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屏東/你幫我我助他 屏東藝文「青」力量(上)

(本文同步刊載於《行南》第八期網路版)

◎文/洪育增、陳品君、陳沛羽

夏季午後,與髮廊、代書處、各式各樣小吃、商店比鄰而居的「老李生活藝術」,正進行一場由「漫南方」主辦的旅遊講座。屋內兩側牆壁懸掛「小陽。春日子」主人劉孟玲展出的攝影作品,10坪的展演空間坐滿近20位聽眾,螢幕上一張張精彩中國風情照有賴於投影器材的使用,這是由「一碗豆腐」年輕老闆李嘉洺支援,他是上一場旅遊講座的主講者。「老李」店主在忙完眾人點餐之後,悄聲地加入聽眾之中,兩人和大夥兒同樣被主持人與講者的趣味互動逗得哈哈大笑。

「老李生活藝術」、「漫南方」、「小陽。春日子」、「一碗豆腐」分屬空間、活動舉辦、展覽策劃、器材支援,一場活動,不同專長、性質的年輕人,即使在人力、錢財等物資匱乏的情況下,仍藉由各方資源分享、組織、集結,達成一場廿餘人參與的小型講座。類似這樣的沙龍、藝文活動,近一年來逐漸在屏東各地萌芽,一股不容小覷的民間力量,為屏東在地藝文推廣激起陣陣漣漪。

根據屏東縣政府主計處2012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屏東縣連續11年人口負成長,人口外流勢必對在地產業發展有所侷限。如何鞏固在地經濟,同時留住青年人才,提供年輕族群充足的就業機會與創業空間,也一直是地方上長久以來的課題。當官方的數據資料為人口動態帶來的負面訊息時,近一、兩年來,有群年輕人不約而同回到家鄉,他們在各種場合因緣際會結識進而互相合作,在這樣的機緣巧合下,使得外地人一談起屏東就想到墾丁而被忽視「屏東市區」,意外成為他們的實驗場域。

要活下去 就得待在大城市嗎?

出身於屏東六塊厝的大號文創公關公司執行長「阿鬨」簡瑞鴻認為,南北交通越來越方便以及近幾年來大環境經濟不景氣,是年輕人回鄉的主要原因。「大環境的改變使得到大城市發展不代表就是好的,這會是一個有趣的環境改變。『台北真的比較有機會嗎?一定要在台北才能做想做的事嗎?』、『當我真的要活下去時,一定要去大城市嗎?』」返鄉探尋的溫暖,可能是吃了大都市的閉門羹後的退路。對阿鬨而言,家鄉是一切發展的基礎,從國高中美術班到大學視傳系,就算他目前已經在高雄獨資成立了兩家行銷和公關公司,最大的期待還是將經營公司的盈餘轉而投資在自己最在意的藝文產業。

2006年,阿鬨利用半年的時間在六塊厝老家第一次實行對藝文空間的實驗,引進獨立音樂、提供展演場地以及販售文創商品。雖然當時沒有打響知名度,但透過各式收入,卻也足以支撐一個小店面的所有花費。05年和06年的嘗試,帶給他莫大的鼓舞,進而在2009年和大號文創的同事合作,向政府爭取經營枋寮藝術村計畫。在那一年的實作經驗中,阿鬨發現將藝術帶進農村與在地生活,具有實踐的可能性。

「在台北的生活就像在黑色隧道循環一樣。」一場大病,讓歲月飾物創作者(以舊物進行飾物創作)「Gigo」簡之郃省思返鄉的可能。對Gigo而言,在北部的確可以吸取相當多的資訊,但要絞盡腦汁如何向外求得資源,將最新穎的元素融入創作當中。回到屏東生活後,她發現自己的創作有「內尋」的現象:喜歡回歸生活的感覺、往內看自己到底有什麼,再進行其他創作。

回歸草根 藝文從生活開始

以影像記錄屏東街頭巷弄、常民生活並在臉書粉絲頁上發表的四人小組「漫南方」林科呈、林峻永、郭志暉、王永霖,原先預先構想是以「推廣藝文活動」為內容設定,但他們觀察轉貼藝文活動的文章較無法受到注目,因此將心力先擺在如何吸引人群。

他們選擇以在地人的共同記憶為內容素材:屏東的街景、小吃、人情,讓外地人對國境之南有初步認識,而在地人也可以從小事、小物、小地方,重新認識習以為常的屏東;他們試著「把無聊的東西變有趣」,選擇在生活中旅行,旅行中生活,不同於一般公家機關所製作交通可及景點的觀光導覽地圖,林科呈說,想要實踐的是「讓別人看見,這幾個在屏東的年輕人可以怎麼過生活。」他們從不設限探訪點,可能只是「成員們下班後經過萬丹大橋看到美麗日落」、「藏身街頭裡的小雜貨店」這樣不刻意、渾然天成的影像,都是漫南方放在臉書平台上與其他人分享的素材。

有別於漫南方想先累積人群關注,經營「老李生活藝術」的「阿利」陳建利選擇另一條路。「為什麼不回來屏東?」退伍不久後阿利問了自己這樣一個問題,當他還是臺南應用科技大學設計系學生時,就有經營藝術空間的想法,原本畢業後打算繼續待在臺南的他,一方面考量得就近照顧家人,另一方面發現臺南藝術空間數量不斷上升,因此思索回屏東發展的可能性。

「藝術的東西一定要那麼正式嗎?」之所以將店名取名為「老李」,阿利是想消弭藝術和人群的距離感,彷彿這裡真的住著一位鄰居「老李」,經過的人會因為招牌名稱備感親切而願意走進來,毫無拘束地欣賞一樓所陳列的藝術作品。阿利表示,1990年代德國柏林圍牆倒塌後,許多窮藝術家將廢棄圍牆作為替代空間進行藝術創作。一般藝術館基於水準考量,對新銳藝術家相對來說並不友善,因此替代空間成為新銳藝術家的展演及經驗累積的場域。德國的街角、早餐店或咖啡廳,處處充滿著人情味、藝術俯拾即是,而非連鎖商店的制式化;阿利希望「老李」的環境就是一個具有人情味的藝術空間,比起美術館、藝術館容易讓人親近,也讓新銳藝術家們有發揮的天地。


在人來人往、商家林立的林森路上,
「老李」的位置
正符合當初阿利對此一藝文展演空間的想像。
「為什麼一定要在寧靜的小巷?我就是要在這裡和大家溝通。」
阿利說。
(攝影/陳品君)
 
「藝術就是生活」的經營概念,顛覆一般人對空間、藝術的認知。(待續)

Next
你幫我我助他 屏東藝文「青」力量(中)
Returning home: the young are revitalizing Pingtung's culture (2/3)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南方音樂夢/他,催生洋樓裡的樂團成為南臺灣音樂人才的搖籃

◎文/陳品君;照片提供/鄭國勢、洪梅芳、陳美玲、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鄭有忠在80年前創辦私人管絃樂團,經常受邀演出甚至環島巡演,在南臺灣逐漸打響名號。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成立公營交響樂團,他邀集團員徵選,超過半數成為國家樂團第一批成員。五、六○年代,他提著小提琴一周數回往返屏東和高雄、台南之間,啟蒙、培育日後許多樂壇好手和教育者,對南臺灣音樂發展貢獻良多。

北市/臺北機廠指定為國定古蹟 國家鐵道博物館有望

臺北機廠國定古蹟審議當天,臺北機廠文史守護聯盟在北廠門口前繫上黃絲帶祈福。 ◎文、 攝影 /陳品君 歷經近兩年開發、保存爭議,文化部15日審議結果指定臺北機廠為國定古蹟。立法委員管碧玲辦公室代表許陽明表示,接下來將成立公開平台廣邀各界討論,並結合相關團體催生「國立鐵道博物館」,同時也會要求臺北機廠盡快開放導覽。 臺北機廠(下稱「北廠」)過去是臺灣鐵路管理局機具維修與改裝的場所,有「火車醫院」之稱,因高鐵路線、鐵路地下化,2012年底基地遷移到桃園富岡機廠,北廠日後用途頗受注目。 佔地17公頃的臺北機廠位於臺北市松山區精華地段, 北鄰京華城,南鄰大巨蛋、松山文創園區。 2013年底至2015年初,立法委員管碧玲以三次交通委員會提案、一次內政委員會提案、一次總預算決議,要求臺鐵向文化部提送國定古蹟審查案,並且在文資審議未定案前,營建署不得決定都審。最後立法院通過104年總預算決議,要求臺鐵必須向文化部提送國定古蹟審議資料。另外管也拜會臺北市政府副市長林欽榮、文化局長倪重華及都發局長林洲民尋求共識,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才得以辦理這次的國定古蹟審議。 北廠在成為國定古蹟之前,最早在2000年臺北市政府已指定澡堂為市定古蹟,2013年又新增原動室、鍛冶工場、組立工場為市定古蹟,另外登錄總辦公室、柴電工場、客車工場等為為歷史建築。 立法委員鄭麗君辦公室代表李宜修指出,過去北廠內建築被零散指定古蹟,但北廠歷史意義不僅如此,必須以更宏觀角度來看松山區工業遺產。「比如興雅國小一帶,還有日治時期的東興國民住宅在戰後變成臺鐵員工宿舍,都是過去配合臺北機廠形成的聚落。」他認為,從周圍的工業聚落再回頭來看臺北機廠,全區保存才有辦法彰顯歷史紋理和鐵道文化意義。 臺北機廠文史守護聯盟(下稱「機廠守護聯盟」)除了訴求北廠指定為國定古蹟,還有全區保存。機廠守護聯盟認為,工業遺址規畫不能僅就個別建築價值,還必須考量整體生產、修復動線和地景脈絡,促成「活的鐵道博物館」。 他們以北廠東南區的廠房為例,當火車在「客車工場」維修後,會透過「移車台」移送到「油漆工場」噴漆,因此無論是「客車工場」、「移車台」或「油漆工場」,一旦其中一處未獲保留,後人難以瞭解「火車醫院」維護機體的全貌。 聯盟成員黃立品呼籲審議委員 在古蹟審議中能完整保留器具和設施,...

水果王國的未來之星(下)/少蟲害、低人工,專家推薦有機栽培——投入「新興果樹」前這些報你知!

 ◎文/陳品君 隨著氣候暖化,熱帶果樹前景可期,然而從種下樹苗到採收,農民必須耐得住性子。依栽種方式差異,黃金果結果需要2到5年、榴槤蜜能夠採收要等上3到6年、紅毛丹則是2.5到6年才有果子採,甚至也有農家種下樹苗後,望穿秋水10年都還盼不到一顆果實──種植時間拉長、收穫變數增加,誰也無法保證未來果樹的經濟價值。

南方音樂夢/70年前,屏東私人樂團半數成員進入國家交響樂團

◎文、攝影/陳品君 七月天的屏東夕陽剛斜下,晚風起,盤旋在海豐上空的溽氣四散。這天早用晚飯的人似乎多了些,如果不是平日少見的生面孔,還以為三三兩兩的身影只是飯後散步的晚景。這群人或騎車或走路往同一方向去,循著他們,在三山國王廟旁的巷口內拐幾個彎,傳統閩南式建築映入眼簾,此時,耳邊傳來三 、 四○年代流行歌謠,入口兩座早年農業社會的製糖石磨顯眼,令人有些時空錯置感……

馬卡道族文化復振(二)/奮鬥20年,他們仍要不回原本的名字……

攝影/林聰勝   ◎文/陳品君、攝影/林聰勝、陳品君 屏東縣萬巒鄉位於南台灣北大武山腳下,鄉境內座落東邊的是排灣部落、西側是客家村、東南邊則是閩南村。近山鄰近的加匏朗、赤山、萬金等村在1935年日本時代國勢調查中,人口統計有近2000位熟蕃。60歲的潘謙銘住在以聖誕季聞名的萬金天主教堂附近,是操著一口流利閩南話的虔誠天主教徒。35歲以前,有人因他深邃的臉孔問:「是原住民嗎?」他回答:「媽媽那邊有荷蘭血統。」 

善用數位出版,NPO宣傳事半功倍

◎文/陳品君 一本電子書網路標價0元,但如果上架者在底下標註「如果你覺得內容好,請以100元支持我們」,這樣的實際購買人數會有多少?

南方音樂夢/在屏東崇蘭昌黎殿看見與聽見80年前樂團故事

◎文、攝影/陳品君 80年前,屏東海豐洋樓起家的 有忠管絃樂團 隨著團員逐漸凋零畫下休止符。財團法人蕭珍記文化藝術基金會近年發起數場「吾等再現音樂會」,邀請樂團成員後人與愛樂人士,透過臺灣經典曲目向曾經在屏東平原上奏起悠揚樂音的先人致意。

台東/利卡夢部落小孩與他們的菜

(本文為作者任職 《上下游新聞》期間發表作品〈讓靈魂會癢到跑掉的、吃了會尿很遠的植物,利卡夢的小孩與他們的菜〉,原文刊載 於此 ) ◎文/陳品君 部落一角,活動中心斜坡旁幾顆立正站好的檳榔樹間可見裝飾圍籬──今天可能是「捕夢網」、「花環」,隔兩天可能是「人面蜘蛛」。大人先是擬定圖案外形與骨幹,隨季節變化材料;孩子發揮巧思將綠葉紅花填補入裡──學校隔著一道自然系圍籬,與產業道路、住家、活動中心層層疊疊相望。 太陽熱情如火的六月中,自然系圍籬旁的活動中心驪歌響起,台東卑南利嘉國小五位畢業生穿過芋葉、小米、紅藜、黃瓜等蔬果藤木裝飾搭建而成的植物拱門,象徵邁向人生新階段。舞台背景裝飾則有鳳梨、月桃果、腎蕨、山藥等,這些植物好朋友日日夜夜在田間、林道、菜園、校園、部落餐桌上陪伴在場的孩子。而他們與孩子祖先緊密聯繫落下的生活智慧,從山林鄉間、從代代相傳,收進了《你是我的菜:利卡夢生活植物》一書中。 台東卑南利嘉國小畢業典禮布置可見部落生活植物。(攝影/陳品君)

屏東九如/玄天上帝聖誕花團錦簇,龔泰文領團隊深耕鄉村20餘年打造台灣蘭展

  ◎文/陳品君 神明生日,不僅有整園的蘭花祝壽,祂還會選出其中的蘭花冠軍! 原來是位在屏東九如的北玄宮,每逢三月初三玄天上帝聖誕前後,也是「台灣蘭花節」熱鬧時。 而主力推手,是從小在九如鄉間長大的龔泰文。他當初因為阿姨贈送的一盆黃金石斛蘭而走進花草世界,研讀農園生產專業、並在1999年辦理第一屆台灣蘭花節,後來團隊將蘭展帶進鄉村,帶進北玄宮,延續至今。 龔泰文從最初欣賞蘭花、學以致用到專業培育,即便農會工作繁忙,他也不忘推廣蘭花之美,將花卉知識分享給大眾,讓蘭的姿態更貼近人們生活,點綴日常風景。

屏東/屏科大研究台灣猛禽之死,6成樣本驗出老鼠藥殘留

(本文為作者任職《上下游新聞》期間發表作品〈農人與老鼠戰爭,黑鳶大冠鷲流血陪葬!屏科大研究,超過六成猛禽樣本驗出老鼠藥〉,原文刊載 於此 )  ◎文/陳品君 一隻失去翱翔天際神采的病懨懨黑鳶,嘴巴微微開闔開闔地躺在屏東科技大學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一旁獸醫師緊急施打解毒針和輸液,經過一番搶救後,黑鳶仍無法重回蒼穹懷抱,枉死在冰冷的看診檯上。  這隻2013年在東港枉死的黑鳶後經送驗。報告結果顯示,鳥屍內驗出老鼠藥,成分有可滅鼠(Brodifacoum),加上經獸醫解剖確定有內出血,屏東科技大學鳥類生態研究室(下稱「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證實,這隻黑鳶是台灣鳥類研究紀錄中,第一隻因老鼠藥中毒死亡的猛禽。  黑鳶之死,開啟了大規模的台灣猛禽體內老鼠藥殘留調查,由防檢局邀集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臺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路殺社等單位共同投入,總計檢驗自2010至2018年全台各地蒐集21種猛禽物種、200多件肝臟樣本。結果顯示,共有10種猛禽、超過6成的樣本驗出老鼠藥殘留,顯示老鼠藥普遍進入台灣生態食物鏈, 此研究論文在2019年發表於環境科學領域的權威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相較於其他猛禽類獵捕活鼠, 黑鳶還會撿拾鼠屍為食, 因此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也呼籲農家應檢拾鼠屍, 避免黑鳶食用而間接中毒。 (圖片提供/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 屏科大黑鳶研究,老鼠藥抗凝血劑導致出血   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自2011年投入黑鳶研究,後來陸續收到中毒黑鳶,才有為確認黑鳶死因而嘗試不同的檢驗項目。「猛禽會中毒就是從牠的食物下手。」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研究員林惠珊指出,依據猛禽食物來源決定相關檢測,包含農藥、老鼠藥、水產禁藥、甚至還有重金屬等殘留物檢測。 「由於2013年的東港黑鳶體內沒有驗出農藥,加上有血便和胃出血的症狀,於是我們懷疑牠是否吃到中毒老鼠?是否因老鼠藥中的抗凝血劑成分導致內出血?」論文第一作者、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研究員洪孝宇說。 由屏科大教授孫元勳(右)領軍的鳥類生態研究室投入猛禽研究多時, 左為研究員洪孝宇。 (攝影/陳品君) 食蛇鼠連帶中毒,猛禽內臟出血不止而亡 台灣目前核准的老鼠藥都屬於抗凝血劑,猛禽中毒後破壞體內凝血功能,所以會血流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