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飄洋過海照顧你-越南阿芳在臺灣找到自己

◎文/陳品君

「Nguyễn Thị Phương」 ,音譯後的中文名是「阮氏芳」。 「芳」即「方」,「爸爸說打仗接觸很多美軍使用的化學武器。…… 他挖水喝,看到水是紫色他還喝。……我是他經過很多『地方』 還生存後的第一個小孩。」阮氏芳是爸爸因越戰到遠方打仗離家 10 年,尚能倖存返回的紀念。 

到離家 1500 多公里外的海島走自己的路

阿芳在家鄉是「沒有自己」的。排行長女的她,不像兩位妹妹有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她從小家務一把抓,既要照顧兄長一雙子女、飼養家畜、收成作物到市場販賣,還得清潔環境,讓在外工作和求學的家人無後顧之憂。

不過打理家務讓她找不到自己,也沒有獲得太多肯定;加上婚後丈夫愛玩的個性與兩人差異的價值觀,讓她逐漸體認生活還 是得依靠自己。有天她暗自決意:「好,我選一條路自己走、自己努力。」父母知道她的心意時,哭成一片。

阿芳第一次離開家生活,便是遠渡重洋到 1500 多公里外的海島工作。抱持「跳脫目前困境、給父母更好生活」的信念,她不畏懼和擔憂一無所悉的陌生國度、密密麻麻的紙本合約以及模稜兩可的工作內容。

不過當她驅車6小時來到首都河內人力仲介公司受訓中文時,牆面張貼臺灣廣告的海報盡是高樓大廈圖像,讓她差點過不了自己這關。「我問老師,『他們都是高樓,有米可以吃嗎?他們有種米嗎?』老師回答:『妳放心啦,我已經去過了,會有米給妳吃!』老師笑我傻。」阿芳笑說,她是米飯派,一餐沒有飯吃便會緊張受不了。 

來臺工作、學習、學習工作,自我要求形成專業

「來臺前只有受訓語言(中文),我覺得人力仲介缺乏培訓(制度)。」阿芳在中心用羅馬拼音學中文僅兩個多月,後來她發現,阿公阿嬤攏講臺語(a-kong a-má lóng kóng Tâi-gí )。「照顧老人明明需要臺語,(當時我們)沒有臺語受訓, 技能、技術也沒有。」

在臺灣,外籍人士申請家庭看護工的門檻只有「20 歲以上」 的年齡限制,比起鄰近日本國類似職業「介護福祉士」需要資格審查、國家考試執照等標準,相對放寬。過往阿芳料理瑣碎家務養成的靈巧身手,為她來臺後照顧年長者打底,而許多專業技術和眉角,則是在往後工作期間邊做邊學,或是參加培訓課程精進。她拿出一本「丙級技術士照顧服務員」教材,直說手邊有許多 這類參考書,「你下個雇主有可能是很嚴重的,就可以應用了, 你不會擔心、緊張。」

除了實務中累積專業,從國中便休學的阿芳,在臺灣最開心的事莫過於報名各式各樣政府、民間單位開辦給新移民與移工的課程。她一會手指著一本放滿各種證書的資料夾,笑稱「華語文能力測驗證書」、「移民輔導通譯人員進階培訓結業」等文件,都是來台灣工作十幾年的紀念品;一會又細數在空中大學上過的貨幣銀行、人生哲學、初級民法基礎課程,每堂課都讓她大開眼界。她說,要不是只有禮拜天才可以休息上課,什麼課都想聽。幾年前更是拿到國中補校畢業證書,彌補失學之憾。 

家人是心裡最柔軟的一塊

在臺灣逾十年,許多離鄉背井的辛酸苦楚,都是因為想到家人暗自吞腹內,或是因為家人的體諒暈散化開。談到父母,阿芳語帶哽咽,「現在照顧她(臺灣的老太太)也是會哭,因為自己長輩沒辦法照料到,可是為了經濟我還是照顧別人。」來到海的彼端,做著本是服侍父母的事,「做好自己…….父母會原諒我們的不孝。」阿芳欣慰表示,近幾年整修好老家,讓長輩過更好的生活環境,也是了了來臺工作的一大心願。

談到女兒,當年那位母親無法陪伴成長的4、5歲孩子,在電話一頭說「媽媽妳很有成就,我就開心了」,回憶這段,阿芳嶄露笑靨。今年 18 歲的女兒正考慮到海外求學,臺灣是選項之 一,阿芳對她說:「你自己選擇,以後是你自己的路,你認真地走,像媽媽一樣。」

即將屆滿工作年限,盼臺灣移工制度更健全

阿芳不諱言臺灣法律對移工的限制與不平等待遇,如移工不受勞基法保障、年限規定,自己曾在勞動條件未健全的工作環境下,差點成為受外在優渥薪資引誘、動念「跑掉」的非法移工。「我要跑了,東西已經帶走了,後來想阿嬤都叫我名字習慣了……. 就又回來。」她因為掛心照顧的老人家而半路折返。 

工作年限即將屆滿 14 年的阿芳,近日獲得 2018 年高雄市政府頒發的模範移工。她向政府喊話,期盼延長或取消年限,讓語言能力、照護經驗豐富且有意繼續服務的外籍家庭看護工,有更多貢獻臺灣社會的機會。

(原文收錄於《工代誌》飄洋過海照顧你-越南阿芳在臺灣找到自己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水果王國的未來之星(下)/少蟲害、低人工,專家推薦有機栽培——投入「新興果樹」前這些報你知!

 ◎文/陳品君 隨著氣候暖化,熱帶果樹前景可期,然而從種下樹苗到採收,農民必須耐得住性子。依栽種方式差異,黃金果結果需要2到5年、榴槤蜜能夠採收要等上3到6年、紅毛丹則是2.5到6年才有果子採,甚至也有農家種下樹苗後,望穿秋水10年都還盼不到一顆果實──種植時間拉長、收穫變數增加,誰也無法保證未來果樹的經濟價值。

屏東竹田/為了守住老人家的健康與歡笑,濃情客家庄打造阿婆阿伯个快樂天堂!

◎文/陳品君 想像一下,一個身體機能慢慢退化的老人家,他變得時常忘東忘西,有時候聽不懂別人表達的意思,對於他人不時的提醒感到懷疑,待人處事上也再三出錯,甚至影響與家人間的關係。 老人家一方面身體病痛不斷,一方面對於生活亂了步調感到情緒低落,種種的身心煎熬,上了年紀的長輩,難道只能接受這樣的自己嗎?位於屏東縣的一個客家村落,社區居民為了守住高齡與失智長者的健康與歡笑,正攜手為他們編織一張安全守護網。 自古鄰里守望相助,高齡友善社區 西勢打頭陣 位於屏東縣竹田鄉的西勢社區,北接麟洛與萬丹鄉,這裡是以客家族群為主的聚落,屬於「六堆」之一,在清代,客家人曾在此保鄉衛土集結成隊(堆)。 相中西勢社區自古以來鄰里守望相助的背景,縣政府希望可以營造這裡成為友善長者的示範社區。對六堆民眾來說,社區內的忠義亭不僅是先祖在清代出戰前的誓師地,也是現代感念先烈的祭祀場所,而忠義亭旁邊的客家文物館,則是民眾學習並傳承客家文化的根據地。 從這兩個場所與老人文康中心為蛋黃區向外延伸,並以文物館內的樂智屋為基地,在政府資源挹注下,社區與學術、公務機關合作,不僅規劃友善環境與空間,也培訓居民和商家學習如何陪伴高齡與失智長者,以及面對自己的老後生活。  國中生從小旅行認識友善社區      2019年,屏東市區的公正國中學生,因參與「台灣設計展x屏東超級南—竹田西勢樂智友善社區小旅行」來到竹田鄉西勢村。 一行人從西勢火車站出發後,導覽員阮鍾月英向他們介紹西勢車站在竹田鄉一帶交通上的重要性:「(車站)以前是比較舊的建築,因為配合(鐵路)高架的關係,所以都重新改建。我們西勢車站應該是(旅客)從內埔那邊過來的,還有竹田本身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交通地點。」 在這幾年鐵路高架化後,乘載村民記憶的西勢火車站,經由改建煥然一新。入口名為《等待》的3D地畫作品,重現一幕幕旅人離別或是回鄉的場景。 離開西勢車站的隊伍前往下個定點,在過馬路時,行人專用號誌傳出一連串的人聲。 「大哥大姐紅燈了,莫過喔! 大哥大姊綠燈了,可以過了!緊緊來。 」 全台灣只有在竹田西勢才看得到的「長輩版」行人專用號誌,不僅有小綠人牽著老綠人的動畫顯示,還放大倒數秒數字體,並且傳來縣長潘孟安的小心過馬路叮嚀聲,這些都是結合生活與科技的設計巧思。 而在社區內的竹田國中則從2015年學期開始,在課堂中教導學生認識「變老」,以及如何與長者形成良善的互動

南方音樂夢/他,催生洋樓裡的樂團成為南臺灣音樂人才的搖籃

◎文/陳品君;照片提供/鄭國勢、洪梅芳、陳美玲、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鄭有忠在80年前創辦私人管絃樂團,經常受邀演出甚至環島巡演,在南臺灣逐漸打響名號。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成立公營交響樂團,他邀集團員徵選,超過半數成為國家樂團第一批成員。五、六○年代,他提著小提琴一周數回往返屏東和高雄、台南之間,啟蒙、培育日後許多樂壇好手和教育者,對南臺灣音樂發展貢獻良多。

水果王國的未來之星(上)/紅毛丹、榴槤蜜、黃金果之外,這些水果台灣也吃的到

◎文/陳品君 紅龍果、紅毛丹、榴槤蜜、黃金果、星蘋果、巴西櫻桃、白柿、嘉寶果,這些近幾年在台灣各地慢慢培育起來的新型水果,你吃過哪些? 這些水果是經過試種與研究,2011年由學者劉碧娟、顏昌瑞提出適合在台灣種植的熱帶果樹,其中只有紅龍果是今日在大賣場、菜市場常見的水果,也反映新興水果在市場上仍待開拓。 以學者評估未來可商業栽培的潛力水果──紅毛丹、榴槤蜜、黃金果為例,新興果樹帶給台灣農業哪些機會?這些水果有哪些潛力?  台灣中南部果園越來越能看見原產於東南亞的紅毛丹。 (攝影/陳品君) 台灣是水果寶島,氣候暖化有助榴槤蜜繁衍 「熱帶、亞熱帶、溫帶的果樹大多可以在台灣找到地方種,栽培環境上沒有太大問題。」果樹專家、屏科大農園系教授顏昌瑞表示,台灣是生產水果的寶島,兩、三百年來都有如芒果、蓮霧、芭樂、釋迦等外來水果陸續引進台灣,逐漸適應氣候與土壤而穩定栽培。 受到氣候暖化影響,新興熱帶果樹在台灣的生長環境上,「氣候」與「天氣」既是機會也是威脅。以原產馬來西亞及印尼一帶的榴槤蜜為例,最適宜生長溫度為年均溫27至31℃,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顯示,歷年恆春測站測得年均溫在2015年首次突破26 °C,近年來在中南部鄉村逐漸可以看得到這些熱帶果樹。 早在1990年代,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下稱「農試所鳳山分所」)就已引進榴槤蜜,但因為台灣偶有寒流,幼株無法順利越冬存活下來,近幾年透過嫁接技術,利用對台灣氣候適應較強的波羅蜜為砧木,才逐漸試種成功。雖然氣候暖化賦予榴槤蜜在台灣生長的機會,但一旦有持續幾天的低溫出現,幼株還是可能無法耐寒而死去。 近年來屏東鄉村不少農家檳榔轉作, 許多人選擇種植如榴槤蜜、 黃金果等好管理的新興果樹。 (攝影/陳品君) 天時地利的風土條件,孕育甜美黃金果 含有豐富膠質,果肉呈半透明狀的黃金果,也是在台灣落地生根的熱帶果樹之一。台東太麻里果農廖俊盛曾經分別在平地、山坡測試種植黃金果的差異,發現種在海拔350至400公尺、面東、山巒懷抱的果樹,吸收了空氣中的太平洋水氣與礦物質,加上半日照及溫差較大的環境,讓結出的果實口感緊實、甜度提高。 天時地利的風土是上天的饋贈,「早上吹海風,下午山風下來,果園位於包覆式山谷間,海風裡面很多海洋微量元素如鈉離子,就會飄上來囤積在山谷裏面──在山風、海風吹拂下,豐富的天然物質留在果園內,果

蘭嶼專題/蘭嶼發展的首要條件 建立溝通機制

撰文/陳品君、何怡君 責任編輯/陳芛薇、洪育增 夕陽映照著蘭嶼街道,也映照著達悟族人世世代代的居所。攝影/陳品君

蘭嶼專題/土地權屬界定 傳統、官方兩歧路

撰文/何怡君、陳品君 責任編輯/陳芛薇、洪育增 「蘭嶼特定區計畫」不僅觸碰當地人敏感的土地問題,此計畫的爭議,也顯示達悟族傳統文化與官方長期以來的落差與不對等關係 。 政府推行的野溪整治工程,遍布蘭嶼島各處。攝影/何怡君

馬卡道族文化復振(三)/信耶穌、信媽祖,都拜阿姆姆

攝影/林聰勝 ◎文/陳品君、攝影/林聰勝、陳品君 2015年秋天,內埔老埤老祖祠前一群人身穿深藍色底、「8」字圖樣的T恤,有的拉筋、原地跑跳,一旁八色旗幟醒目。文獻可見18世紀清朝統治一百餘年間,鳳山縣八個平埔熟番社稱「鳳山八社」,也是今日對馬卡道族另一稱號。只見旗幟分別標示:塔樓社、武洛社、阿猴社、上淡水社、下淡水社、力力社、放索社、茄藤社,「鳳山八社」就在這場消失近50年的內埔老埤走鏢儀式中揚向天際。  學界雖然對鳳山八社各社傳統領域還沒有定論,但可以確定的是,如今想在屏東縣里港鄉塔樓村找尋塔樓社,或是想在同縣的崁頂鄉力社村找尋力力社的影子,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隨著生計、婚姻、水患、軍屯、教難、移民拓墾等因素,200多年前居於沿海平原與西部沖積平原的地區馬卡道人便迫於現實,陸續離開家園。

馬卡道族文化復振(一)/祭典辦了,錢花了,然後呢?

攝影/陳品君  ◎文/陳品君、攝影/林聰勝、陳品君 2015年12月25日,屏東縣文化處長吳錦發在高樹加蚋埔部落祭典舞台上宣布:「鄉親只要找到日本時代戶籍謄本,上面有登記『熟』字,(未來)就可以到民政處登記為馬卡道族。」一個月後,留著排灣族血液的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在台東謝票時,提到將在今年8月1日履行競選承諾,以元首身分向原住民道歉。在馬卡道族文化復振走了20多年的耆老潘安全問:「向原住民道歉……那包含平埔族嗎?」

蘭嶼專題/乘著海浪送來 人之島的歷史印記

撰文/何怡君 責任編輯/陳芛薇、陳品君、洪育增 攝影/何怡君 懷疑,不是達悟族人的天性,他們的胸懷原像大海般遼闊,沒有束縛與禁錮。然而,近幾十年來,蘭嶼這座美麗的人之島乘載著太多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