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4年小誌市集/在這個手感時代,我們媚紙

◎文/陳品君、陳顥文 

自網路出現後,資訊取得越來越方便,數位媒體亦開始與紙本競爭。早些年有部落格,後來有臉書、Line等社群媒體,近年來數位出版的聲勢也水漲船高,在眾聲喧嘩的網路時代,紙本失去昔日光彩,一如明日黃花。 

雖然如此,還是有一群人,即使在結束一天工作後,必須拖著疲累的身軀繼續挑燈夜戰,他們仍甘之如飴。這群獨立刊物創作者,緣著對紙本的堅持與熱愛,就算廢寢忘食、捱更抵夜,也要讓人們在冷漠、快速的資訊社會裡,重新感受紙本的溫度。 


頂著六月大太陽,推開「行者沙龍」大門,循著角落邊的螺旋階梯往下走,窸窸窣窣的談話聲覆蓋的是另一個世界。原本空蕩的地下室被各色刊物攤位佔據,小小空間滿是人潮。沙發區不時傳來沙沙翻頁聲,頭戴粗框眼鏡青年正推著眼鏡,聚精會神讀著一本雜誌;面對牆面成排的展示架,一位女孩小心翼翼將剛看完的雜誌收入透明封套,放回原處。 

 這是「Not Big Issue 」市集,是紙本獨立刊物愛好者者一年一度的盛會。


今年五月份首度發刊的台灣地方誌《藍鯨》,創辦人陳頤華和許哲寧本身就喜歡閱讀、收藏雜誌。本著這股對紙本的熱情,他們毅然決然投身獨立刊物的製作。 

觀察平面媒體電子化趨勢,陳頤華說:「紙本雖是夕陽產業,但它一定會存在,因為還是有需要的人!」她舉《新聞周刊》的例子說明。

1993年發行的美國《新聞周刊》(Newsweek),由於抵抗不了數位浪潮,宣佈2012年年底停止發行紙本雜誌,誰知不到一年,它又公開聲明重返印刷市場。這本曾經為平面媒體敲下一記警鐘的雜誌,如今又為紙本帶來一絲希望。 

「你可以摸到紙本的溫度跟厚度,吃早餐時可以與別人分享。」對《藍鯨》而言,這就是紙本存在的價值。透過紙張交流、傳遞,它紮實乘載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乘載著一份溫情。

業界長久以來流傳著一句笑話:「如果要害一個人,就叫他去辦雜誌」,陳頤華和夥伴笑稱是被這句話餵養大的。「其實辦刊物利潤低、投入時間也長,我們在做之前還有人說『你們不怕死喔?年輕人!』。」陳頤華說:「但我們還是願意,因為我們有熱忱!」 

對紙本有著同樣熱望的不只《藍鯨》,藝術季刊《SOLID ZINE》更是堅持不肯電子化。創刊人邱暐茜、黃志偉對書本充滿戀眷,「我喜歡看書,他喜歡買書,我們很喜歡書的質感。」邱暐茜說。

她認為紙本多了一種專屬感,「很多人希望親手拿到屬於自己的感覺」。對他們而言,書本不僅有收藏價值、看久眼睛不會累,更重要的是,它有別於冰冷冷的網路載具,「書可以感覺到紙張、紙質的不同。」每本書都是不同樹木的化身,有著獨一無二的靈魂。

邱暐茜笑說:「紙張可以自由選擇,可以選擇包裝、印刷,拿到手上是個貨真價實的成品,交到客人手上時,他可以拿回家慢慢欣賞,不看了也可以放在書架上。如果是網路的東西,可能看一兩次就忘記了。」邱暐茜說:「然而紙張卻無可替代。」

紙本代表一種存在,對製作者而言,當螢幕上由畫素和位元組成的數位符號,藉由印刷技術躍然紙上,翻頁時書頁香氣撲鼻而來,這就是紙本給刊物製作者最直白、樸拙的禮物,讓刊物製作者瞬間忘卻過去兩三個月以來的辛勞;對讀者而言,頁面上的螢光標示、草寫筆記,記錄著閱讀的當下。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水果王國的未來之星(下)/少蟲害、低人工,專家推薦有機栽培——投入「新興果樹」前這些報你知!

 ◎文/陳品君 隨著氣候暖化,熱帶果樹前景可期,然而從種下樹苗到採收,農民必須耐得住性子。依栽種方式差異,黃金果結果需要2到5年、榴槤蜜能夠採收要等上3到6年、紅毛丹則是2.5到6年才有果子採,甚至也有農家種下樹苗後,望穿秋水10年都還盼不到一顆果實──種植時間拉長、收穫變數增加,誰也無法保證未來果樹的經濟價值。

馬卡道族文化復振(三)/信耶穌、信媽祖,都拜阿姆姆

攝影/林聰勝 ◎文/陳品君、攝影/林聰勝、陳品君 2015年秋天,內埔老埤老祖祠前一群人身穿深藍色底、「8」字圖樣的T恤,有的拉筋、原地跑跳,一旁八色旗幟醒目。文獻可見18世紀清朝統治一百餘年間,鳳山縣八個平埔熟番社稱「鳳山八社」,也是今日對馬卡道族另一稱號。只見旗幟分別標示:塔樓社、武洛社、阿猴社、上淡水社、下淡水社、力力社、放索社、茄藤社,「鳳山八社」就在這場消失近50年的內埔老埤走鏢儀式中揚向天際。  學界雖然對鳳山八社各社傳統領域還沒有定論,但可以確定的是,如今想在屏東縣里港鄉塔樓村找尋塔樓社,或是想在同縣的崁頂鄉力社村找尋力力社的影子,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隨著生計、婚姻、水患、軍屯、教難、移民拓墾等因素,200多年前居於沿海平原與西部沖積平原的地區馬卡道人便迫於現實,陸續離開家園。

屏東竹田/為了守住老人家的健康與歡笑,濃情客家庄打造阿婆阿伯个快樂天堂!

◎文/陳品君 想像一下,一個身體機能慢慢退化的老人家,他變得時常忘東忘西,有時候聽不懂別人表達的意思,對於他人不時的提醒感到懷疑,待人處事上也再三出錯,甚至影響與家人間的關係。 老人家一方面身體病痛不斷,一方面對於生活亂了步調感到情緒低落,種種的身心煎熬,上了年紀的長輩,難道只能接受這樣的自己嗎?位於屏東縣的一個客家村落,社區居民為了守住高齡與失智長者的健康與歡笑,正攜手為他們編織一張安全守護網。 自古鄰里守望相助,高齡友善社區 西勢打頭陣 位於屏東縣竹田鄉的西勢社區,北接麟洛與萬丹鄉,這裡是以客家族群為主的聚落,屬於「六堆」之一,在清代,客家人曾在此保鄉衛土集結成隊(堆)。 相中西勢社區自古以來鄰里守望相助的背景,縣政府希望可以營造這裡成為友善長者的示範社區。對六堆民眾來說,社區內的忠義亭不僅是先祖在清代出戰前的誓師地,也是現代感念先烈的祭祀場所,而忠義亭旁邊的客家文物館,則是民眾學習並傳承客家文化的根據地。 從這兩個場所與老人文康中心為蛋黃區向外延伸,並以文物館內的樂智屋為基地,在政府資源挹注下,社區與學術、公務機關合作,不僅規劃友善環境與空間,也培訓居民和商家學習如何陪伴高齡與失智長者,以及面對自己的老後生活。  國中生從小旅行認識友善社區      2019年,屏東市區的公正國中學生,因參與「台灣設計展x屏東超級南—竹田西勢樂智友善社區小旅行」來到竹田鄉西勢村。 一行人從西勢火車站出發後,導覽員阮鍾月英向他們介紹西勢車站在竹田鄉一帶交通上的重要性:「(車站)以前是比較舊的建築,因為配合(鐵路)高架的關係,所以都重新改建。我們西勢車站應該是(旅客)從內埔那邊過來的,還有竹田本身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交通地點。」 在這幾年鐵路高架化後,乘載村民記憶的西勢火車站,經由改建煥然一新。入口名為《等待》的3D地畫作品,重現一幕幕旅人離別或是回鄉的場景。 離開西勢車站的隊伍前往下個定點,在過馬路時,行人專用號誌傳出一連串的人聲。 「大哥大姐紅燈了,莫過喔! 大哥大姊綠燈了,可以過了!緊緊來。 」 全台灣只有在竹田西勢才看得到的「長輩版」行人專用號誌,不僅有小綠人牽著老綠人的動畫顯示,還放大倒數秒數字體,並且傳來縣長潘孟安的小心過馬路叮嚀聲,這些都是結合生活與科技的設計巧思。 而在社區內的竹田國中則從2015年學期開始,在課堂中教導學生認識「變老」,以及如何與長者形成良善的互動

馬卡道族文化復振(一)/祭典辦了,錢花了,然後呢?

攝影/陳品君  ◎文/陳品君、攝影/林聰勝、陳品君 2015年12月25日,屏東縣文化處長吳錦發在高樹加蚋埔部落祭典舞台上宣布:「鄉親只要找到日本時代戶籍謄本,上面有登記『熟』字,(未來)就可以到民政處登記為馬卡道族。」一個月後,留著排灣族血液的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在台東謝票時,提到將在今年8月1日履行競選承諾,以元首身分向原住民道歉。在馬卡道族文化復振走了20多年的耆老潘安全問:「向原住民道歉……那包含平埔族嗎?」

屏東/你幫我我助他 屏東藝文「青」力量(中)

(本文同步刊載於《 行南 》第八期網路版) ◎文/洪育增、陳品君、陳沛羽 場景轉到同樣是充滿人潮的街道──青島街,近一兩年因眷舍與民營餐飲結合而頗具人氣的市區新興景點。只有內行人才知道,青島街隔壁的一條小巷弄有個不定期對外開放的眷戶,每當紅色大門一開,都可以進去免費坐坐。

蘭嶼專題/蘭嶼發展的首要條件 建立溝通機制

撰文/陳品君、何怡君 責任編輯/陳芛薇、洪育增 夕陽映照著蘭嶼街道,也映照著達悟族人世世代代的居所。攝影/陳品君

蘭嶼專題/土地權屬界定 傳統、官方兩歧路

撰文/何怡君、陳品君 責任編輯/陳芛薇、洪育增 「蘭嶼特定區計畫」不僅觸碰當地人敏感的土地問題,此計畫的爭議,也顯示達悟族傳統文化與官方長期以來的落差與不對等關係 。 政府推行的野溪整治工程,遍布蘭嶼島各處。攝影/何怡君

屏東/你幫我我助他 屏東藝文「青」力量(下)

撰文/洪育增 、陳品君 、陳沛羽 Pre. 你幫我我助他 屏東藝文「青」力量 (上) 你幫我我助他 屏東藝文「青」力量 (中) 推廣藝文 重要的還是「人」 當屏東市美術館藝術總監蕭青杉從記者口中得知屏東有一群年輕人正努力推動在地藝文,他笑笑地說:「這群年輕人都是傻孩子啊!願意做藝術文化的都一定要有一股傻勁和強大的熱忱才做得下去。」

蘭嶼專題/乘著海浪送來 人之島的歷史印記

撰文/何怡君 責任編輯/陳芛薇、陳品君、洪育增 攝影/何怡君 懷疑,不是達悟族人的天性,他們的胸懷原像大海般遼闊,沒有束縛與禁錮。然而,近幾十年來,蘭嶼這座美麗的人之島乘載著太多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