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蘭嶼專題/後記:淡季時節,我們在蘭嶼的七天……


 何怡君的採訪筆記 

出發前往蘭嶼前,我們已先做了數週預備,了解蘭嶼經濟特區的相關資料與當地的傳統文化。然而,再多的準備也比不上眼所見、耳所聞。

當島上的環島公路在左手依山、右手近海之下變得狹窄時,心在大海、山巒與天空的藍綠交織中變得遼闊。

當坐在達悟族傳統地下屋的的客廳--屋前小草地上時,綠色坐墊柔軟得分不清是泥土或雞屎,身體與自然融為一體,那溫暖讓人想賴上一整年的黃昏。 當吃著冷藏數月的飛魚時,日日飛躍的魚身充滿嚼勁,心想:「這是活躍的生命啊!」而當地的達悟族人,放牧的雞、豬、羊亦如是。

當原先預設報導的終極關懷在當地受到質疑時,回頭看見自己從未發現的漢人本位主義,直接將當地聲音放在受迫害的弱勢定位。 

然而,沒發現的是,當來到這裡,抬起頭往前看,看到的是達悟族人深邃的尊嚴,緩步走在祖先的傳承與未來的發展路上,不後退、不抄襲,雖有疑惑,但,是強勢的步伐、是選定的路。

在這路途上,我們只是一具乘載的器皿,飄洋過海而來,希望帶回的不只是海的鹹味、飛魚的甜味,而是打包數百年以來,達悟族人生活在這裡的「智慧」,以「傳承」和「應變」調配,以及加入多量的「尊重」和「溝通」醃漬,盡我們所能的,保鮮後分送。

 陳品君的採訪筆記 

蘭嶼,一個漢人才是少數民族的台灣離島。在這裏,太陽西沉後,晚上七八點街上一片靜謐,騎車20分鐘後,才能找到填飽肚子的食堂。一位民宿老闆說,在蘭嶼不是觀光客最大,是廚師最大,他不想做,你就沒有東西吃。

來到蘭嶼,旅客務必謙卑,也勢必謙卑。夜晚的路燈只有在某些路段才會指引你前方的路,在黑色裡你學得緩、學得慢,那個騎乘速度是在你能看見燈照範圍中前進。

蘭嶼人不是你們想得那麼單純了,一位受訪者說。初接到我們的約訪,他想像我們是著西裝打領帶的學術人士,打著訪調的名號詢問他們島上事務好備之後的官方計畫。幾位受訪者起初對我們的約訪不是很放心,他們認為,我們要著手的事肯定又是政府準備端出哪項計畫之前的前置作業。

位於台灣台東90.8公里之外,被媒體忽略太久太久,蘭嶼人收看基隆小鴨風潮的新聞、投入十塊十塊唱著KTV流行的歌曲、看著在臺灣重播第五次的8點檔。在這地方7天,聽著對面的發展協會每天播送出來的歌曲,閩南語歌、國語歌、老歌,最後一天,流出的是原民歌曲。

 陳芛薇的採訪筆記

小島上的人際網絡 小島上只有4000多位居民,比一間大學的學生人數還少,因此小島上的人際網絡很可愛、很奇妙。

為了訪問東清七號地自救會(下稱「東清自救會」)發言人張海嶼,我們於東清教會旁等待。踏出部落巷道,路邊的桌子旁,一位留著長鬍子的男子問我們是否在找他,我們愣了好一會後,才試探性地問他是否是某某某,這時只見他點點頭,原來他就是我們又寫信又登門拜訪,找了好幾天但始終聯絡不到的達悟族海洋文學作家夏曼.藍波安。

之後,夏曼.藍波安解釋,他與人相處很看感覺,本來他沒有要回覆我們邀訪的打算。於是,在因緣巧合下,我們訪問到本來約訪不到的對象。

除此之外,這個約訪的故事還有一段小插曲。我們住的民宿的老闆兒子,前幾天碰到我們時都會問,有沒有看到夏曼,當無功而返的我們搖搖頭時,他總會說,「欸今天,我才看他騎車經過耶!」驚訝我們怎麼都找不到夏曼.藍波安。

某日採訪結束後,路經朗島與椰油部落間的祈禱營地,許多人正向洞穴中的十字架祈禱。我們趨上前,很是好奇但又不知道如何問起。一位男子介紹站在一旁的教會傳道王榮基給我們認識。於是,我們後來就站在路邊,與他閒談近兩小時,從祈禱營地聊到我們的報導,隔日則正式約訪他近兩小時。 某天的訪談中,受訪者是民宿業者,住宿在那的荷蘭學生也一同加入訪談,她是研究人類學的大四學生,後來幾天也和我們同去採訪。而巧的是,路上結識的王傳道也說在幾天前,才接受過那位荷蘭學生的訪問。這就是小島上小而奇妙的人際網絡。

「你們」、「我們」 

淡季,走在蘭嶼街上,常有熱情的蘭嶼人跟你打招呼;至小吃店,老闆娘也會熱情地跟你們聊起天來。然而在閒聊、訪問中,蘭嶼人都會把我們歸類為「你們」,「你們」代表著台灣本島、代表漢人,「我們」代表蘭嶼人、達悟族人。漢人、達悟族人,我原本以為沒有你我之分,第一次感受到因為地理位置和文化差異,而存在的明顯區隔。有了區隔後,也才發現彼此間的不同,他們面對許多外來問題的積極、不放棄,談起蘭嶼都侃侃而談,展現對自身土地的珍視。小島並不大,卻有如此高的凝聚力,讓我暗自地敬佩、欽羨不已。

因為訪問踏上蘭嶼,這座美麗的人之島;然而透過熱愛家園的達悟族人看蘭嶼,看到的不僅僅是美麗如世外桃源的風景,還有他們對這片土地的深刻情感。蘭嶼一直有許多外力想入侵,但他們一次次努力地擋下。東清自救會發言人張海嶼的太太帶我們去看他們抗爭後,好不容易爭取回來的東清七號地。七號地上插著不同鄰的小木牌,大家正在依分配到的耕地,鬆土、種下不同作物。而那一份份臉上由衷發出的喜悅,令人難以輕易忘懷。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南方音樂夢/他,催生洋樓裡的樂團成為南臺灣音樂人才的搖籃

◎文/陳品君;照片提供/鄭國勢、洪梅芳、陳美玲、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鄭有忠在80年前創辦私人管絃樂團,經常受邀演出甚至環島巡演,在南臺灣逐漸打響名號。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成立公營交響樂團,他邀集團員徵選,超過半數成為國家樂團第一批成員。五、六○年代,他提著小提琴一周數回往返屏東和高雄、台南之間,啟蒙、培育日後許多樂壇好手和教育者,對南臺灣音樂發展貢獻良多。

北市/臺北機廠指定為國定古蹟 國家鐵道博物館有望

臺北機廠國定古蹟審議當天,臺北機廠文史守護聯盟在北廠門口前繫上黃絲帶祈福。 ◎文、 攝影 /陳品君 歷經近兩年開發、保存爭議,文化部15日審議結果指定臺北機廠為國定古蹟。立法委員管碧玲辦公室代表許陽明表示,接下來將成立公開平台廣邀各界討論,並結合相關團體催生「國立鐵道博物館」,同時也會要求臺北機廠盡快開放導覽。 臺北機廠(下稱「北廠」)過去是臺灣鐵路管理局機具維修與改裝的場所,有「火車醫院」之稱,因高鐵路線、鐵路地下化,2012年底基地遷移到桃園富岡機廠,北廠日後用途頗受注目。 佔地17公頃的臺北機廠位於臺北市松山區精華地段, 北鄰京華城,南鄰大巨蛋、松山文創園區。 2013年底至2015年初,立法委員管碧玲以三次交通委員會提案、一次內政委員會提案、一次總預算決議,要求臺鐵向文化部提送國定古蹟審查案,並且在文資審議未定案前,營建署不得決定都審。最後立法院通過104年總預算決議,要求臺鐵必須向文化部提送國定古蹟審議資料。另外管也拜會臺北市政府副市長林欽榮、文化局長倪重華及都發局長林洲民尋求共識,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才得以辦理這次的國定古蹟審議。 北廠在成為國定古蹟之前,最早在2000年臺北市政府已指定澡堂為市定古蹟,2013年又新增原動室、鍛冶工場、組立工場為市定古蹟,另外登錄總辦公室、柴電工場、客車工場等為為歷史建築。 立法委員鄭麗君辦公室代表李宜修指出,過去北廠內建築被零散指定古蹟,但北廠歷史意義不僅如此,必須以更宏觀角度來看松山區工業遺產。「比如興雅國小一帶,還有日治時期的東興國民住宅在戰後變成臺鐵員工宿舍,都是過去配合臺北機廠形成的聚落。」他認為,從周圍的工業聚落再回頭來看臺北機廠,全區保存才有辦法彰顯歷史紋理和鐵道文化意義。 臺北機廠文史守護聯盟(下稱「機廠守護聯盟」)除了訴求北廠指定為國定古蹟,還有全區保存。機廠守護聯盟認為,工業遺址規畫不能僅就個別建築價值,還必須考量整體生產、修復動線和地景脈絡,促成「活的鐵道博物館」。 他們以北廠東南區的廠房為例,當火車在「客車工場」維修後,會透過「移車台」移送到「油漆工場」噴漆,因此無論是「客車工場」、「移車台」或「油漆工場」,一旦其中一處未獲保留,後人難以瞭解「火車醫院」維護機體的全貌。 聯盟成員黃立品呼籲審議委員 在古蹟審議中能完整保留器具和設施,...

水果王國的未來之星(下)/少蟲害、低人工,專家推薦有機栽培——投入「新興果樹」前這些報你知!

 ◎文/陳品君 隨著氣候暖化,熱帶果樹前景可期,然而從種下樹苗到採收,農民必須耐得住性子。依栽種方式差異,黃金果結果需要2到5年、榴槤蜜能夠採收要等上3到6年、紅毛丹則是2.5到6年才有果子採,甚至也有農家種下樹苗後,望穿秋水10年都還盼不到一顆果實──種植時間拉長、收穫變數增加,誰也無法保證未來果樹的經濟價值。

南方音樂夢/70年前,屏東私人樂團半數成員進入國家交響樂團

◎文、攝影/陳品君 七月天的屏東夕陽剛斜下,晚風起,盤旋在海豐上空的溽氣四散。這天早用晚飯的人似乎多了些,如果不是平日少見的生面孔,還以為三三兩兩的身影只是飯後散步的晚景。這群人或騎車或走路往同一方向去,循著他們,在三山國王廟旁的巷口內拐幾個彎,傳統閩南式建築映入眼簾,此時,耳邊傳來三 、 四○年代流行歌謠,入口兩座早年農業社會的製糖石磨顯眼,令人有些時空錯置感……

馬卡道族文化復振(二)/奮鬥20年,他們仍要不回原本的名字……

攝影/林聰勝   ◎文/陳品君、攝影/林聰勝、陳品君 屏東縣萬巒鄉位於南台灣北大武山腳下,鄉境內座落東邊的是排灣部落、西側是客家村、東南邊則是閩南村。近山鄰近的加匏朗、赤山、萬金等村在1935年日本時代國勢調查中,人口統計有近2000位熟蕃。60歲的潘謙銘住在以聖誕季聞名的萬金天主教堂附近,是操著一口流利閩南話的虔誠天主教徒。35歲以前,有人因他深邃的臉孔問:「是原住民嗎?」他回答:「媽媽那邊有荷蘭血統。」 

善用數位出版,NPO宣傳事半功倍

◎文/陳品君 一本電子書網路標價0元,但如果上架者在底下標註「如果你覺得內容好,請以100元支持我們」,這樣的實際購買人數會有多少?

南方音樂夢/在屏東崇蘭昌黎殿看見與聽見80年前樂團故事

◎文、攝影/陳品君 80年前,屏東海豐洋樓起家的 有忠管絃樂團 隨著團員逐漸凋零畫下休止符。財團法人蕭珍記文化藝術基金會近年發起數場「吾等再現音樂會」,邀請樂團成員後人與愛樂人士,透過臺灣經典曲目向曾經在屏東平原上奏起悠揚樂音的先人致意。

台東/利卡夢部落小孩與他們的菜

(本文為作者任職 《上下游新聞》期間發表作品〈讓靈魂會癢到跑掉的、吃了會尿很遠的植物,利卡夢的小孩與他們的菜〉,原文刊載 於此 ) ◎文/陳品君 部落一角,活動中心斜坡旁幾顆立正站好的檳榔樹間可見裝飾圍籬──今天可能是「捕夢網」、「花環」,隔兩天可能是「人面蜘蛛」。大人先是擬定圖案外形與骨幹,隨季節變化材料;孩子發揮巧思將綠葉紅花填補入裡──學校隔著一道自然系圍籬,與產業道路、住家、活動中心層層疊疊相望。 太陽熱情如火的六月中,自然系圍籬旁的活動中心驪歌響起,台東卑南利嘉國小五位畢業生穿過芋葉、小米、紅藜、黃瓜等蔬果藤木裝飾搭建而成的植物拱門,象徵邁向人生新階段。舞台背景裝飾則有鳳梨、月桃果、腎蕨、山藥等,這些植物好朋友日日夜夜在田間、林道、菜園、校園、部落餐桌上陪伴在場的孩子。而他們與孩子祖先緊密聯繫落下的生活智慧,從山林鄉間、從代代相傳,收進了《你是我的菜:利卡夢生活植物》一書中。 台東卑南利嘉國小畢業典禮布置可見部落生活植物。(攝影/陳品君)

屏東九如/玄天上帝聖誕花團錦簇,龔泰文領團隊深耕鄉村20餘年打造台灣蘭展

  ◎文/陳品君 神明生日,不僅有整園的蘭花祝壽,祂還會選出其中的蘭花冠軍! 原來是位在屏東九如的北玄宮,每逢三月初三玄天上帝聖誕前後,也是「台灣蘭花節」熱鬧時。 而主力推手,是從小在九如鄉間長大的龔泰文。他當初因為阿姨贈送的一盆黃金石斛蘭而走進花草世界,研讀農園生產專業、並在1999年辦理第一屆台灣蘭花節,後來團隊將蘭展帶進鄉村,帶進北玄宮,延續至今。 龔泰文從最初欣賞蘭花、學以致用到專業培育,即便農會工作繁忙,他也不忘推廣蘭花之美,將花卉知識分享給大眾,讓蘭的姿態更貼近人們生活,點綴日常風景。

屏東/屏科大研究台灣猛禽之死,6成樣本驗出老鼠藥殘留

(本文為作者任職《上下游新聞》期間發表作品〈農人與老鼠戰爭,黑鳶大冠鷲流血陪葬!屏科大研究,超過六成猛禽樣本驗出老鼠藥〉,原文刊載 於此 )  ◎文/陳品君 一隻失去翱翔天際神采的病懨懨黑鳶,嘴巴微微開闔開闔地躺在屏東科技大學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一旁獸醫師緊急施打解毒針和輸液,經過一番搶救後,黑鳶仍無法重回蒼穹懷抱,枉死在冰冷的看診檯上。  這隻2013年在東港枉死的黑鳶後經送驗。報告結果顯示,鳥屍內驗出老鼠藥,成分有可滅鼠(Brodifacoum),加上經獸醫解剖確定有內出血,屏東科技大學鳥類生態研究室(下稱「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證實,這隻黑鳶是台灣鳥類研究紀錄中,第一隻因老鼠藥中毒死亡的猛禽。  黑鳶之死,開啟了大規模的台灣猛禽體內老鼠藥殘留調查,由防檢局邀集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臺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路殺社等單位共同投入,總計檢驗自2010至2018年全台各地蒐集21種猛禽物種、200多件肝臟樣本。結果顯示,共有10種猛禽、超過6成的樣本驗出老鼠藥殘留,顯示老鼠藥普遍進入台灣生態食物鏈, 此研究論文在2019年發表於環境科學領域的權威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相較於其他猛禽類獵捕活鼠, 黑鳶還會撿拾鼠屍為食, 因此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也呼籲農家應檢拾鼠屍, 避免黑鳶食用而間接中毒。 (圖片提供/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 屏科大黑鳶研究,老鼠藥抗凝血劑導致出血   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自2011年投入黑鳶研究,後來陸續收到中毒黑鳶,才有為確認黑鳶死因而嘗試不同的檢驗項目。「猛禽會中毒就是從牠的食物下手。」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研究員林惠珊指出,依據猛禽食物來源決定相關檢測,包含農藥、老鼠藥、水產禁藥、甚至還有重金屬等殘留物檢測。 「由於2013年的東港黑鳶體內沒有驗出農藥,加上有血便和胃出血的症狀,於是我們懷疑牠是否吃到中毒老鼠?是否因老鼠藥中的抗凝血劑成分導致內出血?」論文第一作者、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研究員洪孝宇說。 由屏科大教授孫元勳(右)領軍的鳥類生態研究室投入猛禽研究多時, 左為研究員洪孝宇。 (攝影/陳品君) 食蛇鼠連帶中毒,猛禽內臟出血不止而亡 台灣目前核准的老鼠藥都屬於抗凝血劑,猛禽中毒後破壞體內凝血功能,所以會血流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