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蘭嶼專題/後記:淡季時節,我們在蘭嶼的七天……


 何怡君的採訪筆記 

出發前往蘭嶼前,我們已先做了數週預備,了解蘭嶼經濟特區的相關資料與當地的傳統文化。然而,再多的準備也比不上眼所見、耳所聞。

當島上的環島公路在左手依山、右手近海之下變得狹窄時,心在大海、山巒與天空的藍綠交織中變得遼闊。

當坐在達悟族傳統地下屋的的客廳--屋前小草地上時,綠色坐墊柔軟得分不清是泥土或雞屎,身體與自然融為一體,那溫暖讓人想賴上一整年的黃昏。 當吃著冷藏數月的飛魚時,日日飛躍的魚身充滿嚼勁,心想:「這是活躍的生命啊!」而當地的達悟族人,放牧的雞、豬、羊亦如是。

當原先預設報導的終極關懷在當地受到質疑時,回頭看見自己從未發現的漢人本位主義,直接將當地聲音放在受迫害的弱勢定位。 

然而,沒發現的是,當來到這裡,抬起頭往前看,看到的是達悟族人深邃的尊嚴,緩步走在祖先的傳承與未來的發展路上,不後退、不抄襲,雖有疑惑,但,是強勢的步伐、是選定的路。

在這路途上,我們只是一具乘載的器皿,飄洋過海而來,希望帶回的不只是海的鹹味、飛魚的甜味,而是打包數百年以來,達悟族人生活在這裡的「智慧」,以「傳承」和「應變」調配,以及加入多量的「尊重」和「溝通」醃漬,盡我們所能的,保鮮後分送。

 陳品君的採訪筆記 

蘭嶼,一個漢人才是少數民族的台灣離島。在這裏,太陽西沉後,晚上七八點街上一片靜謐,騎車20分鐘後,才能找到填飽肚子的食堂。一位民宿老闆說,在蘭嶼不是觀光客最大,是廚師最大,他不想做,你就沒有東西吃。

來到蘭嶼,旅客務必謙卑,也勢必謙卑。夜晚的路燈只有在某些路段才會指引你前方的路,在黑色裡你學得緩、學得慢,那個騎乘速度是在你能看見燈照範圍中前進。

蘭嶼人不是你們想得那麼單純了,一位受訪者說。初接到我們的約訪,他想像我們是著西裝打領帶的學術人士,打著訪調的名號詢問他們島上事務好備之後的官方計畫。幾位受訪者起初對我們的約訪不是很放心,他們認為,我們要著手的事肯定又是政府準備端出哪項計畫之前的前置作業。

位於台灣台東90.8公里之外,被媒體忽略太久太久,蘭嶼人收看基隆小鴨風潮的新聞、投入十塊十塊唱著KTV流行的歌曲、看著在臺灣重播第五次的8點檔。在這地方7天,聽著對面的發展協會每天播送出來的歌曲,閩南語歌、國語歌、老歌,最後一天,流出的是原民歌曲。

 陳芛薇的採訪筆記

小島上的人際網絡 小島上只有4000多位居民,比一間大學的學生人數還少,因此小島上的人際網絡很可愛、很奇妙。

為了訪問東清七號地自救會(下稱「東清自救會」)發言人張海嶼,我們於東清教會旁等待。踏出部落巷道,路邊的桌子旁,一位留著長鬍子的男子問我們是否在找他,我們愣了好一會後,才試探性地問他是否是某某某,這時只見他點點頭,原來他就是我們又寫信又登門拜訪,找了好幾天但始終聯絡不到的達悟族海洋文學作家夏曼.藍波安。

之後,夏曼.藍波安解釋,他與人相處很看感覺,本來他沒有要回覆我們邀訪的打算。於是,在因緣巧合下,我們訪問到本來約訪不到的對象。

除此之外,這個約訪的故事還有一段小插曲。我們住的民宿的老闆兒子,前幾天碰到我們時都會問,有沒有看到夏曼,當無功而返的我們搖搖頭時,他總會說,「欸今天,我才看他騎車經過耶!」驚訝我們怎麼都找不到夏曼.藍波安。

某日採訪結束後,路經朗島與椰油部落間的祈禱營地,許多人正向洞穴中的十字架祈禱。我們趨上前,很是好奇但又不知道如何問起。一位男子介紹站在一旁的教會傳道王榮基給我們認識。於是,我們後來就站在路邊,與他閒談近兩小時,從祈禱營地聊到我們的報導,隔日則正式約訪他近兩小時。 某天的訪談中,受訪者是民宿業者,住宿在那的荷蘭學生也一同加入訪談,她是研究人類學的大四學生,後來幾天也和我們同去採訪。而巧的是,路上結識的王傳道也說在幾天前,才接受過那位荷蘭學生的訪問。這就是小島上小而奇妙的人際網絡。

「你們」、「我們」 

淡季,走在蘭嶼街上,常有熱情的蘭嶼人跟你打招呼;至小吃店,老闆娘也會熱情地跟你們聊起天來。然而在閒聊、訪問中,蘭嶼人都會把我們歸類為「你們」,「你們」代表著台灣本島、代表漢人,「我們」代表蘭嶼人、達悟族人。漢人、達悟族人,我原本以為沒有你我之分,第一次感受到因為地理位置和文化差異,而存在的明顯區隔。有了區隔後,也才發現彼此間的不同,他們面對許多外來問題的積極、不放棄,談起蘭嶼都侃侃而談,展現對自身土地的珍視。小島並不大,卻有如此高的凝聚力,讓我暗自地敬佩、欽羨不已。

因為訪問踏上蘭嶼,這座美麗的人之島;然而透過熱愛家園的達悟族人看蘭嶼,看到的不僅僅是美麗如世外桃源的風景,還有他們對這片土地的深刻情感。蘭嶼一直有許多外力想入侵,但他們一次次努力地擋下。東清自救會發言人張海嶼的太太帶我們去看他們抗爭後,好不容易爭取回來的東清七號地。七號地上插著不同鄰的小木牌,大家正在依分配到的耕地,鬆土、種下不同作物。而那一份份臉上由衷發出的喜悅,令人難以輕易忘懷。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水果王國的未來之星(下)/少蟲害、低人工,專家推薦有機栽培——投入「新興果樹」前這些報你知!

 ◎文/陳品君 隨著氣候暖化,熱帶果樹前景可期,然而從種下樹苗到採收,農民必須耐得住性子。依栽種方式差異,黃金果結果需要2到5年、榴槤蜜能夠採收要等上3到6年、紅毛丹則是2.5到6年才有果子採,甚至也有農家種下樹苗後,望穿秋水10年都還盼不到一顆果實──種植時間拉長、收穫變數增加,誰也無法保證未來果樹的經濟價值。

水果王國的未來之星(上)/紅毛丹、榴槤蜜、黃金果之外,這些水果台灣也吃的到

◎文/陳品君 紅龍果、紅毛丹、榴槤蜜、黃金果、星蘋果、巴西櫻桃、白柿、嘉寶果,這些近幾年在台灣各地慢慢培育起來的新型水果,你吃過哪些? 這些水果是經過試種與研究,2011年由學者劉碧娟、顏昌瑞提出適合在台灣種植的熱帶果樹,其中只有紅龍果是今日在大賣場、菜市場常見的水果,也反映新興水果在市場上仍待開拓。 以學者評估未來可商業栽培的潛力水果──紅毛丹、榴槤蜜、黃金果為例,新興果樹帶給台灣農業哪些機會?這些水果有哪些潛力?  台灣中南部果園越來越能看見原產於東南亞的紅毛丹。 (攝影/陳品君) 台灣是水果寶島,氣候暖化有助榴槤蜜繁衍 「熱帶、亞熱帶、溫帶的果樹大多可以在台灣找到地方種,栽培環境上沒有太大問題。」果樹專家、屏科大農園系教授顏昌瑞表示,台灣是生產水果的寶島,兩、三百年來都有如芒果、蓮霧、芭樂、釋迦等外來水果陸續引進台灣,逐漸適應氣候與土壤而穩定栽培。 受到氣候暖化影響,新興熱帶果樹在台灣的生長環境上,「氣候」與「天氣」既是機會也是威脅。以原產馬來西亞及印尼一帶的榴槤蜜為例,最適宜生長溫度為年均溫27至31℃,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顯示,歷年恆春測站測得年均溫在2015年首次突破26 °C,近年來在中南部鄉村逐漸可以看得到這些熱帶果樹。 早在1990年代,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下稱「農試所鳳山分所」)就已引進榴槤蜜,但因為台灣偶有寒流,幼株無法順利越冬存活下來,近幾年透過嫁接技術,利用對台灣氣候適應較強的波羅蜜為砧木,才逐漸試種成功。雖然氣候暖化賦予榴槤蜜在台灣生長的機會,但一旦有持續幾天的低溫出現,幼株還是可能無法耐寒而死去。 近年來屏東鄉村不少農家檳榔轉作, 許多人選擇種植如榴槤蜜、 黃金果等好管理的新興果樹。 (攝影/陳品君) 天時地利的風土條件,孕育甜美黃金果 含有豐富膠質,果肉呈半透明狀的黃金果,也是在台灣落地生根的熱帶果樹之一。台東太麻里果農廖俊盛曾經分別在平地、山坡測試種植黃金果的差異,發現種在海拔350至400公尺、面東、山巒懷抱的果樹,吸收了空氣中的太平洋水氣與礦物質,加上半日照及溫差較大的環境,讓結出的果實口感緊實、甜度提高。 天時地利的風土是上天的饋贈,「早上吹海風,下午山風下來,果園位於包覆式山谷間,海風裡面很多海洋微量元素如鈉離子,就會飄上來囤積在山谷裏面──在山風、海風吹拂下,豐富的天然物質留在果...

馬卡道族文化復振(二)/奮鬥20年,他們仍要不回原本的名字……

攝影/林聰勝   ◎文/陳品君、攝影/林聰勝、陳品君 屏東縣萬巒鄉位於南台灣北大武山腳下,鄉境內座落東邊的是排灣部落、西側是客家村、東南邊則是閩南村。近山鄰近的加匏朗、赤山、萬金等村在1935年日本時代國勢調查中,人口統計有近2000位熟蕃。60歲的潘謙銘住在以聖誕季聞名的萬金天主教堂附近,是操著一口流利閩南話的虔誠天主教徒。35歲以前,有人因他深邃的臉孔問:「是原住民嗎?」他回答:「媽媽那邊有荷蘭血統。」 

屏東/復辦祭典第二年,老埤重現馬卡道族古謠

◎文字、攝影/陳品君 頭戴埔姜葉飾品,臉上顯露幾分羞澀,84歲的老埤村民潘阿採在主持人邀請下緩步走到廣場中央。眾人手牽起手環繞耆老,引領她進入記憶漩渦。緊閉雙眼,她回到跟著阿嬤參與祭典的16歲那年,彷彿時空隔閡不曾磨損隱去的名,阿採輕擺身子,一字字唱出彼時迴繞耳畔的馬卡道古謠。

馬卡道族文化復振(一)/祭典辦了,錢花了,然後呢?

攝影/陳品君  ◎文/陳品君、攝影/林聰勝、陳品君 2015年12月25日,屏東縣文化處長吳錦發在高樹加蚋埔部落祭典舞台上宣布:「鄉親只要找到日本時代戶籍謄本,上面有登記『熟』字,(未來)就可以到民政處登記為馬卡道族。」一個月後,留著排灣族血液的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在台東謝票時,提到將在今年8月1日履行競選承諾,以元首身分向原住民道歉。在馬卡道族文化復振走了20多年的耆老潘安全問:「向原住民道歉……那包含平埔族嗎?」

馬卡道族文化復振(三)/信耶穌、信媽祖,都拜阿姆姆

攝影/林聰勝 ◎文/陳品君、攝影/林聰勝、陳品君 2015年秋天,內埔老埤老祖祠前一群人身穿深藍色底、「8」字圖樣的T恤,有的拉筋、原地跑跳,一旁八色旗幟醒目。文獻可見18世紀清朝統治一百餘年間,鳳山縣八個平埔熟番社稱「鳳山八社」,也是今日對馬卡道族另一稱號。只見旗幟分別標示:塔樓社、武洛社、阿猴社、上淡水社、下淡水社、力力社、放索社、茄藤社,「鳳山八社」就在這場消失近50年的內埔老埤走鏢儀式中揚向天際。  學界雖然對鳳山八社各社傳統領域還沒有定論,但可以確定的是,如今想在屏東縣里港鄉塔樓村找尋塔樓社,或是想在同縣的崁頂鄉力社村找尋力力社的影子,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隨著生計、婚姻、水患、軍屯、教難、移民拓墾等因素,200多年前居於沿海平原與西部沖積平原的地區馬卡道人便迫於現實,陸續離開家園。

屏東竹田/為了守住老人家的健康與歡笑,濃情客家庄打造阿婆阿伯个快樂天堂!

◎文/陳品君 想像一下,一個身體機能慢慢退化的老人家,他變得時常忘東忘西,有時候聽不懂別人表達的意思,對於他人不時的提醒感到懷疑,待人處事上也再三出錯,甚至影響與家人間的關係。 老人家一方面身體病痛不斷,一方面對於生活亂了步調感到情緒低落,種種的身心煎熬,上了年紀的長輩,難道只能接受這樣的自己嗎?位於屏東縣的一個客家村落,社區居民為了守住高齡與失智長者的健康與歡笑,正攜手為他們編織一張安全守護網。 自古鄰里守望相助,高齡友善社區 西勢打頭陣 位於屏東縣竹田鄉的西勢社區,北接麟洛與萬丹鄉,這裡是以客家族群為主的聚落,屬於「六堆」之一,在清代,客家人曾在此保鄉衛土集結成隊(堆)。 相中西勢社區自古以來鄰里守望相助的背景,縣政府希望可以營造這裡成為友善長者的示範社區。對六堆民眾來說,社區內的忠義亭不僅是先祖在清代出戰前的誓師地,也是現代感念先烈的祭祀場所,而忠義亭旁邊的客家文物館,則是民眾學習並傳承客家文化的根據地。 從這兩個場所與老人文康中心為蛋黃區向外延伸,並以文物館內的樂智屋為基地,在政府資源挹注下,社區與學術、公務機關合作,不僅規劃友善環境與空間,也培訓居民和商家學習如何陪伴高齡與失智長者,以及面對自己的老後生活。  國中生從小旅行認識友善社區      2019年,屏東市區的公正國中學生,因參與「台灣設計展x屏東超級南—竹田西勢樂智友善社區小旅行」來到竹田鄉西勢村。 一行人從西勢火車站出發後,導覽員阮鍾月英向他們介紹西勢車站在竹田鄉一帶交通上的重要性:「(車站)以前是比較舊的建築,因為配合(鐵路)高架的關係,所以都重新改建。我們西勢車站應該是(旅客)從內埔那邊過來的,還有竹田本身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交通地點。」 在這幾年鐵路高架化後,乘載村民記憶的西勢火車站,經由改建煥然一新。入口名為《等待》的3D地畫作品,重現一幕幕旅人離別或是回鄉的場景。 離開西勢車站的隊伍前往下個定點,在過馬路時,行人專用號誌傳出一連串的人聲。 「大哥大姐紅燈了,莫過喔! 大哥大姊綠燈了,可以過了!緊緊來。 」 全台灣只有在竹田西勢才看得到的「長輩版」行人專用號誌,不僅有小綠人牽著老綠人的動畫顯示,還放大倒數秒數字體,並且傳來縣長潘孟安的小心過馬路叮嚀聲,這些都是結合生活與科技的設計巧思。 而在社區內的竹田國中則從2015年學期開始,在課堂中教...

屏東內埔/解密老埤:山腳居民復振消失一甲子的馬卡道族祭典

實在是太久了、也找不到了, 所以說要復振這塊, 也跟時間在搶......跟時間在賽跑。 有的去問一問真的就過一段時間就不見了......就過世了。 所以有時候問到不敢去問啊! 但是就是從目前所留下來的比較急的, 其實還有一些人知道, 一些零零鎖鎖加起來, 應該可以把它復振起來! ——2019/11/7 老埤馬卡道文化協會理事長潘燕寶  ◎文/陳品君 在來自屏東高樹加蚋埔、萬巒加匏朗等族親協助之下,約一甲子不再舉行的馬卡道族內埔老埤祭典,在農曆10月15日得以重現,轉眼來到第四年。 老埤村耆老潘明文回憶起半世紀前的祭典活動:「斬豬,箍做伙佇遐跳舞、佇遐斬豬。做酒是較早用秫仔秫米來做酒,像現在太白酒仝款,趒戲時一人啉一杯、一人啉一杯,團體這樣下去啉,在那裡箍做伙唱歌,唱到半途再下去斬豬。」(斬豬,還有圍在一起跳舞。製酒是用糯米製作,如同現在的太白酒。趒戲時一人喝一杯、一人喝一杯,好幾個人下去喝,圍在一起唱歌,唱歌到一半再去斬豬。) 而耆老潘阿彩則憶起十幾歲時古謠,唱了幾句以後直說自己記不得了,旁人一句「你現在還唱得很好啊」,讓她展開了笑靨。 老埤村內石碑,反映百年前 原 客 閩 互動 老埤村位於屏東縣內埔鄉東側,全台校園土地面積最大的屏東科技大學就在這裡。日治時期的老埤庄則包含現在的老埤、中林、龍泉等村莊範圍,這個區域,在兩百多年前的清治時期,是山區與平地間的通道口,村民除了以閩南與客家族群為主,根據學者研究,部分居民流有屬於南島民族的馬卡道族血緣。 常駐內埔地區,研究台灣開發與族群關係廿多年的學者簡炯仁便認為,老埤地名中藏著消失已久的南島語言,他表示:「這个老埤,我相信這毋是講遮有個埤蓋老,不是,應該是平埔仔話,到尾仔漢人來,用漢字把它翻譯的——老埤Laopi。」 19世紀的東港溪流域,從西南沿海到東部山區,先民為了在此生存,閩南、客家、平埔及山地族群間互有來往交涉。而位在村內五穀宮旁的「奉憲封禁古令埔碑」,反映當時三個族群在此爭取土地與水源空間數年,官府才結案立碑。碑上記錄,只准地方社民自行墾殖,嚴禁閩南和客家人占用古令埔地開墾耕作。簡炯仁認為是一個很重要的裁判,「在嘉慶20年(1815年)的時候,這個汪先生他裁判這樣以後,他們(地方社民)才有辦法保存在這裡。」 老埤村的馬卡道族,有學者認為是源自清代文獻所指屏東平原八個番社「鳳山八社」中的下淡水社,下淡水社...

屏東/屏科大研究台灣猛禽之死,6成樣本驗出老鼠藥殘留

(本文為作者任職《上下游新聞》期間發表作品〈農人與老鼠戰爭,黑鳶大冠鷲流血陪葬!屏科大研究,超過六成猛禽樣本驗出老鼠藥〉,原文刊載 於此 )  ◎文/陳品君 一隻失去翱翔天際神采的病懨懨黑鳶,嘴巴微微開闔開闔地躺在屏東科技大學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一旁獸醫師緊急施打解毒針和輸液,經過一番搶救後,黑鳶仍無法重回蒼穹懷抱,枉死在冰冷的看診檯上。  這隻2013年在東港枉死的黑鳶後經送驗。報告結果顯示,鳥屍內驗出老鼠藥,成分有可滅鼠(Brodifacoum),加上經獸醫解剖確定有內出血,屏東科技大學鳥類生態研究室(下稱「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證實,這隻黑鳶是台灣鳥類研究紀錄中,第一隻因老鼠藥中毒死亡的猛禽。  黑鳶之死,開啟了大規模的台灣猛禽體內老鼠藥殘留調查,由防檢局邀集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臺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路殺社等單位共同投入,總計檢驗自2010至2018年全台各地蒐集21種猛禽物種、200多件肝臟樣本。結果顯示,共有10種猛禽、超過6成的樣本驗出老鼠藥殘留,顯示老鼠藥普遍進入台灣生態食物鏈, 此研究論文在2019年發表於環境科學領域的權威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相較於其他猛禽類獵捕活鼠, 黑鳶還會撿拾鼠屍為食, 因此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也呼籲農家應檢拾鼠屍, 避免黑鳶食用而間接中毒。 (圖片提供/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 屏科大黑鳶研究,老鼠藥抗凝血劑導致出血   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自2011年投入黑鳶研究,後來陸續收到中毒黑鳶,才有為確認黑鳶死因而嘗試不同的檢驗項目。「猛禽會中毒就是從牠的食物下手。」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研究員林惠珊指出,依據猛禽食物來源決定相關檢測,包含農藥、老鼠藥、水產禁藥、甚至還有重金屬等殘留物檢測。 「由於2013年的東港黑鳶體內沒有驗出農藥,加上有血便和胃出血的症狀,於是我們懷疑牠是否吃到中毒老鼠?是否因老鼠藥中的抗凝血劑成分導致內出血?」論文第一作者、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研究員洪孝宇說。 由屏科大教授孫元勳(右)領軍的鳥類生態研究室投入猛禽研究多時, 左為研究員洪孝宇。 (攝影/陳品君) 食蛇鼠連帶中毒,猛禽內臟出血不止而亡 台灣目前核准的老鼠藥都屬於抗凝血劑,猛禽中毒後破壞體內凝血功能,所以會血流不止...

南方音樂夢/莊壽臣音樂路:1940年代自學樂器到1960年代高級飯店演出

1960年代晚期,國防部藝工隊在臨海大舞廳欣賞樂團演出後,與莊壽臣(前排左一)及其家人合影。右一為歌手余天。 提供/莊佶霖 編按:今年3月,本站收到莊佶霖 留言 與來信。他在「 南方音樂夢 」系列報導中看見阿公「莊壽臣」的名字,想知道報導中的文件、照片從何而來。 莊壽臣曾經是屏東音樂聞人鄭有忠創辦的樂團一員,1940年代晚期北上參加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成立的公營交響樂團(今日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數月。本站近日與莊佶霖聯繫,訪談他所知道的祖父過往,雖然有更多細節需要再確認,但為了讓更多人瞭解臺灣音樂史以及更多有忠管絃樂團成員後人可以查詢到類似資料,本站刊登部份訪談內容,讀者如果有更多補充資料,或是類似背景的後人願意接受本站訪談,歡迎留言或來信: cultureintw@gmail.com 。 ◎文/陳品君、影像提供/莊佶霖 莊壽臣在1976年50歲離世,今年46歲的莊佶霖沒有太多關於阿公的記憶。「年紀到了,會翻一些以前的東西來瞭解家族。去問了姑姑、叔叔,現在不問以後就沒得問了……第三代還可以問的到,第四代應該就沒機會了,像我現在(得到的消息)已經很零散。」他從親友口中、老照片和網路資料一點一滴拼湊阿公的樣子:頂著三七分頭、戴著圓框眼鏡、配上講究裝束。從小自學音樂,為了更上一層樓,師從當時赫赫有名的有忠管絃樂團團長鄭有忠,後來以單簧管項目考進「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交響樂團」(下稱「省交」),而在不同時期,可以在戲院、禮堂、舞廳看見他演奏各式各樣樂器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