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屏東/屏科大研究台灣猛禽之死,6成樣本驗出老鼠藥殘留

(本文為作者任職《上下游新聞》期間發表作品〈農人與老鼠戰爭,黑鳶大冠鷲流血陪葬!屏科大研究,超過六成猛禽樣本驗出老鼠藥〉,原文刊載於此

 ◎文/陳品君

一隻失去翱翔天際神采的病懨懨黑鳶,嘴巴微微開闔開闔地躺在屏東科技大學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一旁獸醫師緊急施打解毒針和輸液,經過一番搶救後,黑鳶仍無法重回蒼穹懷抱,枉死在冰冷的看診檯上。 

這隻2013年在東港枉死的黑鳶後經送驗。報告結果顯示,鳥屍內驗出老鼠藥,成分有可滅鼠(Brodifacoum),加上經獸醫解剖確定有內出血,屏東科技大學鳥類生態研究室(下稱「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證實,這隻黑鳶是台灣鳥類研究紀錄中,第一隻因老鼠藥中毒死亡的猛禽。 

黑鳶之死,開啟了大規模的台灣猛禽體內老鼠藥殘留調查,由防檢局邀集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臺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路殺社等單位共同投入,總計檢驗自2010至2018年全台各地蒐集21種猛禽物種、200多件肝臟樣本。結果顯示,共有10種猛禽、超過6成的樣本驗出老鼠藥殘留,顯示老鼠藥普遍進入台灣生態食物鏈,此研究論文在2019年發表於環境科學領域的權威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相較於其他猛禽類獵捕活鼠,
黑鳶還會撿拾鼠屍為食,
因此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也呼籲農家應檢拾鼠屍,
避免黑鳶食用而間接中毒。
(圖片提供/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

屏科大黑鳶研究,老鼠藥抗凝血劑導致出血 

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自2011年投入黑鳶研究,後來陸續收到中毒黑鳶,才有為確認黑鳶死因而嘗試不同的檢驗項目。「猛禽會中毒就是從牠的食物下手。」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研究員林惠珊指出,依據猛禽食物來源決定相關檢測,包含農藥、老鼠藥、水產禁藥、甚至還有重金屬等殘留物檢測。 「由於2013年的東港黑鳶體內沒有驗出農藥,加上有血便和胃出血的症狀,於是我們懷疑牠是否吃到中毒老鼠?是否因老鼠藥中的抗凝血劑成分導致內出血?」論文第一作者、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研究員洪孝宇說。

由屏科大教授孫元勳(右)領軍的鳥類生態研究室投入猛禽研究多時,左為研究員洪孝宇。(攝影/陳品君)
由屏科大教授孫元勳(右)領軍的鳥類生態研究室投入猛禽研究多時,
左為研究員洪孝宇。
(攝影/陳品君)

食蛇鼠連帶中毒,猛禽內臟出血不止而亡

台灣目前核准的老鼠藥都屬於抗凝血劑,猛禽中毒後破壞體內凝血功能,所以會血流不止,包括口腔出血、皮下血腫和貧血等,中毒動物的內臟會逐漸出血,約5至10天才會死亡,屬於慢性毒。

研究室發現,以活鼠、腐鼠屍或者以蛇類為主食的猛禽是老鼠藥中毒的高危險群。在平原和低海拔地區常見的5種猛禽中,主食鼠類的黑鳶樣本在檢驗出老鼠藥比率高達9成,且檢出的平均濃度也最高(0.211 ppm)。此外,有吃動物屍身習性的黑鳶和主食蛇類的大冠鷲,分別是檢出率和平均濃度第二名,也間接證明以鼠類為食的蛇類可能是食物鏈中傳遞老鼠藥的重要環節之一,造成大冠鷲跟著中毒。

至於在鄉村和都會區常見的鳳頭蒼鷹和領角鴞雖食鼠但食性廣泛,檢驗出老鼠藥的比率卻也都超過5成。

猛禽體內的老鼠藥檢出率和濃度在秋冬季最高,研究室推斷可能跟台灣每年在秋季舉辦滅鼠週有關,滅鼠週發放的藥劑以屬於第二代藥劑的可滅鼠(Brodifacoum)和伏滅鼠(Flocoumafen)為主,是最常在猛禽體內被驗出的成分。另一種常見鼠藥成分撲滅鼠(Bromadiolone)大多登記為環境用藥,因此不只是農業用藥,居家使用的環境用藥同樣會進入食物鏈。

台灣目前核准的老鼠藥都具有抗凝血劑成分,
中毒生物會血流不止,
約5至10天才會死亡,
屬於慢性毒。
(圖片提供/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

一隻鳳頭蒼鷹體內高達六種老鼠藥,野生動物深受其害

台灣自1980年之後核准的老鼠藥幾乎都是第二代老鼠藥,「除了毒性更強,在身體裡面累積的時間也會更長。」洪孝宇指出,第二代藥劑在老鼠體內要自然代謝的時間長達200天以上,期間很容易經過食物鏈傳遞和累積。研究中就發現許多猛禽體內驗出不只1種老鼠藥成分,曾有一隻鳳頭蒼鷹體內高達6種老鼠藥,代表反覆吃進帶有不同藥劑的老鼠。

除了猛禽,其他會掠食老鼠的野生動物如草鴞、石虎、蛇也可能深受其害,甚至是一般小動物如松鼠、白鼻心、貓狗也可能誤食枉死,洪孝宇補充:「其實還有非常多的管道會傳播老鼠藥,比如農民常把藥劑跟一些穀類混合引誘老鼠,但小鳥,甚至是昆蟲、蛞蝓、蝸牛都有可能吃掉這些混合物,牠們又再被天敵吃掉(因此天敵體內便含有老鼠藥)。」因此在生態系裡面,老鼠藥的傳播路徑非常多元。

市面上的老鼠藥琳瑯滿目,
都具有抗凝血劑成分。
防檢局呼籲農家用藥應減量使用,
避免殘害非鼠類生物。
(圖片提供/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

亞洲第一份研究,過去台灣未做檢驗

老鼠藥對生態的毒害,在歐美已有許多研究證實,也已經開始限制鼠藥使用,而這項研究卻是亞洲第一份針對猛禽體內老鼠藥殘留的篩檢研究。「老鼠藥已經用了那麼久,到這幾年才開始發現猛禽中毒的問題,是因為以前台灣從來沒有在做檢驗。」

洪孝宇解釋,國內近幾年才有猛禽老鼠藥中毒的確定案例,一方面是猛禽中毒後可能因為虛弱、行動遲緩而被車撞或遭天敵攻擊,死因受到誤判;另一方面是檢驗所費不貲,且少有檢驗老鼠藥殘留需求申請,因此多數檢驗中心都沒有準備老鼠藥的標準品,無法定量檢驗。2013年開始,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在愛鳥人士資助之下,得以採買標準品檢驗。

由於老鼠藥並不是常見的檢驗項目,
以往猛禽受傷或死亡的原因容易受到誤判。
(圖片提供/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

猛禽中毒的季節性趨勢與政府滅鼠周活動呈現一致

研究也顯示猛禽中毒的季節性趨勢與政府滅鼠周活動呈現一致。自1979年開始,滅鼠周舉辦30多年,每年選定秋末作物收成後的時間(大約是10月至11月)由政府免費發放老鼠藥,考量之一是因為乾季較不會下雨,老鼠藥不會受潮;二來此時鼠類缺乏食物,可以毒餌將野鼠一網打盡。

但檢視滅鼠周投遞鼠藥原則,洪孝宇指出,田間在沒有作物的情況下原本就不會有農損,而所放置藥劑毒老鼠的效果也無法維持到隔年,「老鼠繁殖速度非常快,毒完老鼠之後,只要2、3個月的時間老鼠數量又恢復,那時候已經春天,又開始種作物了。」

防檢局考量各地作物栽種時間不一,以及回應鳥類保育團體建言,在鳥類繁殖季節避免農地野鼠防除工作,逐步調整農地野鼠防治政策,包含自2015年6月取宣布消實施30多年的「全國滅鼠週」,取消各地一致防治期,可以分散鼠藥投放空間和時間;以及2016年起不再補助老鼠藥、2018年取消共同供應契約,讓各縣市政府依需求自行採購。

防檢局漸進調整農地防疫政策,
朝向生態與生產並重,
目前已經取消滅鼠周以及全面停止補助藥劑。
(圖片提供/動植物防疫檢疫局)

防檢局呼籲,農友撿拾鼠屍避免猛禽誤食

防檢局也呼籲地方政府、農民在猛禽高頻率出現的農業區域減少或不用藥,並宣導正確使用藥劑的方式,如在作物栽植前和初期投藥、將藥劑放入塑膠罐或竹筒內,避免非鼠類生物誤食,以及巡視田間撿拾鼠屍,避免腐食性猛禽撿食。

「政策調整可以改變一些現況,生產和生態可以雙贏。」防檢局植物防疫組指出,這項政策因有科學數據支持並採漸進實施,目前並沒有收到農友反映老鼠危害作物的重大疫情,而黑鳶在近幾年的調查數量也明顯增長,自2013年272隻,來到近2年超過500隻,也是一項好消息。未來也將引進新型防治技術或安全性較高的鼠餌,比如藥劑中含植物纖維,老鼠食用後纖維遇水膨脹阻塞腸胃道而「撐死」,而這種成分不會毒害猛禽或其他生物。

農地野鼠防治政策雖逐步回歸地方,但防檢局仍會滾動檢討相關政策,如為了提升使用鼠餌安全性,防檢修正鼠餌使用方法,要求抗凝血殺鼠劑須置放於餌站施用,及禁止加工用原料或原體以成品形式零售。並修正包裝外增列注意事項文字敘述,包含毒餌應妥善保管,如誤食中毒送醫急救,以維他命 K為解毒劑等作為。

毒殺老鼠,同時殺死天敵,將讓老鼠數量暴增

「毒殺老鼠,也是毒殺老鼠天敵。老鼠繁殖非常快,所以數量很快可以回來,但是天敵普遍繁殖速度非常慢,所以一旦天敵族群消失了,要回復非常困難,會導致生態失去平衡──老鼠數量在不久之後暴增,沒有天敵抑制他,農家再用更多老鼠藥壓制這些老鼠,造成惡性循懷──必須反覆用藥但是永遠毒不完!」

洪孝宇表示,要斷開惡性循環,農家必須搭配其他措施,如放置捕鼠籠,研究室近年也提倡農民可使用「一物剋一物」生物防治法,以猛禽捕食老鼠替代老鼠藥,如製作貓頭鷹巢箱、黑鳶棲架。

以棲架而言,全台目前大約有十幾處,台中霧峰稻田、高雄美濃田間、屏東沿山公路鳳梨田等地都可見到。研究室也提供教學服務,洪孝宇說:「田裡面豎立棲架的原理,是利用猛禽喜歡站在制高點的習性,吸引黑鳶進入田區停棲狩獵,藉此減少鼠害。」


依照猛禽習性,
會在棲架上棲息捕食老鼠的鳥類大多是黑鳶,
居高臨下之姿,
對野鼠頗有嚇阻作用。
(圖片提供/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

豎立棲架讓猛禽空中守望,對老鼠有警惕作用

蕭達龍與林淑娟位在美濃的農地種植玉女番茄、玉米、地瓜等作物。林淑娟表示,自家農地通過「綠色保育標章」,不施化學、傷害環境的資材,也力求提供生物覓食、棲息的友善環境。面對不請自來的鼠輩,以往採收期會在作物四周圍起木瓜網,也曾經把小狗放到田裡捕食,去年12月起,在高雄市環保局和屏科大協助下架設2座棲架在田地。

「猛禽是我們的守門員,可以感受對老鼠的警惕作用,不時有天敵監視牠們。」林淑娟笑說,豎立棲架之後,作物多一兩成收量,另外只要發現棲座下有鼠毛殘渣,就知道黑鳶造訪過,不僅豐富田間風景,農遊的客人也從這座田間的猛禽守望塔上了堂生態課。

「少用老鼠藥,多多積鷹德」──這是防檢局與屏科大合作製作摺頁上,宣導滅鼠正確觀念的標語。「台灣猛禽體內普遍驗出老鼠藥」研究上也隱約透漏幾項重要訊息:名為老鼠藥的藥劑,實際上能自由移動的鳥類、野外或流浪動物甚至是家畜、家寵,都可能誤食毒餌直接或間接中毒;而包含猛禽在內的誤食中毒鼠隻的動物,則可能因此不幸傷亡。

農人與老鼠間的戰爭,連帶許多無辜生命陪葬,所幸近幾年已有農友願意跨出一步,採用「天敵剋鼠」的生物防治法,甚至營造不用藥、不用化肥的友善耕作環境。而中央機關跨出實屬不易的一步,在野鼠防治政策回歸地方後,如何更進一步朝向生態、農業雙贏,未來仍受外界檢視。

棲架上可以架設自動相機,
近距離拍攝猛禽使用情形。
(圖片提供/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水果王國的未來之星(下)/少蟲害、低人工,專家推薦有機栽培——投入「新興果樹」前這些報你知!

 ◎文/陳品君 隨著氣候暖化,熱帶果樹前景可期,然而從種下樹苗到採收,農民必須耐得住性子。依栽種方式差異,黃金果結果需要2到5年、榴槤蜜能夠採收要等上3到6年、紅毛丹則是2.5到6年才有果子採,甚至也有農家種下樹苗後,望穿秋水10年都還盼不到一顆果實──種植時間拉長、收穫變數增加,誰也無法保證未來果樹的經濟價值。

台東/利卡夢部落小孩與他們的菜

(本文為作者任職 《上下游新聞》期間發表作品〈讓靈魂會癢到跑掉的、吃了會尿很遠的植物,利卡夢的小孩與他們的菜〉,原文刊載 於此 ) ◎文/陳品君 部落一角,活動中心斜坡旁幾顆立正站好的檳榔樹間可見裝飾圍籬──今天可能是「捕夢網」、「花環」,隔兩天可能是「人面蜘蛛」。大人先是擬定圖案外形與骨幹,隨季節變化材料;孩子發揮巧思將綠葉紅花填補入裡──學校隔著一道自然系圍籬,與產業道路、住家、活動中心層層疊疊相望。 太陽熱情如火的六月中,自然系圍籬旁的活動中心驪歌響起,台東卑南利嘉國小五位畢業生穿過芋葉、小米、紅藜、黃瓜等蔬果藤木裝飾搭建而成的植物拱門,象徵邁向人生新階段。舞台背景裝飾則有鳳梨、月桃果、腎蕨、山藥等,這些植物好朋友日日夜夜在田間、林道、菜園、校園、部落餐桌上陪伴在場的孩子。而他們與孩子祖先緊密聯繫落下的生活智慧,從山林鄉間、從代代相傳,收進了《你是我的菜:利卡夢生活植物》一書中。 台東卑南利嘉國小畢業典禮布置可見部落生活植物。(攝影/陳品君)

南方音樂夢/他,催生洋樓裡的樂團成為南臺灣音樂人才的搖籃

◎文/陳品君;照片提供/鄭國勢、洪梅芳、陳美玲、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鄭有忠在80年前創辦私人管絃樂團,經常受邀演出甚至環島巡演,在南臺灣逐漸打響名號。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成立公營交響樂團,他邀集團員徵選,超過半數成為國家樂團第一批成員。五、六○年代,他提著小提琴一周數回往返屏東和高雄、台南之間,啟蒙、培育日後許多樂壇好手和教育者,對南臺灣音樂發展貢獻良多。

水果王國的未來之星(上)/紅毛丹、榴槤蜜、黃金果之外,這些水果台灣也吃的到

◎文/陳品君 紅龍果、紅毛丹、榴槤蜜、黃金果、星蘋果、巴西櫻桃、白柿、嘉寶果,這些近幾年在台灣各地慢慢培育起來的新型水果,你吃過哪些? 這些水果是經過試種與研究,2011年由學者劉碧娟、顏昌瑞提出適合在台灣種植的熱帶果樹,其中只有紅龍果是今日在大賣場、菜市場常見的水果,也反映新興水果在市場上仍待開拓。 以學者評估未來可商業栽培的潛力水果──紅毛丹、榴槤蜜、黃金果為例,新興果樹帶給台灣農業哪些機會?這些水果有哪些潛力?  台灣中南部果園越來越能看見原產於東南亞的紅毛丹。 (攝影/陳品君) 台灣是水果寶島,氣候暖化有助榴槤蜜繁衍 「熱帶、亞熱帶、溫帶的果樹大多可以在台灣找到地方種,栽培環境上沒有太大問題。」果樹專家、屏科大農園系教授顏昌瑞表示,台灣是生產水果的寶島,兩、三百年來都有如芒果、蓮霧、芭樂、釋迦等外來水果陸續引進台灣,逐漸適應氣候與土壤而穩定栽培。 受到氣候暖化影響,新興熱帶果樹在台灣的生長環境上,「氣候」與「天氣」既是機會也是威脅。以原產馬來西亞及印尼一帶的榴槤蜜為例,最適宜生長溫度為年均溫27至31℃,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顯示,歷年恆春測站測得年均溫在2015年首次突破26 °C,近年來在中南部鄉村逐漸可以看得到這些熱帶果樹。 早在1990年代,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下稱「農試所鳳山分所」)就已引進榴槤蜜,但因為台灣偶有寒流,幼株無法順利越冬存活下來,近幾年透過嫁接技術,利用對台灣氣候適應較強的波羅蜜為砧木,才逐漸試種成功。雖然氣候暖化賦予榴槤蜜在台灣生長的機會,但一旦有持續幾天的低溫出現,幼株還是可能無法耐寒而死去。 近年來屏東鄉村不少農家檳榔轉作, 許多人選擇種植如榴槤蜜、 黃金果等好管理的新興果樹。 (攝影/陳品君) 天時地利的風土條件,孕育甜美黃金果 含有豐富膠質,果肉呈半透明狀的黃金果,也是在台灣落地生根的熱帶果樹之一。台東太麻里果農廖俊盛曾經分別在平地、山坡測試種植黃金果的差異,發現種在海拔350至400公尺、面東、山巒懷抱的果樹,吸收了空氣中的太平洋水氣與礦物質,加上半日照及溫差較大的環境,讓結出的果實口感緊實、甜度提高。 天時地利的風土是上天的饋贈,「早上吹海風,下午山風下來,果園位於包覆式山谷間,海風裡面很多海洋微量元素如鈉離子,就會飄上來囤積在山谷裏面──在山風、海風吹拂下,豐富的天然物質留在果...

屏東內埔/保種本土黑豬,東寶不僅有畜牧場、肉棧,還開餐館辦講座

  ◎文/陳品君 位於屏東內埔與竹田一帶的豬農,承襲先民選育適應臺灣氣候的本土黑豬。2018年末為了防堵廚餘中的碎肉可能散播「非洲豬瘟」病毒而引發的「廚餘禁令」討論,本土黑豬產業受到不少負面聲浪,一旦政府禁令一下,不僅可能引發中北部肉豬棄養潮,屏東客庄本土黑豬更會面臨絕種的危機。 屏東內埔的東寶牧場便是專養本土黑豬,而負責人謝旭忠在30年前開始布局家業轉型,近年更成立肉棧、投入電商,還開設WUZUE餐館,一步步實現東寶團隊「從產地到餐桌」的願望,而同時持續生產肉品更是保種本土黑豬。

馬卡道族文化復振(一)/祭典辦了,錢花了,然後呢?

攝影/陳品君  ◎文/陳品君、攝影/林聰勝、陳品君 2015年12月25日,屏東縣文化處長吳錦發在高樹加蚋埔部落祭典舞台上宣布:「鄉親只要找到日本時代戶籍謄本,上面有登記『熟』字,(未來)就可以到民政處登記為馬卡道族。」一個月後,留著排灣族血液的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在台東謝票時,提到將在今年8月1日履行競選承諾,以元首身分向原住民道歉。在馬卡道族文化復振走了20多年的耆老潘安全問:「向原住民道歉……那包含平埔族嗎?」

蘭嶼專題/談未來發展 蘭嶼的觀光問答題(上)

撰文/陳芛薇、陳品君、何怡君 蘭嶼特定區計畫打著「使蘭嶼發展步入正軌」之名,希望以6個部落發展為重點,納入蘭嶼在地生活、生產、生態設施、文化發展及生命教育。其中提到「計畫的規畫會尊重當地意願,當地的聲音都將作為該案後續規畫參考。」 蘭嶼首家7-11原本預計在今年(2014)父親節開幕,藝人宥勝7月份一篇講述「一旦蘭嶼有了便利商店,台灣就毀了」的部落格文章被媒體報導後,「7-11究竟是否適合進駐蘭嶼?」此議題引發多方於網路上熱烈討論。反對者認為,連鎖企業7-11進駐代表資本力量入侵,然而,不論7-11設立與否,在居民不到5000名的蘭嶼島上,每年要迎接相當於蘭嶼居民10倍以上的6萬名遊客,民宿、租車、餐廳、商店等觀光相關產業早已蓬勃發展。 蘭嶼人多至傳統超市消費;每週二為補貨的日子,超市顯得熱鬧。攝影/何怡君

南方音樂夢/70年前,屏東私人樂團半數成員進入國家交響樂團

◎文、攝影/陳品君 七月天的屏東夕陽剛斜下,晚風起,盤旋在海豐上空的溽氣四散。這天早用晚飯的人似乎多了些,如果不是平日少見的生面孔,還以為三三兩兩的身影只是飯後散步的晚景。這群人或騎車或走路往同一方向去,循著他們,在三山國王廟旁的巷口內拐幾個彎,傳統閩南式建築映入眼簾,此時,耳邊傳來三 、 四○年代流行歌謠,入口兩座早年農業社會的製糖石磨顯眼,令人有些時空錯置感……

馬卡道族文化復振(二)/奮鬥20年,他們仍要不回原本的名字……

攝影/林聰勝   ◎文/陳品君、攝影/林聰勝、陳品君 屏東縣萬巒鄉位於南台灣北大武山腳下,鄉境內座落東邊的是排灣部落、西側是客家村、東南邊則是閩南村。近山鄰近的加匏朗、赤山、萬金等村在1935年日本時代國勢調查中,人口統計有近2000位熟蕃。60歲的潘謙銘住在以聖誕季聞名的萬金天主教堂附近,是操著一口流利閩南話的虔誠天主教徒。35歲以前,有人因他深邃的臉孔問:「是原住民嗎?」他回答:「媽媽那邊有荷蘭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