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4年小誌市集/來和雜誌創辦人面對面(上)

編按:一年一度的 Not Big Issue 小誌/ 獨立刊物市集,今年6月7日、8日同樣在行者沙龍地下室舉行,本文介紹參展的四本報導型雜誌《24電影誌》、《藍鯨》、《Solid Zine》、《White Fungus》,訪談出版者的製作歷程。

◎文/陳品君、陳顥文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紙本媒介內容一味追求潮流,重複報導或是炒作話題的現象層出不窮。商業雜誌因為市場考量而有精確定位和制式規格,不受束縛的獨立出版刊物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人們越來越能在獨立書店、咖啡廳、手工市集、民宿等地方發現它們的蹤跡。

辦雜誌?獨立刊物從「六沒有」開始

沒有經驗、沒有人脈、沒有錢、沒有足夠人力、沒有通路、沒有讀者--這「六沒有」往往是製作者最先面臨的問題,本文訪談五位資訊型獨立刊物製作者:《24電影誌》主編慧瑄、《藍鯨》宣傳陳頤華、《Solid Zine》創刊人黃智偉和邱暐茜、《White Fungus》主編榮恩(Ron Hanson),看紙本究竟有何等魅力,讓他們即使面對「六沒有」困境,仍費盡心思出版獨立刊物?

編輯出版樣樣靠自己

憑著一股腦對電影的熱愛,成功大學電影社社員2013年3月創辦季刊《24電影誌》,誰知一出版就遇上問題。「我們缺乏實務經驗……不管是電影產業或是出版相關事務。」主編慧瑄表示,大家平時要上班上課,不是專職製作也沒有專業分工,排版、校稿、對色、印刷、鋪貨、行政層面……都是慢慢才接觸,從規劃到發行全是邊做邊學,「每個環節都有不同的壓力」她說。

創刊至今已10年的年刊《White Fungus》,主編榮恩與弟弟馬克(Mark Hanson)原本對印刷、編輯、通路等出版事務一竅不通,為了要編出理想雜誌,草創初期他們可是吃盡苦頭。一開始兩人什麼都不會、也不知可以問誰,只好克難地在網路上找資料,寄出上千封電子郵件,以這種方式邊問邊學。

成立出版公司並在今年5月創刊的《藍鯨》創辦人陳頤華與許哲寧,分別曾任報社編輯、《小日子享生活誌》編輯。業界經驗加持下,憑著對雜誌生態有一定瞭解,加上人脈累積,他們顯得順利許多,陳頤華說:「拓展到獨立書店,就是因為認識許多人,才能快速推廣。」

創刊好辛苦 錢從哪裡來?

然而,《藍鯨》這樣的例子並不多見,大部分的獨立刊物製作者都是素人,即便能順利出刊,後續資金來源也一直是這些人最難解的問題。缺乏業界經驗又沒有人脈,加上印刷量少,導致獨立刊物成本居高不下,定價也相對困難。製作者的收入普遍不高,找廣告贊助又有資方干預的疑慮,最後甚至可能賠本出刊,也讓想要長久經營刊物的人感到頭疼。

24電影誌》一直到第四期才收費,主編慧瑄說:「最初免費時期的收入來源是找親友、師長贊助,但錢很快就花完了。」後來他們討論,認為讀者還是可以透過購買來支持雜誌,於是轉為販售。但因為佈點沒有很廣,也沒有主動開發據點,「那時候印了1000本,大概只賣了100多本而已」。

慧瑄表示:「我們還處在不知所措的過程……連廣告贊助也不太清楚要怎麼談」。甚至刊物價格,他們也不敢訂得太高,「有人希望高一點以平衡成本,但也有成員覺得,假如一份電影雜誌訂價太高,會偏離我們希望讓更多人閱讀的初衷。」因為如此,出版五期的《24電影誌》至今仍沒有營利。

理想與現實無法兼顧的狀況也發生在《Solid Zine》身上。2013年4月發行的藝術季刊《Solid Zine》,一本販售250元,以第二期出刊300本為例,光印刷費就將近70,000塊。但《Solid Zine》為了維持作品完整性,堅持不放任何廣告。創刊人邱暐茜說,曾經有法式點心坊提出贊助,希望他們能騰出版面放置「某某點心坊支持藝文界」的訊息。但他們為求忠實呈現作品內容,不願其他聲音干擾,「就像看電影也希望它沒有廣告一樣,我們想要很專注在電影上面,不被打斷。」她說。

「廣告主通常希望商標明顯標示。」邱暐茜說,印刷費佔總開銷9成,考量專刊的整體設計,當時希望對方以贊助印刷費代替廣告,然而「廣告主的目的就是要收到廣告效益」,她與黃智偉兩人討論後認為,既然拿別人的錢刊物品質會大打折扣,《Solid Zine》寧願不要得到這筆贊助,在任何一方都沒辦法妥協情況下,合作告吹。

White Fungus》的狀況更慘,經營10年也賠了10年,直到最近才開始營利。雖然接受刊登廣告,也有不少藝廊願意贊助,但《White Fungus》不像其他雜誌一樣什麼廣告都接。主編榮恩表示,刊登在《White Fungus》上的商品必須是他們認同的,廣告也得有一定品質。

不過,單靠廣告收入也有風險,曾有藝廊找他們談贊助,對方卻要求改掉刊物名字。為了免除資方可能的干預,他把自己在台灣當家教的收入拿來維持雜誌的收支,並支付其他成員薪水。《White Fungus》有一部分的收入來自政府的補助,同時,他們也會把舊的幾期拿出來賣,因為雜誌內容沒有時效性。

四本雜誌中,營運狀態比較穩定的要算目前只出過一期的《藍鯨》。不過即使「校長兼撞鐘」,宣傳陳頤華也說:「我們的薪水,說真的是最低生活額度,因為我們知道做雜誌不會賺錢。」《藍鯨》不排斥商業,卻也強調商業是一體兩面,雖然會為刊物帶來充足的資源,但也可能犧牲創辦刊物的理念。

Next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水果王國的未來之星(上)/紅毛丹、榴槤蜜、黃金果之外,這些水果台灣也吃的到

◎文/陳品君 紅龍果、紅毛丹、榴槤蜜、黃金果、星蘋果、巴西櫻桃、白柿、嘉寶果,這些近幾年在台灣各地慢慢培育起來的新型水果,你吃過哪些? 這些水果是經過試種與研究,2011年由學者劉碧娟、顏昌瑞提出適合在台灣種植的熱帶果樹,其中只有紅龍果是今日在大賣場、菜市場常見的水果,也反映新興水果在市場上仍待開拓。 以學者評估未來可商業栽培的潛力水果──紅毛丹、榴槤蜜、黃金果為例,新興果樹帶給台灣農業哪些機會?這些水果有哪些潛力?  台灣中南部果園越來越能看見原產於東南亞的紅毛丹。 (攝影/陳品君) 台灣是水果寶島,氣候暖化有助榴槤蜜繁衍 「熱帶、亞熱帶、溫帶的果樹大多可以在台灣找到地方種,栽培環境上沒有太大問題。」果樹專家、屏科大農園系教授顏昌瑞表示,台灣是生產水果的寶島,兩、三百年來都有如芒果、蓮霧、芭樂、釋迦等外來水果陸續引進台灣,逐漸適應氣候與土壤而穩定栽培。 受到氣候暖化影響,新興熱帶果樹在台灣的生長環境上,「氣候」與「天氣」既是機會也是威脅。以原產馬來西亞及印尼一帶的榴槤蜜為例,最適宜生長溫度為年均溫27至31℃,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顯示,歷年恆春測站測得年均溫在2015年首次突破26 °C,近年來在中南部鄉村逐漸可以看得到這些熱帶果樹。 早在1990年代,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下稱「農試所鳳山分所」)就已引進榴槤蜜,但因為台灣偶有寒流,幼株無法順利越冬存活下來,近幾年透過嫁接技術,利用對台灣氣候適應較強的波羅蜜為砧木,才逐漸試種成功。雖然氣候暖化賦予榴槤蜜在台灣生長的機會,但一旦有持續幾天的低溫出現,幼株還是可能無法耐寒而死去。 近年來屏東鄉村不少農家檳榔轉作, 許多人選擇種植如榴槤蜜、 黃金果等好管理的新興果樹。 (攝影/陳品君) 天時地利的風土條件,孕育甜美黃金果 含有豐富膠質,果肉呈半透明狀的黃金果,也是在台灣落地生根的熱帶果樹之一。台東太麻里果農廖俊盛曾經分別在平地、山坡測試種植黃金果的差異,發現種在海拔350至400公尺、面東、山巒懷抱的果樹,吸收了空氣中的太平洋水氣與礦物質,加上半日照及溫差較大的環境,讓結出的果實口感緊實、甜度提高。 天時地利的風土是上天的饋贈,「早上吹海風,下午山風下來,果園位於包覆式山谷間,海風裡面很多海洋微量元素如鈉離子,就會飄上來囤積在山谷裏面──在山風、海風吹拂下,豐富的天然物質留在果...

北市/臺北機廠指定為國定古蹟 國家鐵道博物館有望

臺北機廠國定古蹟審議當天,臺北機廠文史守護聯盟在北廠門口前繫上黃絲帶祈福。 ◎文、 攝影 /陳品君 歷經近兩年開發、保存爭議,文化部15日審議結果指定臺北機廠為國定古蹟。立法委員管碧玲辦公室代表許陽明表示,接下來將成立公開平台廣邀各界討論,並結合相關團體催生「國立鐵道博物館」,同時也會要求臺北機廠盡快開放導覽。 臺北機廠(下稱「北廠」)過去是臺灣鐵路管理局機具維修與改裝的場所,有「火車醫院」之稱,因高鐵路線、鐵路地下化,2012年底基地遷移到桃園富岡機廠,北廠日後用途頗受注目。 佔地17公頃的臺北機廠位於臺北市松山區精華地段, 北鄰京華城,南鄰大巨蛋、松山文創園區。 2013年底至2015年初,立法委員管碧玲以三次交通委員會提案、一次內政委員會提案、一次總預算決議,要求臺鐵向文化部提送國定古蹟審查案,並且在文資審議未定案前,營建署不得決定都審。最後立法院通過104年總預算決議,要求臺鐵必須向文化部提送國定古蹟審議資料。另外管也拜會臺北市政府副市長林欽榮、文化局長倪重華及都發局長林洲民尋求共識,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才得以辦理這次的國定古蹟審議。 北廠在成為國定古蹟之前,最早在2000年臺北市政府已指定澡堂為市定古蹟,2013年又新增原動室、鍛冶工場、組立工場為市定古蹟,另外登錄總辦公室、柴電工場、客車工場等為為歷史建築。 立法委員鄭麗君辦公室代表李宜修指出,過去北廠內建築被零散指定古蹟,但北廠歷史意義不僅如此,必須以更宏觀角度來看松山區工業遺產。「比如興雅國小一帶,還有日治時期的東興國民住宅在戰後變成臺鐵員工宿舍,都是過去配合臺北機廠形成的聚落。」他認為,從周圍的工業聚落再回頭來看臺北機廠,全區保存才有辦法彰顯歷史紋理和鐵道文化意義。 臺北機廠文史守護聯盟(下稱「機廠守護聯盟」)除了訴求北廠指定為國定古蹟,還有全區保存。機廠守護聯盟認為,工業遺址規畫不能僅就個別建築價值,還必須考量整體生產、修復動線和地景脈絡,促成「活的鐵道博物館」。 他們以北廠東南區的廠房為例,當火車在「客車工場」維修後,會透過「移車台」移送到「油漆工場」噴漆,因此無論是「客車工場」、「移車台」或「油漆工場」,一旦其中一處未獲保留,後人難以瞭解「火車醫院」維護機體的全貌。 聯盟成員黃立品呼籲審議委員 在古蹟審議中能完整保留器具和設施,...

南方音樂夢/70年前,屏東私人樂團半數成員進入國家交響樂團

◎文、攝影/陳品君 七月天的屏東夕陽剛斜下,晚風起,盤旋在海豐上空的溽氣四散。這天早用晚飯的人似乎多了些,如果不是平日少見的生面孔,還以為三三兩兩的身影只是飯後散步的晚景。這群人或騎車或走路往同一方向去,循著他們,在三山國王廟旁的巷口內拐幾個彎,傳統閩南式建築映入眼簾,此時,耳邊傳來三 、 四○年代流行歌謠,入口兩座早年農業社會的製糖石磨顯眼,令人有些時空錯置感……

水果王國的未來之星(下)/少蟲害、低人工,專家推薦有機栽培——投入「新興果樹」前這些報你知!

 ◎文/陳品君 隨著氣候暖化,熱帶果樹前景可期,然而從種下樹苗到採收,農民必須耐得住性子。依栽種方式差異,黃金果結果需要2到5年、榴槤蜜能夠採收要等上3到6年、紅毛丹則是2.5到6年才有果子採,甚至也有農家種下樹苗後,望穿秋水10年都還盼不到一顆果實──種植時間拉長、收穫變數增加,誰也無法保證未來果樹的經濟價值。

馬卡道族文化復振(一)/祭典辦了,錢花了,然後呢?

攝影/陳品君  ◎文/陳品君、攝影/林聰勝、陳品君 2015年12月25日,屏東縣文化處長吳錦發在高樹加蚋埔部落祭典舞台上宣布:「鄉親只要找到日本時代戶籍謄本,上面有登記『熟』字,(未來)就可以到民政處登記為馬卡道族。」一個月後,留著排灣族血液的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在台東謝票時,提到將在今年8月1日履行競選承諾,以元首身分向原住民道歉。在馬卡道族文化復振走了20多年的耆老潘安全問:「向原住民道歉……那包含平埔族嗎?」

馬卡道族文化復振(二)/奮鬥20年,他們仍要不回原本的名字……

攝影/林聰勝   ◎文/陳品君、攝影/林聰勝、陳品君 屏東縣萬巒鄉位於南台灣北大武山腳下,鄉境內座落東邊的是排灣部落、西側是客家村、東南邊則是閩南村。近山鄰近的加匏朗、赤山、萬金等村在1935年日本時代國勢調查中,人口統計有近2000位熟蕃。60歲的潘謙銘住在以聖誕季聞名的萬金天主教堂附近,是操著一口流利閩南話的虔誠天主教徒。35歲以前,有人因他深邃的臉孔問:「是原住民嗎?」他回答:「媽媽那邊有荷蘭血統。」 

小英總統道歉原住民,平埔族群盼正名

◎文、攝影/陳品君 總統蔡英文在五二○就職典禮上, 提到 將基於公平與正義面對原住民議題,也將在8月1號原住民日以元首之姿向原住民道歉。由中部平埔族群青年聯盟發起平埔原住民族復名復權論壇, 來自 全台各地 的平埔族群7月18日齊聚立法院,凝聚內部共識。訴求包含政府立即認定各族名及恢復個人原住民身分、定期公佈復名復權工作報告。

屏東萬巒/紫紅寶石高高掛,果汁李的酸甜滋味

  ◎文/陳品君 24 歲的屏東萬巒青年李秉承自退伍後返家務農,承繼自家農地並且將檳榔園逐漸轉作蔬果。他不僅創立「果汁李」品牌販售農產品,也以「靠天吃飯」為題材,自寫自拍 Vlog 分享一系列田間農作生活,希望讓更多人了解農產業的汗水與笑容。 近年他經由前輩指導與自學摸索,成功生產主要產區在南投埔里的百香果。而果汁李更多務農的酸甜滋味,將在本集節目中呈現。

善用數位出版,NPO宣傳事半功倍

◎文/陳品君 一本電子書網路標價0元,但如果上架者在底下標註「如果你覺得內容好,請以100元支持我們」,這樣的實際購買人數會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