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屏東/你幫我我助他 屏東藝文「青」力量(下)

撰文/洪育增、陳品君、陳沛羽
Pre.
當屏東市美術館藝術總監蕭青杉從記者口中得知屏東有一群年輕人正努力推動在地藝文,他笑笑地說:「這群年輕人都是傻孩子啊!願意做藝術文化的都一定要有一股傻勁和強大的熱忱才做得下去。」

阿利認為「老李」經營上的最大的困難是「民眾願不願意接受(接觸藝術)」。由於「美學教育」在國內教育體系中相對不受重視,民眾對藝文的認知沒有那麼的成熟,儘管有願意嘗試瞭解的趨勢,但仍屬於被動狀態。面對這樣的困境,阿利提出「民以食為天」的對策,認為首要條件是先能吸引人群,然後才能達到推廣的目的。2013年5月,老李2樓冰果室開張,阿利希望營造這樣一個機會,讓民眾在在經過1樓展演空間時,能先駐足下來觀賞一席心靈饗宴。 同樣認為「推廣藝術文化前,吸引人群是重要的」,還有以生活、旅遊連結的「漫南方」。「粉絲頁只要多一兩個人按讚,對屏東來講就是好事。」林科呈認為,透過網路平台,漫南方可以跨越地理限制與全台各地的人交流,他們也希望先讓藝文能量在屏東深根立足,才有更進一步擴張的機會。


台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系學生畢業製作〈來個島遊 !〉,由漫南方成員林科呈、林峻永(持相機者)擔任屏東站導遊,介紹在地風土人情。圖為社區文化資產守護員的葉慶元(黃衣者)為一行人講解將軍之屋。(攝影/陳品君)

當絕大多數推廣藝文的在地青年都還在為「吸引人群目光」傷透腦筋,許多臨時起意前往「小陽。春日子」的訪客卻經常撲空。店主之一蔡依芸苦笑:「「因為要取得平衡,維持我們可以投注在這裡的熱情,做我們想做的事情,如果有太多(對外開放的時間),我們負擔不來。」由於三人平時都有正職,需要另外花時間去維護這棟老房子,她說:「在我們的能力範圍內,但也不能消耗我們的熱情,一個月一天兩天對外開放是大概的底限。」為了不影響觀展者的觀感,三人自我要求頗高:庭院一定要整理乾淨、每一次開放都有新的佈置,一切準備就緒後,才會決定開放給民眾參觀,也因此展覽的機動性高,也很隨性。


藝文需要時間耕耘 現在只是開始

「過去民間是有一些論壇,大部分是由蕭珍記藝術文化基金會主辦的民間論壇。」長期參與屏東藝文活動,同時也是社區文化資產守護員的葉慶元表示,論壇比較正式,檯面上有學者、專家,比較少像這些由年輕人主導,以網路為號召、隨性發揮,的討論與對話。「目前還看不到哪些人(指活動參與者)形成共識開始積極做什麼事情,還是各自在做各自的,但至少這樣的活動開啟一個平台,讓你有什麼事情想講、跟大家分享。」他說。

「透過這些藝文活動或講座不僅可以促進屏東在地文化的活絡,也可使當地人有志一同的人們能更有凝聚力。」以往常跑高雄參加藝文講座的屏東教育大學學生王譯萱認為,類似「故鄉人聚會」這樣的沙龍,讓彼此意見在同個場域交流、激盪、討論後,發酵的力量也更為強大。她說:「可能原先我們心中有的一些想法和累積已久對於屏東的願景,能藉由這樣的聚會被激發出來,所以在參加完這個聚會後,我會默默的盼望能有人把大家的意見彙集並能實際落實於屏東這塊土地上。」

無論是這兩場聚會,或是之後更多的藝文講座或活動,目前還是以30歲以下的參與者為居多。除了顯示屏東年輕人對藝文活動的需求,相對也凸顯打造普羅大眾都願意參與的藝文活動,還需要更多巧思。

財團法人蕭珍記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蕭永忠推動屏東藝術培力已有十幾年經驗,是這群返鄉青年經常諮詢的前輩。長期在屏東崇蘭社區經營地方藝術的他說:「年輕人願意回來是好事,期許之後的醞釀能永續長久。」他期許「青島街」成為「屏東品牌的繁殖地」,讓年輕人能夠在這裡試驗性地打造微品牌、創造特色,畢竟年輕人論資金、經驗尚未足夠,需要更多的機會累積起來。

互利共生 人、土地與藝術的結合

儘管這群年輕人的嘗試才剛起步,但就像國片《海角七號》中代表會主席一句「誰說咱恆春無人才?」阿鬨認為,人在產出、大學也在產出,屏東不可能沒有相關人才,「沒有機會」是屏東發展藝文的最大問題,他說:「為什麼(人口)外流?因為『機會』,機會在哪裡?期許(我們做過的事情都能)成為機會的開始。」

在「小陽。春日子」舉辦的草地電影院,有一碗豆腐的擺攤,及漫南方主辦的講座,入場條件是一杯「老李飲品」的消費。民間力量除了連結與支援,也漸漸發展出一種互利共生的關係,這些返鄉青年皆想盡一己之力,讓藝文活動深耕在地:網路上的平台也好、某條小巷弄裡小房子的展示空間也罷,都印證一種人與人、心與心、土地與藝術的最佳結合。(完)

Pre.

顯示詳細地圖


以下為地圖清單:
(告知沒有發現到的地方,請來信 anewser@gmail.com

小陽。春日子 ssunville studio 
類別:場地出租/文創商品/講座/攝影/設計
地址:屏東市中山路清營巷1號 聯絡途徑:ssunville@hotmail.com 粉絲頁:http://www.facebook.com/ssunville 
開放時間:不定期,臉書粉絲頁公佈

代謝俱楽部(原老李生活藝術) 
類別:空間租借/展覽/講座/交流/活動表演/冰果室/輕食 
地址:屏東市林森路27-2 
聯絡途徑:daixiestudio@gmail.com 
部落格:http://daixiestudio.wordpress.com/
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DaixieClub?ref=stream
開放時間:平時為工作室,配合展演、活動時間另外對外開放。

阿緱地方文化館(財團法人蕭珍記文化藝術基金會、蕭氏家廟)
類別:藝文活動/社區營造/常設展覽 
地址:屏東縣屏東市崇蘭里崇蘭69 
聯絡途徑:(08) 733-0924chornglan@yahoo.com.tw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六 8:30~12:0013:30 ~ 17:00(星期日接受團體預約導覽)

Ho覓藝文實驗研究所 
類別:表演場所/藝廊/背包客棧/共同工作室 
地址:屏東市中山路58-3 
聯絡途徑:(08) 766-6348 
網站:http://space.homi.cc/ 
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homispace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4:00~22:00

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地址:屏東市大連路69 
聯絡途徑:(08)736-0330~3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五: 9:00~21:00;週六至週日: 9:00~18:00

屏東美術館
全臺唯一鄉鎮市級美術館 
地址:屏東市中正路74 
聯絡途徑:(08) 738-07282013ptam@gmail.com 
開放時間:週二~週日 9:0017:30

一碗豆腐 
類別:小吃/藝文活動推廣與支援 
地址:屏東市濟南街26 
聯絡途徑:0916-199-318 
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pages/%E4%B8%80%E7%A2%97%E8%B1%86%E8%85%90/400937759975768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二:14:00~22:00;週四至週日:14:00~22:00

崇蘭456藝術巷弄 
類別:藝術社區/社區改造 
地址:屏東市博愛路456 
聯絡途徑:(08) 733-0924 開放時間:全年開放

發條鳥工作巢(台灣創意產業學會) 
類別:在地文創商品 
地址:屏東市勝義巷2 
聯絡途徑:(08) 732-2952 電話:08-7322952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三:9:00~18:00;週六至週日:14:30~21:30

巴比頌畫廊 
類別:畫廊/複合式餐飲 
地址:屏東市中華路111-5 
聯絡途徑:(08) 737-6077 
開放時間: 週一至週日:10:00~21:00,星期二公休

黑金町藝術空間 
類別:藝術主題策展/產學合作平台 
地址:屏東市重慶路237 
聯絡途徑:(08)73377760921-532158 
開放時間:展時開放,請至http://ppt.cc/9Y0e 查詢。

崇蘭茶事 
類別:飲茶/文化藝術展演空間 
地址:屏東市崇蘭里崇蘭10-2(近博愛路與崇武路口處
聯絡途徑:0927-788597(08)733-9674 
開放時間:需事先預約,每周二至周日 10:00~20:00

屏東舊居草堂 
類別:古美術/老傢俱/茶藝教學/品茗空間/生活美學/空間設計 
地址:屏東市中山路清營巷4 
聯絡途徑:(08) 7323-698ykk121325@yahoo.com.tw 
粉絲頁:http://ppt.cc/bgna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2:00 ~ 23:00

慶源商號
類別:藝廊/文創設計 
地址:屏東縣竹田鄉通明路45 
聯絡途徑:0928-156251 Emailaludesigner@gmail.com 粉絲頁:http://www.facebook.com/chingyuan100 
開放時間:拜訪前事先聯絡

張家商樓活化駐地工作站
類別:公共空間/工作站/社區營造 
地址:屏東縣佳冬鄉六根村西邊路1 
聯絡途徑:(08) 867-0219 2013zhangading@gmail.com 開放時間:週二 - 週日: 9:00 - 17:30

東港木日水巷人文空間 
類別:博物館/教育研究/旅遊觀光 
地址:屏東縣東港鎮延平路152 
聯絡途徑:(08) 8336-928www928@gmnail.com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五晚8-9點以及另採預約參觀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南方音樂夢/他,催生洋樓裡的樂團成為南臺灣音樂人才的搖籃

◎文/陳品君;照片提供/鄭國勢、洪梅芳、陳美玲、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鄭有忠在80年前創辦私人管絃樂團,經常受邀演出甚至環島巡演,在南臺灣逐漸打響名號。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成立公營交響樂團,他邀集團員徵選,超過半數成為國家樂團第一批成員。五、六○年代,他提著小提琴一周數回往返屏東和高雄、台南之間,啟蒙、培育日後許多樂壇好手和教育者,對南臺灣音樂發展貢獻良多。

南方音樂夢/莊壽臣音樂路:1940年代自學樂器到1960年代高級飯店演出

1960年代晚期,國防部藝工隊在臨海大舞廳欣賞樂團演出後,與莊壽臣(前排左一)及其家人合影。右一為歌手余天。 提供/莊佶霖 編按:今年3月,本站收到莊佶霖 留言 與來信。他在「 南方音樂夢 」系列報導中看見阿公「莊壽臣」的名字,想知道報導中的文件、照片從何而來。 莊壽臣曾經是屏東音樂聞人鄭有忠創辦的樂團一員,1940年代晚期北上參加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成立的公營交響樂團(今日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數月。本站近日與莊佶霖聯繫,訪談他所知道的祖父過往,雖然有更多細節需要再確認,但為了讓更多人瞭解臺灣音樂史以及更多有忠管絃樂團成員後人可以查詢到類似資料,本站刊登部份訪談內容,讀者如果有更多補充資料,或是類似背景的後人願意接受本站訪談,歡迎留言或來信: cultureintw@gmail.com 。 ◎文/陳品君、影像提供/莊佶霖 莊壽臣在1976年50歲離世,今年46歲的莊佶霖沒有太多關於阿公的記憶。「年紀到了,會翻一些以前的東西來瞭解家族。去問了姑姑、叔叔,現在不問以後就沒得問了……第三代還可以問的到,第四代應該就沒機會了,像我現在(得到的消息)已經很零散。」他從親友口中、老照片和網路資料一點一滴拼湊阿公的樣子:頂著三七分頭、戴著圓框眼鏡、配上講究裝束。從小自學音樂,為了更上一層樓,師從當時赫赫有名的有忠管絃樂團團長鄭有忠,後來以單簧管項目考進「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交響樂團」(下稱「省交」),而在不同時期,可以在戲院、禮堂、舞廳看見他演奏各式各樣樂器的身影。

水果王國的未來之星(下)/少蟲害、低人工,專家推薦有機栽培——投入「新興果樹」前這些報你知!

 ◎文/陳品君 隨著氣候暖化,熱帶果樹前景可期,然而從種下樹苗到採收,農民必須耐得住性子。依栽種方式差異,黃金果結果需要2到5年、榴槤蜜能夠採收要等上3到6年、紅毛丹則是2.5到6年才有果子採,甚至也有農家種下樹苗後,望穿秋水10年都還盼不到一顆果實──種植時間拉長、收穫變數增加,誰也無法保證未來果樹的經濟價值。

南方音樂夢/70年前,屏東私人樂團半數成員進入國家交響樂團

◎文、攝影/陳品君 七月天的屏東夕陽剛斜下,晚風起,盤旋在海豐上空的溽氣四散。這天早用晚飯的人似乎多了些,如果不是平日少見的生面孔,還以為三三兩兩的身影只是飯後散步的晚景。這群人或騎車或走路往同一方向去,循著他們,在三山國王廟旁的巷口內拐幾個彎,傳統閩南式建築映入眼簾,此時,耳邊傳來三 、 四○年代流行歌謠,入口兩座早年農業社會的製糖石磨顯眼,令人有些時空錯置感……

馬卡道族文化復振(一)/祭典辦了,錢花了,然後呢?

攝影/陳品君  ◎文/陳品君、攝影/林聰勝、陳品君 2015年12月25日,屏東縣文化處長吳錦發在高樹加蚋埔部落祭典舞台上宣布:「鄉親只要找到日本時代戶籍謄本,上面有登記『熟』字,(未來)就可以到民政處登記為馬卡道族。」一個月後,留著排灣族血液的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在台東謝票時,提到將在今年8月1日履行競選承諾,以元首身分向原住民道歉。在馬卡道族文化復振走了20多年的耆老潘安全問:「向原住民道歉……那包含平埔族嗎?」

屏東竹田/為了守住老人家的健康與歡笑,濃情客家庄打造阿婆阿伯个快樂天堂!

◎文/陳品君 想像一下,一個身體機能慢慢退化的老人家,他變得時常忘東忘西,有時候聽不懂別人表達的意思,對於他人不時的提醒感到懷疑,待人處事上也再三出錯,甚至影響與家人間的關係。 老人家一方面身體病痛不斷,一方面對於生活亂了步調感到情緒低落,種種的身心煎熬,上了年紀的長輩,難道只能接受這樣的自己嗎?位於屏東縣的一個客家村落,社區居民為了守住高齡與失智長者的健康與歡笑,正攜手為他們編織一張安全守護網。 自古鄰里守望相助,高齡友善社區 西勢打頭陣 位於屏東縣竹田鄉的西勢社區,北接麟洛與萬丹鄉,這裡是以客家族群為主的聚落,屬於「六堆」之一,在清代,客家人曾在此保鄉衛土集結成隊(堆)。 相中西勢社區自古以來鄰里守望相助的背景,縣政府希望可以營造這裡成為友善長者的示範社區。對六堆民眾來說,社區內的忠義亭不僅是先祖在清代出戰前的誓師地,也是現代感念先烈的祭祀場所,而忠義亭旁邊的客家文物館,則是民眾學習並傳承客家文化的根據地。 從這兩個場所與老人文康中心為蛋黃區向外延伸,並以文物館內的樂智屋為基地,在政府資源挹注下,社區與學術、公務機關合作,不僅規劃友善環境與空間,也培訓居民和商家學習如何陪伴高齡與失智長者,以及面對自己的老後生活。  國中生從小旅行認識友善社區      2019年,屏東市區的公正國中學生,因參與「台灣設計展x屏東超級南—竹田西勢樂智友善社區小旅行」來到竹田鄉西勢村。 一行人從西勢火車站出發後,導覽員阮鍾月英向他們介紹西勢車站在竹田鄉一帶交通上的重要性:「(車站)以前是比較舊的建築,因為配合(鐵路)高架的關係,所以都重新改建。我們西勢車站應該是(旅客)從內埔那邊過來的,還有竹田本身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交通地點。」 在這幾年鐵路高架化後,乘載村民記憶的西勢火車站,經由改建煥然一新。入口名為《等待》的3D地畫作品,重現一幕幕旅人離別或是回鄉的場景。 離開西勢車站的隊伍前往下個定點,在過馬路時,行人專用號誌傳出一連串的人聲。 「大哥大姐紅燈了,莫過喔! 大哥大姊綠燈了,可以過了!緊緊來。 」 全台灣只有在竹田西勢才看得到的「長輩版」行人專用號誌,不僅有小綠人牽著老綠人的動畫顯示,還放大倒數秒數字體,並且傳來縣長潘孟安的小心過馬路叮嚀聲,這些都是結合生活與科技的設計巧思。 而在社區內的竹田國中則從2015年學期開始,在課堂中教導學生認識「變老」,以及如何與長者形成良善的互動

馬卡道族文化復振(三)/信耶穌、信媽祖,都拜阿姆姆

攝影/林聰勝 ◎文/陳品君、攝影/林聰勝、陳品君 2015年秋天,內埔老埤老祖祠前一群人身穿深藍色底、「8」字圖樣的T恤,有的拉筋、原地跑跳,一旁八色旗幟醒目。文獻可見18世紀清朝統治一百餘年間,鳳山縣八個平埔熟番社稱「鳳山八社」,也是今日對馬卡道族另一稱號。只見旗幟分別標示:塔樓社、武洛社、阿猴社、上淡水社、下淡水社、力力社、放索社、茄藤社,「鳳山八社」就在這場消失近50年的內埔老埤走鏢儀式中揚向天際。  學界雖然對鳳山八社各社傳統領域還沒有定論,但可以確定的是,如今想在屏東縣里港鄉塔樓村找尋塔樓社,或是想在同縣的崁頂鄉力社村找尋力力社的影子,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隨著生計、婚姻、水患、軍屯、教難、移民拓墾等因素,200多年前居於沿海平原與西部沖積平原的地區馬卡道人便迫於現實,陸續離開家園。

馬卡道族文化復振(二)/奮鬥20年,他們仍要不回原本的名字……

攝影/林聰勝   ◎文/陳品君、攝影/林聰勝、陳品君 屏東縣萬巒鄉位於南台灣北大武山腳下,鄉境內座落東邊的是排灣部落、西側是客家村、東南邊則是閩南村。近山鄰近的加匏朗、赤山、萬金等村在1935年日本時代國勢調查中,人口統計有近2000位熟蕃。60歲的潘謙銘住在以聖誕季聞名的萬金天主教堂附近,是操著一口流利閩南話的虔誠天主教徒。35歲以前,有人因他深邃的臉孔問:「是原住民嗎?」他回答:「媽媽那邊有荷蘭血統。」 

水果王國的未來之星(上)/紅毛丹、榴槤蜜、黃金果之外,這些水果台灣也吃的到

◎文/陳品君 紅龍果、紅毛丹、榴槤蜜、黃金果、星蘋果、巴西櫻桃、白柿、嘉寶果,這些近幾年在台灣各地慢慢培育起來的新型水果,你吃過哪些? 這些水果是經過試種與研究,2011年由學者劉碧娟、顏昌瑞提出適合在台灣種植的熱帶果樹,其中只有紅龍果是今日在大賣場、菜市場常見的水果,也反映新興水果在市場上仍待開拓。 以學者評估未來可商業栽培的潛力水果──紅毛丹、榴槤蜜、黃金果為例,新興果樹帶給台灣農業哪些機會?這些水果有哪些潛力?  台灣中南部果園越來越能看見原產於東南亞的紅毛丹。 (攝影/陳品君) 台灣是水果寶島,氣候暖化有助榴槤蜜繁衍 「熱帶、亞熱帶、溫帶的果樹大多可以在台灣找到地方種,栽培環境上沒有太大問題。」果樹專家、屏科大農園系教授顏昌瑞表示,台灣是生產水果的寶島,兩、三百年來都有如芒果、蓮霧、芭樂、釋迦等外來水果陸續引進台灣,逐漸適應氣候與土壤而穩定栽培。 受到氣候暖化影響,新興熱帶果樹在台灣的生長環境上,「氣候」與「天氣」既是機會也是威脅。以原產馬來西亞及印尼一帶的榴槤蜜為例,最適宜生長溫度為年均溫27至31℃,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顯示,歷年恆春測站測得年均溫在2015年首次突破26 °C,近年來在中南部鄉村逐漸可以看得到這些熱帶果樹。 早在1990年代,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下稱「農試所鳳山分所」)就已引進榴槤蜜,但因為台灣偶有寒流,幼株無法順利越冬存活下來,近幾年透過嫁接技術,利用對台灣氣候適應較強的波羅蜜為砧木,才逐漸試種成功。雖然氣候暖化賦予榴槤蜜在台灣生長的機會,但一旦有持續幾天的低溫出現,幼株還是可能無法耐寒而死去。 近年來屏東鄉村不少農家檳榔轉作, 許多人選擇種植如榴槤蜜、 黃金果等好管理的新興果樹。 (攝影/陳品君) 天時地利的風土條件,孕育甜美黃金果 含有豐富膠質,果肉呈半透明狀的黃金果,也是在台灣落地生根的熱帶果樹之一。台東太麻里果農廖俊盛曾經分別在平地、山坡測試種植黃金果的差異,發現種在海拔350至400公尺、面東、山巒懷抱的果樹,吸收了空氣中的太平洋水氣與礦物質,加上半日照及溫差較大的環境,讓結出的果實口感緊實、甜度提高。 天時地利的風土是上天的饋贈,「早上吹海風,下午山風下來,果園位於包覆式山谷間,海風裡面很多海洋微量元素如鈉離子,就會飄上來囤積在山谷裏面──在山風、海風吹拂下,豐富的天然物質留在果園內,果

蘭嶼專題/土地權屬界定 傳統、官方兩歧路

撰文/何怡君、陳品君 責任編輯/陳芛薇、洪育增 「蘭嶼特定區計畫」不僅觸碰當地人敏感的土地問題,此計畫的爭議,也顯示達悟族傳統文化與官方長期以來的落差與不對等關係 。 政府推行的野溪整治工程,遍布蘭嶼島各處。攝影/何怡君