沒有人知道他是做什麼的,達悟族人望著每週從台灣本島開來的船,裝滿6貨櫃卸下後,看似「罐頭」的東西被一一送進鄰居家中。
直到某日,達悟族人發現這不是一般的「罐頭」,而是會傷害人體健康的核廢料。他們決定不再忍氣吞聲,1988年開始抗爭,誓言將惡鄰居趕出蘭嶼。1996年封港行動成功後,終結蘭嶼一再接收核廢料的命運,但尚未終結與核廢料比鄰而居的際遇。2006年《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設施場址設置條例》通過後,台電原定2011年前完成選址,2016年前將核廢料遷出蘭嶼。然而,當檢查完核廢桶狀況後,原委會預計用於處理核廢料的2159萬8千元預算,去年(2013)有4百萬遭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凍結,目前尚無新進展。至今,達悟族人仍與10萬277桶核廢料共度每一天。
蘭嶼核廢料貯存場依舊存放著10餘萬桶核廢料,與達悟族人共度每個清晨、黃昏。攝影/何怡君
時間回到1970年代尾聲,一樁前後橫跨近20年的大案子浮現。1979年,行政院核定「臺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規劃蘭嶼為國家公園。1989年,管理籌備處成立,並接著展開一連串協調會。《國家公園法》中的第十三、十四、十五、十九條規定,皆影響達悟族人生計。蘭嶼若變為國家公園,當地人則不得在園區內「狩獵動物、捕捉魚類、焚燬草木、引火整地」,且「進入生態保護區者,應經國家公園管理處許可」,假如要進行家屋修繕或重建,則須經內政部同意。
在基本生存權益受到危害下,當地反對聲浪高漲。蘭嶼前鄉長周貴光時為蘭嶼愛心服務社社員,回憶當年情況,他說:「入山要申請、入海要申請,法條有行為上的約束,造成很多事情不方便,所以我們反對。」1992年,600多名達悟族勇士著戰袍決心對抗;1993年,「與達悟族人共舞公聽會」活動於立法院舉辦,內政部與身穿戰袍的達悟族人協商,長老以母語抨擊國家公園計畫未尊重當地意願,14位立委則連署要求暫緩設置;1997年,內政部營建署以「未與當地代表取得共識」為由,暫緩此案。在與政府的攻防戰中,達悟族人第一次守住家園。
後續:大浪過後,暗流伺機而動
自此後,蘭嶼島上度過一段平靜時光。直到2012那一年,天秤颱風的悲鳴風聲壟罩蘭嶼島。據當地居民表示,強勁風勢未吹垮族人代代傳承的防颱智慧,但吹倒了少數外來漢人矗立的房屋、建設。除了颱風受災區的復建工程,全島出現24項興建工程,多條溪流連帶置入一道道如血管般的水泥河道中。
重建工程需大批水泥原料,島上原有3座水泥預拌廠。2013年,台東縣政府與蘭嶼鄉鄉公所經過一番尋覓後,選定東清部落七號地為第四座水泥預拌廠選址,此地屬於達悟族部落的傳統領域,但政府在未經土地權利審查委員會審查、未與當地充分溝通下,已悄悄走完行政程序。3月底,合作廠商立起「廢棄土堆置場」告示牌開挖。達悟族人這時發現不對勁,組成東清七號地自救會(下稱「東清自救會」)輪班守夜,維護家園。
在與當地人協商中,政府態度強硬,6月21日從台東調派60名警力與身穿傳統藤甲的達悟族人對峙。兩天後,自救會成員北上監察院提陳訴狀,此事漸於媒體曝光。7月初,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做出回應,表示已撤銷東清七號地水泥預拌廠興建一案。7月9日,縣政府撤銷發給蘭嶼鄉鄉公所的「混凝土預拌廠臨時土地」同意書。人之島邁向水泥化之路得以趨緩,蘭嶼抗爭史又添一筆。
東清七號地抗爭結束後,東清部落族人在七號地上按傳統分配土地,一同種下作物。攝影/陳品君
抗爭過後,東清部落族人按傳統分配土地,在七號地上種下芋頭、地瓜等作物,等待豐收。然而,在「混凝土預拌廠臨時土地」同意書撤銷的前一週,東清自救會意外發現,作為蘭嶼發展指導方針的「台東縣離島綜合建設實施方案」第四期規劃案期中報告內,浮現「新訂蘭嶼特定區計畫」,而這份計畫並無太多脈絡可循。
一位東清自救會成員心有餘悸的說:「我們追到特定區計畫,發現這件事情太恐怖了,一開始大家看不懂,也是K了很多資料。」他們漸漸了解,這是一份關係到全蘭嶼土地變更的計畫。
蘭嶼島剛躲過一陣風暴,然而,那僅是個浪頭。安適生活的前方並非光明一片,不遠之處,波光粼粼的海面下有個暗流「蘭嶼特定區計畫」潛伏,伺機而動。
「蘭嶼特定區計畫」如同隱藏在波光粼粼海面下的一股暗流,伺機而動。攝影/何怡君
(待續)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