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品君 來自金三角的滇緬游擊隊義民與家眷,他們在鄰荖濃溪岸的貧瘠頑石地建立起家園。居民在2015年成立滇緬民俗文化協會,希望可以藉由種植香草植物、手作滇緬美食來傳承老一輩在金三角孤軍奮戰的集體記憶。 在屏東縣里港定遠社區裡的公園一角,在居民印象中,這裡是從前曬稻穀、曬毛豆的水泥地,後來經過大家填土整理後,成為空氣中飄散清香味的香草植物園。10多歲時與家人遷移到此定居的社區媽媽魯小招,介紹社區的小天地裡面種了哪些滇緬料理不可或缺的原鄉味。 緬甸老芥菜、刺芫荽、鼻舌菜……這些植物都可以在屏東里港定遠社區的香草園找的到。而居民打造香草園的歷程,一如滇緬孤軍與眷屬胼手胝足,從金三角來到台灣開闢新天地。 村子裡遷台後的第一代男性越來越少了。 社區耆老鍾志大在年輕的時候加入國民政府軍隊,對於剛來台灣的日子,他仍然記憶猶新。民國50、60年代在這片荒埔石地開墾的克難程度,可不亞於在金三角浴血奮戰,他的雙手記錄了這段歲月的痕跡。放下槍桿子改拿起鋤頭並不容易,鍾志大還得想辦法賺外快養家。喏,他用手比了比,撿砲皮也在他身上留下印記。 五年級生李亞芳生於台灣,是孤軍第二代,她分享老一輩昔日在滇緬寮國交界金三角常見的香料植物,隨著部隊遷移來台消失。而多年以後,一株株香草能在定遠村子種植、入菜,那得是多少居無定所的日子、多少流血流汗的酸楚,方能有撲鼻而來的清香味。 接近中午的時候,社區媽媽又走進香草園裡去,這回兩人採摘新鮮葉子備料,在她們的巧手下,一道道滇緬料理飄香,令人口水直流。媽媽們嚴選本土黑豬肉、摻入自栽刺芫荽、馬蜂橙、香茅提味,以58°金門高粱防腐,他們拿出自豪的雲南原鄉手藝,與社區年輕人合作推出品牌香料香腸。 從過往滇緬民俗文化協會創會成員發起社區營造,到近幾年有越來越多的定遠年輕人投入社區發展,以品牌為針、定遠生活為線,透過食物拉近社區與外界的距離,也經由一連串策展活動,傳承滇緬孤軍的集體記憶。 來自異域滇緬孤軍與家眷後裔,歷經叢林游擊的漂泊歲月,部分人員在里港臨荖濃溪畔這塊寸草不生的頑石地建立起家園。雖然目前滇緬民俗文化協會成員多數是在台灣出生的孤軍後裔,並沒有歷經金三角的游擊歲月,不過前人的事蹟、原鄉的味道他們不曾忘記,如同聽聞無數次的傳奇故事,未來他們將持續傳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